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於永正課堂教學實錄讀後感

校園 閱讀(1.1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於永正課堂教學實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於永正課堂教學實錄讀後感

於永正課堂教學實錄讀後感1

近期讀了於永正老師的閱讀教學實錄,感動不已,我才深深的體會到原來語文課可以如此生趣活潑,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樣上。在於老師的課堂中看似普通自然又有趣的活動,實則暗藏玄機,讓人不由生嘆。

一、兒童立場

於是我開始反思我們當下的語文教學,似乎花了很大力氣去解讀文字,我們總祈求把文字解讀得巧妙生姿,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難點是什麼,在起點與終點之間我們應該為他們搭建一個怎樣的橋樑,讓他們願意學、輕鬆學,而不是帶著負擔去學。就此於老師是完完全全站在學生的立場,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理解文字。例如在執教《草》時,於老師知道學生對“一歲一枯榮”的理解存在難點,便巧妙地通過簡筆畫把草木的四季變化形象的展示出來,讓學生代入情境理解“歲”的含義,從“歲”到時間、到自然萬物的變化,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學生理解此詩層層深入。這節課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絕就是因為於老師站在兒童立場去雕琢文字,組織活動,因此整堂課好玩有趣又回味無窮。

二、情境教學

總的來說,於老師的教學立足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而是通過日常生活或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引入新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一個特點,於老師善於啟發學生展開想象,進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還原意境,理解文字所傳遞的思想。筆者深受於老師啟發,在執教《一直窩囊的大老虎》一課時,學生始終無法深層次的理解文末“我”的疑惑,對於文中“老師”的理解,學生往往習慣性用“鼓勵、通情達理”等詞,筆者採用“讀演結合”的方式代入情境,一位同學扮演文中的“我”,兩位同學扮演“哥哥和妹妹”,其餘同學扮演老師,表演結束後採訪“我”的感受,學生能說出“委屈、窘迫、緊張”等詞,最後再結合文中“老師”和“扮演哥哥的小朋友”的言行去感悟,學生居然能說出:“老師的冷漠”“老師沒有教我豁虎跳,也沒有鼓勵我,更沒有引導其他同學換位思考,而是任由他們嘲笑我”。學生還能從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中找到依據。由此可見對於創設情境學生或許能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

當然有時還善於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使學生翻轉文字,換角度理解文字。例如在執教《翠鳥》一課時於老師為了檢測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程度,設定了外國和平使者採訪翠鳥,小朋友扮演翠鳥接受採訪。於老師在課堂中不動聲色地讓學生理解、反饋文字,不僅檢測了學生的理解程度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得課堂趣味十足。

三、質樸而生動

在於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太多花哨與熱鬧,而是質樸生動,默默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幾乎每一篇課文於老師都會有範讀,不管是什麼型別的文章經過於老師之口總是那樣的韻味無窮,他常常說:“聽我的朗讀,看我的表情”,他的表情朗讀其實是在對文章深層理解基礎上的表演,是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進課文做鋪墊的,不同於我們平時模仿的誇張朗讀。除了朗讀,於老師還會加入一些動作、語言、神態等,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著學,孩子們隨處都能採擷到智慧之花。

對照於老師的課堂,我反思自己為了一節課,我又花了多長的'時間,我的設計是否充分考慮了孩子們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現有的生活經驗呢?於老師的閱讀教學實錄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面對語言文字就應該讓孩子們紮紮實實地讀,安安靜靜的思,認認真真地辨。

語文教學應該給學生留下些什麼呢?在這本書中於老師告訴我們:“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較好的語感,能不假思索的作文,留下認知與情感,留下書寫、閱讀、表達的能力,留下興趣與習慣。”

而我們當下青年教師的語文課堂要做的是走近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留給學生興趣與習慣。

於永正課堂教學實錄讀後感2

閱讀,貫穿課堂始終

讀,貫穿課堂始終,讀的方式很多,讀的面很大,讀的要求又逐漸提高,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 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2

讀寫結合,豐滿文字

於老師認真抓好讀書這一環節,高度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方法和能力;在讀寫結合 ,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創新思維,培養想象能力,增強語言字的感受和運用能力,獲得情感、文化和審美的體驗,把讀與寫、讀與說、寫與說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本質內涵。

3

潤物細無聲的課堂評價藝術

於老師說:"如果說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那麼它的第二個名字便叫‘激勵’。"細細品析他在課堂上對孩子們激勵性的評價,一節課中很難得有重複的,他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好!""棒!"正如於老師自己所言,激勵有五大原則:針對性原則、實指性原則、引領性原則、及時與重複性原則及鼓動性原則。正因為如此在於老師的課堂上總能聽到"你寫的字真棒!有點柳體的味道。""我很欣賞你朗讀的語氣,就像說話那麼自然!""你居然會正確使用分號,說明你頭腦很清晰!"……

在課堂上,我們對孩子們的評價是否太過於隨性、單一?這樣的單一怎能讓孩子們產生成就感?是否真是我們自己課堂上的隨意性漸漸削弱了孩子們上課舉手發言的積極性?

4

質樸,在語文中紮根

閱讀於老師的教學實錄,無論是閱讀課還是習作課亦或是口語交際,於老師的課堂沒有太多的花拳繡腿,質樸而生動,實實在在地培養學生能讀能寫、能聽能說的能力,發展他們的興趣和創造力。

於老師的課堂能做到此,所花的精力無需言語,他研究學情,充分考慮到了孩子們的"解讀先結構",所以總能讓孩子們學得輕鬆,學得妙趣橫生。我不禁反思:為了一節課,我們又花費了多長的時間?我們的設計有沒有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生活經驗等?頻頻更換ppt,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學習,還是早已打亂了孩子們思考的節奏?於老師的實錄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面對語言文字就該讓孩子們紮紮實實地讀、安安靜靜地思、認認真真地辯。

5

智慧,在課堂中生成

於老師的課堂上,孩子們隨處都能採擷到智慧之花。在《狐假虎威》中,孩子們通過對人物的評說,明白了鄰里和諧互不相欺的重要;在《秋天的懷念》中,孩子們通過品讀母親最微小的動作,懂得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愛如茉莉》中,課堂的目標和內容聚焦於"語言文字運用"上……人生真知,於老師總是不著痕跡的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在悄然無聲中潤澤了孩子們的生命。如此高超的教學技藝,能越者何人?

這,就是返璞歸真;這,就是大道至簡;這,就是大師的風範!正如於老師談到的教學的三種境界:第一,教過了;第二,教對了;第三,教會了。我們不要滿足於教過了,也不要滿足於教對了,要經常問問自己,教會了沒有。教會,說到底,就是培養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最終給學生留下的是什麼呢?不是課文內容,更不是詳細的分析。我們的課堂,最終要看學生會不會,得到沒得到。

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促發展,這不正是我們追尋的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嗎?

輕輕合上於老師的實錄集,再次看著封面上這位春風滿面,和善可親的長者,除了崇敬還有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