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7年國學達人題庫及答案

校園 閱讀(2.55W)

1、簡要論述孟子“性善論”的主要內容。

2017年國學達人題庫及答案

答:孟子認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不是從客觀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後天形成的,只是人們不曾領悟罷了。孟子認為,在人性問題上,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人作為生物的自然屬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孟子的論題;孟子論述的是人的道德屬性,而道德屬性是社會的產物。孟子是中國思想家中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人性善的哲人。當然,在我們今天來看,所謂人性,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

2、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答:孟子認為,那些在政壇上地位顯赫的人物,並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之“大”,不是指外在形貌,也不是指權力大、地位高、財富多,甚至也不是指學問高、能力強,而是體現在做人的修養、理想抱負、人格操守。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就是要堅守做人的準則,立身行事,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這便是偉大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的精神核心是“大公無私”,認識到正義在己,從而堅貞不渝,不因境遇的變化而變化,不為外力的阻礙而放棄,甚至可以為正義而獻出生命。

3、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氣”?

答:所謂“浩然之氣”,它是指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種正義凜然的精神狀態,不是一般所謂的“精氣”、“血氣”,而是充滿正義、充滿仁義道德的正氣、骨氣。這種氣,陽剛、強勁,氣壯山河,氣貫長虹。這種浩然之氣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誘而堅持正義,服從真理,剛直不阿,堅忍不拔。

4、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捨生取義”?

答:孟子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生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應該珍視的。但是,如果生命與正義不可兩全,二者必須作出抉擇的話,我們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只能捨生取義。因為正義的價值高於生命的價值,為正義而犧牲生命,死得其所,重於泰山。“捨身取義”是大丈夫遵循的最高人生準則。

5、簡要論述孟子“仁政學說”的主要內容。

答:孔子首創仁學,孟子繼承並發展成為仁政學說,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仁政主張“王道”,反對“霸道”,反對兼併戰爭。在經濟上,仁政主張減輕賦稅和制民之產。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張興辦學校,加強教育。

6、簡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涵

答:此處的“罷黜”和“獨尊”,不是指禁止其他學派的存在,而是在官學中只以儒家為尊。此處的“儒術”,已經是根據漢帝國長治久安的需要,相容了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學派的合理成分的新儒學這是中國學術文化和政治文明一次成功的轉型

7、董仲舒學說和思想的特點是什麼?

答:第一、以革除“秦敝”,重振王道,追求國家長治久安為目標。

第二、在闡述其思想源泉和理論依據時,充分尊重孔子思想的原意,並從歷史(縱向)和現實(橫向)兩個層面的對比分析中揭示漢朝健康發展所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

第三、其學術、思想在理論和運用兩個層面都深刻而系統。但理想主義氣息過重,所以使他曲高和寡。

8、朱熹是如何論述“民富”與“君富”的關係的。

答:

(1)“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有若(孔子弟子)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民富具有邏輯上的優先性。

(2)“富其君者,奪民之財耳,而夫子尤惡之。”批判鞭撻那些為了滿足君主私慾而恣意搜刮百姓的官員。

9、民本主義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學術思想中有何鮮明體現

答:

(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慾”首先是針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上層統治階級而不是廣大民眾的。

(2)朱熹為官始終注重民生疾苦,注重社會財富的分配和司法活動的公正合理。

(3)朱熹最痛恨和一有可能便予以制裁、約束、引導的都是那些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觀念上對普通民眾巧取豪奪、濫施淫威的社會階層(貪官汙吏和豪強、奸商)。

(4)朱熹的教育活動全面體現孔子的“有教無類”原則。

(5)朱熹的教育思想中的富人教育觀十分珍貴。這是實現他的民本主義願望的一種內在要求

(6)宋朝皇帝普遍濫用大赦,朱熹對此表示反對。但其出發點主要是體恤貧弱民眾的疾苦。

(7)朱熹為官的風格是“親民”和“愛民”。當然民眾也敬愛他。

10、老子在《道德經》第22章中曰:“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請你加以簡要的解讀?

答:老子告誡人們,委屈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窪反而能充盈,陳舊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有收穫,貪多反而會迷惑。其實這是老子希望人們牢記:“物壯則老”、“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的道理,在生活中應當採取一種低姿態,切莫強勢以對,“強兩者不得其死”。

11、老子在《道德經》第42章中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答:老子這段話,是典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是中國人最崇尚的人生哲學,即事物或因外部條件有所不足反而促其發展良好,事物或因外部條件很好反而成為其發展的束縛。比如兩棵樹,一棵缺乏人照理,飽經風霜雨雪,反而有了更強的生存能力;一棵被人細心呵護,百般照料,反而變得嬌弱,經受不起風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此,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

12、老子在《道德經》第8章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對你有什麼啟迪?

