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聯考文綜複習技巧:“就事論事”無法考查能力

校園 閱讀(2.85W)

文科的知識固有的龐大的系統使得無論是講課還是自學過程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表面上看只是學很小的獨立的某一部分知識,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甚至一個細小的詞語都會牽扯到其他部分甚至其他科目的知識。正是由於文綜科目的這個特點,如果不經預習就直接在課堂上一古腦兒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理解掌握自然很難到位。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學聯考文綜複習技巧:“就事論事”無法考查能力

大學聯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備考中必須瞭解社會熱點、重點問題。命題中可選素材是極其廣泛的,而且所有的材料在試題中只起到載體的作用。載體雖然不同,所需要解決問題的理論知識卻是基本相同的,能力要求也是相同的.。這就是規律。大學聯考文綜後期複習,需要把握住的,就是這些相同的規律。

複習重點“看材料”“想材料”

有為數不少的考生提取材料資訊時思維混亂,不會看材料。所以後期複習的重點就是“看材料”、“想材料”,“看”出材料的關係和層次,“想”出其內含的道理和觀點。如,幾則材料是因果關係還是對比關係?是並列關係還是主客觀關係?材料的表述分了幾層?不同的層次是以句號分還是以內容分?思考的過程中要有阿阿辨證思維、歷史觀點、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總之,後期不一定要做大量的試題,把已有的試題利用、研究好、想清楚了就夠。

“就事論事”無法考查能力要有理論說明

大學聯考文綜從答題要求看,“就事論事”無法考查能力,因此,任何具體事件、具體問題一定要求有相應的理論說明。

有效提煉試題材料背後的理論資訊。對於題目材料的分析過程,就是一個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過程。大學聯考試題給出的背景材料都是現象,地理一般是人地關係的具體現象,政治一般是社會問題中的政治或經濟現象、文化現象等,歷史是以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所以要用歷史資料、歷史記載甚至歷史圖片、文物等,來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試題材料裡給出結論或觀點,這就需要考生通過這些現象解讀出其背後的道理。

基本要求是“有的放矢”回答好“這一個”具體問題

研究有針對性地回答具體問題的方法。“有的放矢”是大學聯考答題時的基本要求,也是考生常常出現失誤的關鍵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做答,就是要求針對“這一個”問題來回答,而不能回答對所有問題都適用的一般原理或一般答案。

許多考生之所以不能夠很好地運用理論知識,就是因為對理論知識過於教條化地理解了。任何一個問題,都是新材料,因而就是新情境、新條件、新邏輯,答案必須根據這些新的要求,建構新的思路。因此,在複習備考中,考生一方面需要了解社會現實問題,把握住大的方向;同時要注意微觀具體問題的設問角度、理論要求,做到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結合。

從三方面研究試題的命題規律

後期複習時,可將一些比較好的模擬試卷裝訂成冊,研究試題的命題規律。一要研究試題材料選擇的規律,二要研究試題設問的規律,三要研究答案組織的規律。任何一個學科都會存在這樣的情況,同樣的背景材料,如果設問不同,答案也會不同;即使主題相同、設問相同,但由於材料稍微有所不同,答案也不一樣。但無論如何,總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要考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要用學科術語答題給分的依據是學科關鍵詞

經常有同學問:“我一定要用術語答題嗎?”當然。文科綜合的三門學科中,各有其特定的學科術語,所以解答問題時,必須有針對性地運用學科術語。如果不用術語答題,如何能夠說明問題?如果不用術語,閱卷給分的依據何在?所以,要研究學科的關鍵詞語。

從答案的組織看,許多同學都感覺,答案總是難以完整,其關鍵原因就在於思維缺少層次性,不能形成立體感。因此,在複習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和運用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思維線索應該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審題,抓住問題的中心和要點;二是答題時思維層次要清楚。因為任何問題都是新的邏輯,所以審題時要抓住“這一個”新問題的邏輯起點,然後展開邏輯思維過程,最後落腳在邏輯終點。如,去年關於“甲村乙村的對比”,其邏輯終點是“怎樣使農民增收”,這就需要回到材料中找,如,甲村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思維起點,發展加工業又是一個思維起點,還發展旅遊業,這是第三個思維起點,有了這三個點,都往終點上延伸, 答案自然就很完整了。

這樣的訓練,既能夠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思考,也能夠完整地回答問題,前行知識和後續知識之間可呈現出清晰的基礎和延伸關係,問題就能越想越明白,思考也能越來越深入。因為層層推出知識或結論,是環節緊密相連的知識體系,也能鍛鍊思維的嚴密性和層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