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魯迅公園觀後感

校園 閱讀(1.16W)

(這幾天看到網路上議論中學語文教材的事情,說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減少了一些。先生生前是很希望他及他的作品被人們很快忘記的,他認為若如此人們則不再需要他那些揭露社會人生黑暗面的作品了,那麼是因為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了;可惜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狀況,也會讓先生的作品減少。魯迅是我年輕時的偶像,大概十年前在上海唸書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參觀過先生的墓園,當時寫過一篇觀後感,現在看竟覺它充滿著五四新文藝的腔調。今天貼在這裡,僅以此紀念我們中國人的迅哥兒。)

魯迅公園觀後感

魯迅公園位於上海市中心,都說那裡繁華,我倒覺得除了樓高一點,路寬一點,人多一些之外,好像也沒有特別上海的標誌。都市給我的感覺除了擁擠和疲憊之外好像也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這一點我是深味的。

魯迅公園裡有紀念館和魯迅墓。紀念館裡可看的東西其實並不多。現在想來,只有先生的一件羊皮袍子給我的印象深,從那袍子的長短使我確證了先生沒有我想像的高大。再就是《野草》題辭的錄影,我在那一刻陡然明白,其中運用了那麼多的佛教用語,這讓我想起李書同的出家,一個人對靈魂的關注到了偏執的程度,終會引發宗教的情感,再活下去不出家也要自殺。魯迅那個時候的去世真是恰到好處。再活下去,肯定不是瘋狂就是受辱。想想象先生那樣的一個人,若是這樣的結果,真讓人心酸呵。中國的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魯迅這樣一個存在了,真不知後世年輕人的心靈要荒蕪和愚昧多少。上帝是慈悲的。

紀念館裡有一組根據先生的照片作成的臘像,臘像做的固然是極為逼真,逼真少了生命的溫熱還是流於做作,這種逼真真讓人難過。我有種被撕扯的感覺。終究是人死不能復生,造化豈可巧奪?我沒有多看。忽然又想起,前不久劉德華的.臘像被英國的世界名人臘像館製成並珍藏,想想覺得有點滑稽。先生的從容還是讓我感動,他是在自己家裡。

館裡竟有葬禮的實況錄影,這是我沒想到的,頗震動。另外,據說鎮館之寶是從先生的遺容上拓下來的石膏面像,其上粘有他的眉毛和鬍鬚。想想許多地方都有魯迅紀念館,館裡大概都會有些真實的東西,再真實的恐怕也經不起這樣的瓜分,很多時候,真實就是這樣變模糊的。這大概不是我們的初衷吧。

魯迅墓沒有我想象中的平和和素樸。墓是1956年遷過來的,先前是周海嬰的題碑,後來就變成了領袖的鎦金狂草。我想在先生的心裡一定更喜歡素樸的血脈手書,而非虛浮冠冕的領袖題字。先生是個安靜素樸的人,墓前來來往往的雜沓的腳步,咔嚓咔嚓的留影,嘻笑喧譁,先生一定不喜歡。我輕輕地邁著步子,怕驚醒了他的眠息。

先生的墓碑是一面約兩人高的石牆,老師說以石牆作碑是意味深長的。我想不外是保護和超越之意吧。先生墓穴的地表部分是石砌的平面的矩形。我想著下面就是先生的骨殖,心裡湧上來一股強烈的親近的衝動,但我一定睛才看清那墓室堅硬的沒有一絲縫隙。我終於明白真實的他是永遠的離我們遠去了,作品中的他和我們想象中的他都是虛妄。

墓前是一尊他坐在椅子上的塑像,目視前方,面容陰鬱,手裡拿著一本書。我沒有高大、崇敬、景仰等等諸如此類的崇高感情,或者我本來就是一個沒什麼覺悟的人。我一直固執的認為魯迅是一個最不像偉人的偉人,他應該是睿智而又和藹可親的笑著,最是溫潤和鮮活不過,而面前的他只讓我感到疲憊和威壓。先生生前是最反對偶像的,不想自己身後也被樹成了偶像,還是他的胞弟周作人看得明白:這個雕像是對魯迅最大的諷刺。

先生誕辰120週年的日子要到了,在文匯報上看到周海嬰的《回憶中的父親》,心中不能無感:他是1929年出生的,先生辭世時他還只是一個7歲的孩子,一晃七十年已經過去了,這世間早已不是當年的世間,但我們對先生的憶念還和當年一樣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