答:老子讚賞“水”的性格、品德和行為。指出水具有滋潤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的品格。他認為人類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懷,寬廣無邊、清湛悠然;學習流水的心態,擇谷而據、謙虛卑下、不與人爭;為人重信,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時。當然,像水以一樣甘居 “柔弱”,並不是要人們虛弱、脆弱、懦弱,而是要柔韌,因為“柔韌”內含一種不斷積蓄髮展壯大的力量,勢必將來會戰勝強大。

13、老子在《道德經》第19章中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句話對你為人處事有什麼啟發?

答:為人要行為單純,內心淳樸;做事要減少私心,降低慾望。在老子看來,人不能過於思想複雜、心計太深,而貪慾太多會帶來無窮的痛苦合悲傷,如果能減少慾望,順應自然而不強作妄為,身體和心靈就會安閒自在。而且貪慾過多,不僅會導致痛苦,而且會導致罪惡。正所謂“有求必苦,無欲則剛。”

14、老子在《道德經》第58章中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請簡述其中所蘊含的辯證思想。

答:在老子看來,福禍相因,福中潛伏著禍的種子,禍中常有福的因素,福禍是相依相生的。人生中,總會有低潮與高潮。在失落困頓中,我們不能只看到當下的艱難,被眼前的困境所威嚇,而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那樣就必定能擺脫困境;在春風得意時,也不能被一時的鮮花、掌聲、讚美衝昏了頭腦,而應該放下光環,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那些容易讓人迷失自我的名譽、地位,一邊再接再厲,獲得更大的成就。

15、莊子認為,做人當“外化而內不化”,即內直外曲,這對你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有什麼思考?

答:莊子主張的“外化而內不化”,實際上強調,外化只是手段,內化則是目的。所謂“外化”就是為人處事要圓潤,做到寬以待人、樂於助人、微笑示人、真誠動人;“內不化”就是要堅守原則,保持人格的獨立,不媚俗附貴,不趨炎附勢,以不偏不倚的態度保持內心的純正。

16、老子在《道德經》第49章中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對於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我們都要平等的對待他們。尤其對於不善良的人,我們更不要鄙視他、拋棄他,而要誘導他、勸助他改邪歸正,以促進人人向善,從而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17、你如何理解理解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

答:人們順從了自然大道,就會無災無害,甚至會永恆不朽;違背了自然大道,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走向自已意願的反面。自然有其自身的規律,人為地去改變它反而只能帶來惡果,要遵循自然,反對人為束縛。

18、莊子在《至樂》篇裡所說的“至樂無樂,至譽無譽。”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做人要學會寧靜致遠、淡泊名利、榮辱不驚;慾望過多、追求過度,必然導致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19、莊子認為,做人要“與時俱化”、“與物俱化”,請簡要說明其中的內涵。

答:就是要求人們隨時空的變化、事物的發展而變化發展,切莫固步自封、保守僵化,或逆潮流而動,不按規律辦事。

20、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地域文化?

答:歷經幾千年的積累與沉澱,在中華文化的大家庭內部逐漸成長起了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關東文化、齊魯文化、秦晉文化、海派文化、京派文化、伊斯蘭文化、藏傳佛教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等成員

21、巴蜀神話與遠古傳說中主要蘊含了哪些哲學、史學內容?

A、對生命永恆的想象和具體實現辦法的設計;

B、對創造美好生活的記錄;

C、大蛇崇拜(蚩、禹、蠶、蜀、巴等,都與蛇形長“蟲”有關)。

22、什麼是現代新儒學?

答:現代新儒學,是指五四以來,在強烈的民族危機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續中國文化之慧命自任的知識分子,力圖恢復儒家傳統的本位和主導地位,在現時代新的生活方式之下對傳統儒學進行重新詮釋,並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建構起一種“繼往開來”、“中體西用”式的思想體系,以謀求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現實出路。

它主要是一種哲學和文化思潮,同時也包含著社會政治的內容。

23、現代新儒學思潮大致可以分為哪三種類型?

答:一種是狹義新儒家,以接續孔孟道統,復興儒學為已任,以服膺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心性之學為主要特徵。其中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另一種是廣義新儒家,以馮友蘭、賀麟、錢穆為代表;甚至一些不公然承認自己是新儒家,但其思想信仰已大部分認同儒家學說,力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吸收、融合西方哲學,謀求中國社會和哲學文化現代化的,也可寬泛地歸入其中。再一種則是儒家解釋學者,他們已放棄道統觀念,從不同的視角詮釋儒學的現代學術價值。

24、儒學的發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六個時期?

