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六年級數學聽課記錄(精選5篇)

校園 閱讀(2.24W)

聽課是一種對課堂進行仔細觀察的活動,它對於瞭解和認識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聽課記錄,歡迎大家閱讀。

國小六年級數學聽課記錄(精選5篇)

國小六年級數學聽課記錄 篇1

一、匯入:

1、生活中你在哪見過圓?

對於圓我們有沒有深入學習的必要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學習一下。

2、看見過方形的車輪嗎?(課件:唐老鴨騎方形車輪的車子)

為什麼笑呀?(生述原因)

3、摸一摸手中的圓片,在桌上滾一滾,感覺怎麼樣?(沒有稜角)

我們說方形能給人以陽剛之美,那麼圓形給人以曲線美,圓形是平面內一種封閉的曲線圖形。

4、唐老鴨騎車時它的表情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不平穩)

學生模擬平穩著走路。

5、(課件:小強騎車)車輪安裝時該把車軸安裝在什麼地方?(圓的中心)

(課件:小紅平穩騎車)猜想為什麼安在中心走起來就能平穩了?(圓點到圓邊的長度一樣)

板書:圓中心的一點到圓邊上任意一點的線段都一樣長。

6、指名指出課題中圓的圓邊上、圓內、圓外。

二、新課:

下面我們來證實圓中心到圓上的線段都一樣長。

1、可以怎麼證明,師述方法,學生找手中圓的中心,找到後小組交流。

2、指名說是怎樣找的?

誰用的是對摺的方法?能找到圓中心到圓上的線段嗎?能找到幾條?畫出來。

圓裡這樣的線段有無數條。

3、證明這無數條線段一樣長,你有什麼方法?小組討論。

指名說方法。

4、邊展示邊指出定義:圓心、半徑(一樣長、無數條)

能解釋車軸為什麼安裝在圓心上了嗎?

5、看圓形的摺痕有沒有比半徑更長的線段的呢?

有什麼特性?自己來解決,完成“工作報告單”。

學生嘗試,教師巡視。

全班對照報告單交流。(通過圓心,兩個端點都在圓上,叫直徑,無數條,長度相等,和半徑的關係,用字母表示)

6、回顧我們學到的這些知識是怎麼得到的?觀察——猜想——實踐——獲得

提倡這種學習方法。

三、會畫圓嗎?自己畫一畫。

指名板演畫圓,師問生答:每一步要做什麼?

學生再畫一個圓。

比較大小兩個圓,為什麼大小不一樣?(指出: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四、練習拓展:

1、體育課上要在操場上畫圓,你打算怎麼辦?

2、生活中隨處可見圓,圓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欣賞課件:有關圓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一種封閉的曲線圖形

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

半徑 r 圓中心的一點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都一樣長。

直徑 d 通過圓心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都一樣長。

直徑=2x半徑 半徑=1/2直徑

圓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 。陳老師在教學中充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產、生活實際。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課的開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很自然的說出是圓。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然後讓學生欣賞大自然中的圓形物體。讓學生知道圓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是最美的。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麼要製成圓的,車軸要裝在什麼地方並出示形象的動畫,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 重視激發學生求知慾。教學圓的認識時,老師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

關於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

這應是本課的重點,我覺得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裡的教學由於時間關係還不夠細緻,有待改進。

國小六年級數學聽課記錄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立體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應用圓柱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授課教師:劉豔玲(解放國小206班)

課堂實錄:

一、複習圓柱知識。

師:我們學過圓柱,知道了哪些知識?

生1:它有兩個相等圓,一個側面。

生2:它的側面展開圖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長方形。

生3:它還有無數條相等的高。

……

師:誰知道怎樣求圓柱側面積呢?

生:圓柱側面積等於底面周長乘高。

點評:關於圓柱相關知識的回答,學生很積極有6名同學發言,教師能適時總結,及時跟進。建議教師板書學生回答的綱要。

練習1:補充條件,只列式不計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個圓柱 ,高5釐米,它的側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師:請你先補充條件,再列計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長5釐米,S側=5×5。

生2:底面直徑8釐米,S側=3.14×8×5。

生3:底面半徑4釐米,S側=2×4×3.14×5。

師:S側=ch=∏dh=2∏rh

點評:練習1的設計很好,所需的三種情況,在一個題目中全部展現了,為學生下面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只列式不計算,提高了時效。

二、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練習2:(用小黑板出示)

一個圓柱形,底面直徑6釐米,高10釐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釐米?

