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5年山東省國學達人挑戰賽題庫及答案

校園 閱讀(1.74W)

1、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2015年山東省國學達人挑戰賽題庫及答案

答:孟子認為,那些在政壇上地位顯赫的人物,並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之“大”,不是指外在形貌,也不是指權力大、地位高、財富多,甚至也不是指學問高、能力強,而是體現在做人的修養、理想抱負、人格操守。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就是要堅守做人的準則,立身行事,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這便是偉大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的精神核心是“大公無私”,認識到正義在己,從而堅貞不渝,不因境遇的變化而變化,不為外力的阻礙而放棄,甚至可以為正義而獻出生命。

2、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氣”?

答:所謂“浩然之氣”,它是指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種正義凜然的精神狀態,不是一般所謂的“精氣”、“血氣”,而是充滿正義、充滿仁義道德的正氣、骨氣。這種氣,陽剛、強勁,氣壯山河,氣貫長虹。這種浩然之氣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誘而堅持正義,服從真理,剛直不阿,堅忍不拔。

3、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捨生取義”?

答:孟子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生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應該珍視的。但是,如果生命與正義不可兩全,二者必須作出抉擇的話,我們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只能捨生取義。因為正義的價值高於生命的價值,為正義而犧牲生命,死得其所,重於泰山。“捨身取義”是大丈夫遵循的最高人生準則。

4、簡要論述孟子“仁政學說”的主要內容。

答:孔子首創仁學,孟子繼承並發展成為仁政學說,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仁政主張“王道”,反對“霸道”,反對兼併戰爭。在經濟上,仁政主張減輕賦稅和制民之產。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張興辦學校,加強教育。

5、簡要論述孟子“性善論”的主要內容。

答:孟子認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不是從客觀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後天形成的,只是人們不曾領悟罷了。孟子認為,在人性問題上,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人作為生物的自然屬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孟子的論題;孟子論述的是人的道德屬性,而道德屬性是社會的產物。孟子是中國思想家中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人性善的哲人。當然,在我們今天來看,所謂人性,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

6、簡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涵

答:此處的“罷黜”和“獨尊”,不是指禁止其他學派的存在,而是在官學中只以儒家為尊。此處的“儒術”,已經是根據漢帝國長治久安的需要,相容了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學派的合理成分的新儒學這是中國學術文化和政治文明一次成功的轉型

7、董仲舒學說和思想的特點是什麼?

答:第一、以革除“秦敝”,重振王道,追求國家長治久安為目標

第二、在闡述其思想源泉和理論依據時,充分尊重孔子思想的原意,並從歷史(縱向)和現實(橫向)兩個層面的對比分析中揭示漢朝健康發展所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

第三、其學術、思想在理論和運用兩個層面都深刻而系統。但理想主義氣息過重,所以使他曲高和寡。

8、朱熹是如何論述“民富”與“君富”的關係的。

答:

(1)“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有若(孔子弟子)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民富具有邏輯上的優先性。

(2)“富其君者,奪民之財耳,而夫子尤惡之。”批判鞭撻那些為了滿足君主私慾而恣意搜刮百姓的官員。

9、民本主義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學術思想中有何鮮明體現

答:

(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慾”首先是針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上層統治階級而不是廣大民眾的。

(2)朱熹為官始終注重民生疾苦,注重社會財富的分配和司法活動的公正合理。

(3)朱熹最痛恨和一有可能便予以制裁、約束、引導的都是那些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觀念上對普通民眾巧取豪奪、濫施淫威的社會階層(貪官汙吏和豪強、奸商)。

(4)朱熹的教育活動全面體現孔子的“有教無類”原則。

(5)朱熹的教育思想中的富人教育觀十分珍貴。這是實現他的民本主義願望的一種內在要求

(6)宋朝皇帝普遍濫用大赦,朱熹對此表示反對。但其出發點主要是體恤貧弱民眾的疾苦。

(7)朱熹為官的風格是“親民”和“愛民”。當然民眾也敬愛他。

10、老子在《道德經》第22章中曰:“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請你加以簡要的解讀?

答:老子告誡人們,委屈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窪反而能充盈,陳舊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有收穫,貪多反而會迷惑。其實這是老子希望人們牢記:“物壯則老”、“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的道理,在生活中應當採取一種低姿態,切莫強勢以對,“強兩者不得其死”。

11、老子在《道德經》第42章中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答:老子這段話,是典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是中國人最崇尚的人生哲學,即事物或因外部條件有所不足反而促其發展良好,事物或因外部條件很好反而成為其發展的束縛。比如兩棵樹,一棵缺乏人照理,飽經風霜雨雪,反而有了更強的生存能力;一棵被人細心呵護,百般照料,反而變得嬌弱,經受不起風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此,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

12、老子在《道德經》第8章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對你有什麼啟迪?

答:老子讚賞“水”的性格、品德和行為。指出水具有滋潤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的品格。他認為人類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懷,寬廣無邊、清湛悠然;學習流水的心態,擇谷而據、謙虛卑下、不與人爭;為人重信,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時。當然,像水以一樣甘居 “柔弱”,並不是要人們虛弱、脆弱、懦弱,而是要柔韌,因為“柔韌”內含一種不斷積蓄髮展壯大的力量,勢必將來會戰勝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