答:

儒學大發生、發展大致經歷了6個時期:

先秦為儒學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

兩漢為儒學經學化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為儒學的玄學化和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時期;

宋明為儒學理學化的時期 清代為儒學的綜匯期

五四以後為儒學的重構時期,亦即現代轉型時期。

25、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答:1920—1949:現代新儒學發展的第一階段

1950—1979:現代新儒學發展的第二階段

1980—2004:現代新儒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2004—至今:現代新儒學發展的第四階

26、“復興儒學”的含義是什麼?

答:所謂“復興儒學”,是指儒家思想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還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發展的未來方向,因而通過弘揚、復興儒學,不僅可以解救中國,甚至可以解救世界。“復興儒學”的主張奠定了現代新儒學的總基調和總方向。

27、什麼是“儒家資本主義”?

答:所謂“儒家資本主義”,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概念,針對東亞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文化特徵,是指中國傳統儒學的家族主義對經濟的影響。其實是對與歐美資本主義相比具有種種不同特徵的東亞地區工業文明體系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和地區的總稱和概括。

28.《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的依據及其各自的含義是什麼?

(1)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來分類。

(2)“風”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是雅正之聲,指周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雅又分為小雅、大雅,也是緣於音樂的不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

29.簡述《詩經》形式和語言方面的特點。

(1)重章復沓的結構形式。

(2)以四言為基本句式。

(3)節奏鮮明,音韻諧洽,有天然的音樂美感。

(4)語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詞彙十分豐富,二是大量運用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和疊字,不但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更細膩地傳達出詩人曲折細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潑情狀。

30.簡述《左傳》及其作者。

(1)《左傳》是編年史,所記史事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詳贍,文采生動。

(2)《左傳》的作者,傳統說法是左丘明,疑點很多。現在學術界大多認為《左傳》的作者應當是戰國初年或稍後的人。

31.簡述先秦諸子散文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

答:大約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春秋末至戰國初,有《老子》、《論語》和《墨子》。《老子》簡篇短幅,《論語》也多為簡短的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墨子》始漸有論說文的基本規模,但質樸無文,同時也還有語錄體的篇章。

(2)戰國中期,有《孟子》和《莊子》。它們開始擺脫語錄體,往往是長篇大論,說理暢達,文辭富瞻,是說理文的進一步發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動,比喻、寓言疊出,行文波瀾起伏,有比較濃厚的文學色彩

(3)戰國後期,有《荀子》和《韓非子》。它們邏輯嚴密,說理透徹,文辭富麗,是先秦說理文的高峰。

32.簡述《論語》的文學特點。

答:(1)《論語》多為簡短語錄,辭約義豐。

(2)有的章節能夠通過言談舉止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33.簡述“楚辭”名稱源流。

(1)“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大夫屈原開創的一種新詩體。當時,它並沒有特定的名稱。

(2)“楚辭”這個名稱西漢時始出現,最初當是專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3)成帝時,劉向校理古籍,始編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漢賈誼等人的騷體辭章收納進來,輯為十六卷,命名為《楚辭》。

34.簡述《九歌》藝術表現的特點。

(1)屈原在《九歌》中既寫出了神的靈異,更寫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統一在一起。他描寫神的飄渺高遠,法力超凡,但屈原並非單純歌頌神的不食人間煙火、高高在上,而是把神靈人格化了。

(2)《九歌》獨特的題材,造成了它與屈原其它作品不同的風格。敘寫神靈的活動和神靈的情感,描繪神靈的環境和氣氛,本就是一種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側重於描摹神靈之相思,人鬼之空戀,這就使奇異深濃的情感,悽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寫結合在一起,造成了奇特瑰麗、色彩斑讕的藝術境界。

35.簡析《離騷》題義。

司馬遷說:"離騷者,猶離憂也。”訓“離”為“罹”,以“遭遇憂愁”來釋“離騷”。而班固也說“離,猶遭也;騷,憂也。”班固的說法與司馬遷所解相近。王逸釋曰:離別的憂愁。今人遊國恩在前人陳說基礎上另創新見,以為“離騷”即“勞離”,為楚地樂歌名。

36.簡述漢代樂府機關職能。

樂府機關有采集民間歌詩、組織文人制作以及負責演唱等職責。它所演唱的樂府詩歌,包括民歌和貴族、文人創作。

37.簡述樂府詩歌的分類。

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基本按照音樂的不同,把樂府詩分為十二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這個分類比較全面而系統,後人研究樂府多遵從郭氏的分類。