師:誰來讀一下題目,在題目中你知道什麼,要求什麼?

生1:讀題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徑6釐米,高10釐米,求表面積。

師:什麼是表面積?

生:S表=S側+2S低。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解答,誰願意上黑板解答?

(兩個學生上黑板練習,集體點評)

師:運用圓柱表面積知識,還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板書課題:圓柱表面積的應用)

點評:通過已有知識,進行練習,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了充分準備,這個環節的教學承前啟後。學生讀題後,列舉所獲得的資訊,這種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練習。這種方法學生的掌握很熟練,說明教師平時注重了這些方面練習。

三:運用圓柱表面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練習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個高6分米,底面半徑2分米的無蓋圓柱形鐵皮水桶,大約需要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數保留整數)

師:請同學們讀題,看你們知道些什麼?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徑2分米。求需要多少鐵皮?

師:你還有什麼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沒有蓋子,只需要求一個底面。

生2:得數保留整數,我覺得取材料保留整數要用“進一法”。

師:保留整數我們學過“四捨五入”法,“進一法”你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

生2:“進一法”:就是小數點後面有數就進一。

師:好的,我們就帶著這些提示開始練習,我請兩個同學上黑板練習。

學生練習後,師生集體點評。

師:在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事情需要應用圓柱表面積公式解決,但一定要靈活運用。

點評:教師通過建立的知識進行練習,問題生活化。學生關於“進一法”的說法很到位,學生的思維,隨著練習坡度的增加,達到高潮。

四:運用圓柱表面積知識,解決稍複雜的生活問題。

出示練習3:出示練習六第七題:“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紙做成的,上面是邊長30釐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徑16釐米,高10釐米的無底無蓋的圓柱,製作20頂這樣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紙多少平方分米?

師:請同學們讀題後思考,“博士帽”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麼。

生1:博士帽有一個正方形和一個無底的圓柱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積。

生3:需要把單位轉換,平方釐米換成平方分米。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下面請你們推薦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賽,看誰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們推薦劉學敏和xx

師生:集體點評

點評:“推薦”“慢點,”“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學語言,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興趣很高,教學效果很好。

五: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生1:我學會了求圓柱表面積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進一法”。

生3:我知道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的生活中的問題。

……

師:是啊!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希望同學們在平時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身邊事物,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六:課堂作業:練習六第8、9題。

點評:1、教師在課堂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思維圍著學生轉,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由學生解答,學生要注意的問題也是學生提醒。

2、為了突破教學中,學生靈活運用,圓柱表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課堂練習的設計做了充分的預判,練習的難度由簡單到複雜,通過已有知識,進行練習,建立知識後再練習,再練習,呈坡度體現,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至高點,完成了難點和重點的學習。

3、教師在授人於“漁”方面,做了很多訓練,“讀題收集資訊法”看似簡單實際很有實效。本節課教師所有的練習都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

4、本堂課的實效性很強。學生的作業,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錯誤,知識掌握牢固;

5、關於學習態度,教師在練習中和小結處進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些話學生也於似懂非懂,但這種實時進行數學意識滲透,對學生是有益的。

建議:1、學生的課堂作業,應該安排在課堂上完成,這樣課堂作業才名副其實。

2、對學生要進行關於圓柱表面積的應用的拓展訓練,讓課堂的知識容量增加,呈現開放式。

3、教師語言很有活潑,但關於數學思維,定義方面的言語一定要嚴謹,嚴謹就是一數學態度,數學思想。

國小六年級數學聽課記錄 篇3

教學設計:

一、複習

1、口算。(教師說算式,學生口算)

2、筆算(出示一個不進位加法算式,學生列豎式計算)。

二、探索新知

(—)

1、出示課本14的情景圖。

2.引導學生觀察後交流。從圖上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二)提出問題。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1. 嘗試列式,體會加法的意義。35+37=?