38.簡述西漢初年政論文的特點。

(1)在內容上,關心時事,總結秦亡的經驗,針對現實問題發表議論。

(2)在藝術上,行文平實曉暢,同時又受戰國縱橫策士影響,有縱橫家之遺風。

39.比較《漢書》與《史記》在思想與寫作上的不同。

在思想上《〈漢書》站在劉漢王朝的立場,堅守儒家思想正統。對一些人物的評價,與《史記》有較大差別力。如《史記》列人“世家”的人物。在寫作上,《漢書》不像《史記》那樣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平實客觀、冷靜翔實地照錄史實。這些地方,都體現了班固正統嚴謹的史學思想和《漢書》的“官史”特色。

40.說明東漢辭賦的發展與演變

東漢時期,辭賦創作仍然有騷體和賦體兩種型別。

(1)騷體作品的代表,如班彪的《北征賦》、馮衍的《顯志賦》、班固的《幽通賦》、張衡的《思玄賦》、蔡邕的《述行賦》等。這些作品,或紀行以發感慨,或述志以見情懷,抒情意味濃厚。

(2)賦體創作則出現明顯變化,東漢初期賦家繼承前漢司馬相如、揚雄的賦風,以京都為題材,創作鋪張揚厲的大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是其代表。到東漢中期以後,以張衡《歸田賦》為發端,賦體創作向著貼近現實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發展。

41.簡述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

(1)傾訴生活艱難困頓和漂泊流蕩,如《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

(2)反映對戰爭的厭倦,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徵》《古歌》等。

(3)譏刺達官貴人,批判社會的黑暗,如《雞鳴》《長安有狹斜行》等。

(4)抒寫愛情,反映社會婚煙問題,如《陌上桑》、《孔省東南飛》、《上山採蘼蕪》等。

42.簡述《古詩十九首》的主要內容。

(1)表現思鄉、懷人的離愁別緒。如《明月何皎皎》《涉江採芙蓉》等。

(2)表現思婦的情思與愁怨。如《客從遠方來》《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等。

(3)表現遊子對生存狀態的感受和對人的某些觀念。如《回車駕言邁》等。

43.簡述阮籍詩歌的藝術成就。

(1)表現出意蘊含蓄、深沉之美。阮籍詩歌大量表現憂生之嗟,感嘆政治險惡、人生艱難、生命苦短,而這些又無法宣洩、排遣,所以產生一種深刻的孤獨情緒。這些內容使得阮詩變得十分深沉、凝重。

(2)多用典故、比興、象徵手法。

(3)清逸玄遠,熔哲理、情感、意象於一爐。

44.簡述左思《詠史》八首的藝術成就。

(1)抒寫建功立業的願望,胸懷闊大,筆力雄邁。 (2)充滿著一股不平之氣。

(3)繼承建安文學傳統,在詩歌中引用歷史典故來抒寫現實的憂憤,剛健有力,名為詠史,實為詠懷,所以被譽為“文典以怨”或者“左思風力”。

45.簡述鮑照詩歌的內容。

(1)表現對門閥制度壓抑人才的不滿,抒發不平之氣。

(2)寫徵人不得歸家之苦。

(3)大量創作婦女題材的詩歌。

46.簡述《桃花源記》的思想內容。

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既有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樸,也有老子宣揚的“小國寡民”社會模式的影子,其中鄉村景象的描繪,又用作者的田園詩意境相似。可以說,它既是作者依據他的社會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個動亂時代廣大民眾對太平社會的嚮往。

47.簡述庾信前後期詩風的不同。

庾信以出便西魏為界,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創作時期,特色明顯不同:

(1)前期生活在南朝,多綺豔之作,辭藻華麗,善用對偶,代表作是《奉和山沲》。

(2)人北方後,因羈旅他鄉,身處異國,時刻有一種故國之念、歸家之思,情緒低沉、蒼涼,代表作是《擬詠懷》。

48.簡述“永明體”(新體詩)的歷史地位。

(1)新體詩(永明體)的出現是詩歌發展的必然,也是詩歌發展的必然要求。魏晉以後,詩歌向美文發展,要求的辭采、用典等都業已具備,但需要音律的配合,永明體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2)永明聲律說為齊樑詩歌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新的貢獻。因為規定詩歌語言的聲韻聲調,使詩歌具有諧美的音樂性,使詩人能有意識地掌握運用聲律,增強藝術效果,具有非常積極的進步意義。同時,它的出現也為唐代近代詩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和創作上的基礎。

49.簡述南朝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

(1)格調明快、清新,不僅再現了江南的自然風光,同時也表現了南朝婦女的浪漫情懷和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2)語言清新流暢,多用雙關語和諧音,比較含蓄、婉轉,耐人尋味。

(3)形式上,多為五言四句,語短情長。

50.簡述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

(1)反映北國風光、塞外人情。

(2)反映北方的尚武精神和豪俠之氣。

(3)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

(4)反映婚姻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