2.交流演算法,指名學生說口算的過程。

3.圖式結合,探究筆算的算理和演算法。

(1)學生操作擺小棒。

(2)組織學生交流,感悟筆算的算理和演算法。

(3)嘗試列豎式計算,理解筆算加法應注意什麼。弄清為什麼“5”與“7”對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

(4)PPT演示列豎式,進一步明確“個位與個位對齊,先從個位上的數加起”的道理。

4.即時練習。

師生小結: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時,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

三、鞏固練習

(一)教材第14頁“做一做”。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圖意,獨立列豎式計算。

2.集體交流。第3小題在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

(二)ppt顯示的第15頁第5題,找錯誤。

四、課堂總結

(一)回顧小結,完善課題。

1.今天我學到了什麼?

2.這節課我們利用加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計算時,每一位上的數相加是否滿十?

聽課有感:

1、周老師整節課的教態自然,調動了孩子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2、整節課感覺老師的節奏不緊不慢,很有耐性。

3、本課周老師未能突破難點和突出重點,沒有板書。

建議:

1、課前為了方便練習豎式,老師提前給每個孩子準備草稿,讓孩子養成打草稿的好習慣。

2、這節課的課題只是在課件上出現過,在後面的學習中就沒有再出現過,所以一節課的課題還是很有必要板書出來,因為孩子看在眼裡,才能記在心裡。

國小六年級數學聽課記錄 篇4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複習題

根據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 ,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六年級學生小明的體重為35千克,他體內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讓學生觀察題目,看看題目中所給的三個條件是否都用得上,並說說為什麼。

3、選擇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確定出單位“1”,並引導學生說出數量關係式。4、指名口頭列式計算。

二、新授

1、教學例1的第一個問題: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水分28千克 水分佔體重的 體重 ?千克

(1)讀題、理解題意,並畫出線段圖來表示題意:

(2)引導學生結合線段圖理解題意,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式,並寫出等量關係式。 小明的體重× =體內水分的重量

(3)這道題與複習題相比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是它們的數量關係是一樣的;不同點是已知條件和問題變了)

(4)這道題什麼是單位“1”?單位“1”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怎樣求?(引導學生根據數量關係式,將未知的單位“1”設為χ,列方程來解決問題)

(5)啟發學生應用算術解來解答應用題。(根據數量關係式:小明的體重× =體內水分的重量,反過來,體內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體重)

2、解決第二個問題:小明的體重是爸爸的 ,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1)啟發學生找到分率句,確定單位“1”。

(2)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解法進行計算,獨立解決第二個問題。

(3)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題意的,並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出示線段圖)

爸爸體重的 35千克 ?千克

爸爸:

小明: 爸爸的體重× =小明的體重

①方程解: ②算術解:

3、鞏固練習:P38“做一做”(學生先獨立審題完成,然後全班再一起分析題意、評講)

三、練習

1、練習十第1—3題。2、練習十第6題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應用題中“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我們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單位“1”是未知的話,可以用方程或除法進行解答。

國小六年級數學聽課記錄 篇5

授課教師:陳xx

科目:數學

聽課時間:20xx年11月28日

課時:一課時

課題:軸對稱圖形

聽課地點:第一國小

班級:六年級

課堂教學紀要

一、談話匯入。

二、新授。

1、競賽形式:請學生拿出長方形紙片,剪出圓片

2、觀察剪出的圓的形狀是怎樣的?生:是對稱的

3、演示播放課題,要求學生看本課的學習目標。

4、師演示圖形,得出對稱的圖形。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怎樣才是軸對稱圖形?(強調完全重合)

5、再演示一次,又讓學生自己歸納。生:相同。

6、理解軸就是一條直線,演示畫軸的形狀(一畫一點)強調跟虛線的形狀分開。

7、學生動手操作。

8、怎樣判斷是不是對稱圖形。

出示另一位學生的作品,觀察。

師:一個圖能不能有4條、2條對稱軸呢?

生:可以。

四、鞏固練習。

五、1、課件出示圖形讓學生判斷。

2、生舉例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3、學生剪畫圖形。

四、總結。

五、佈置作業。

(二)《軸對稱圖形》數學教學反思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著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