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歷史街區保護解決方法

校園 閱讀(1.72W)

2008年以來,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的支援下,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物報社已聯合主辦了4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先後評選出包括江蘇無錫清名橋古運河街區在內的40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歷史街區保護解決方法

歷史文化名街的評選有效促進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各類文化遺存和整體環境風貌的保護,維護了街區功能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一大批優秀的歷史文化街區得到了妥善保護,成為城市亮麗的文化名片。

建立管理保護體系成新興課題

國家文物局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一直給予高度重視,近年來,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結合文物保護工作的特點,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加大歷史文化街區中不可移動文物及周邊歷史環境風貌的保護;積極探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新型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力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考古和遺址保護工作;積極促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妥善處理歷史名街內的開發與保護、商業利用與文物、原住民與新居民等關係。

雖然無錫清名橋在街區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包括歷史文化名街的管理保護思路、保護理念等還未得到足夠重視,名街管理法律法規亟待建立完善,相應保護責任得不到有效落實,執法監督力度仍顯薄弱,商業利用中違法事件屢有發生等,影響到了作為城市肌理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

歷史街區保護面臨的挑戰

首先,歷史文化名街不同於單個文物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它是近年來國家為進一步完善民族歷史文化保護的新舉措,需要街區管理班子既要懂文物保護和街區、物業管理,還要能協調城管、工商、稅務、公安等單位,確保從組織上使歷史文化名街能在管理中得到有效保護。

其次,對歷史街區周邊建築的保護重視程度有待加強,有的歷史建築被不恰當地改造。比如,出於商業開發目的,一些歷史建築除臨街立面外,其餘主體結構全部被拆除、改造,街區整體風貌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響。

第三,對歷史街區更多地注重商業開發,對傳統民居的保護工作不夠重視,存在過度整治問題,“景點打造”式的商業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另外,有的文物建築、歷史建築上懸掛有大幅的'廣告招貼畫,嚴重遮擋建築立面,破壞了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

第四,對歷史名街定位不正確。故名思義,歷史名街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一種肯定、保護以及傳承,不是旅遊商業街。目前存在著借歷史名街大搞旅遊特色街現象。

第五,偏重對歷史街區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萌生、紮根於歷史街區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夠重視,對原有社會生態系統的保護不夠重視,割裂了歷史街區與歷史傳統文化之間原生的、緊密的聯絡,對歷史文物周邊相適應的原風貌造成了破壞。

如何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屬於當今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中國文化遺產特別是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新形勢下的一個探索和創新的產物,應在以往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文物保護基礎上建立開發、管理新模式。當前,我國正在經歷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快速發展的時期,對於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應注重保護與利用、管理與開發並舉,樹立“管理出效益、管理促保護”的理念,探索建立生態博物館、社群博物館等保護方式,將名街保護成果惠及廣大群眾和子孫後代,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

第二,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要堅持以人為本。在歷史街區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積極採取措施,主動吸引廣大民眾和廣大經營者參與到名城保護中來,使之積極支援並參與相關保護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現有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內部設施的適度改造,以及水、電、通訊、汙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使歷史文化名街能夠基本滿足居民現代生活的需要,為居民生活和商家經營提供應有的便利,延續街區的歷史文化傳統,實現名街保護與群眾生活改善的有機結合,有效發揮名街保護對當地經濟社會與文化和諧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進一步理順歷史文化名街的管理機制,完善相關決策層管理機制。街區保護相關決策,尤其是城市、街區改造等大型建設專案,要事先充分聽取相關單位和當地民眾的意見,建立並不斷完善建設、規劃、文物等部門的有效合作機制,尊重文化遺產所在地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正確處理好建設與保護的關係,通過溝通、協調,以及多部門合作參與,共同做好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利用工作。

第四,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等相關保護規劃的後續監管。要大力抓好歷史文化名城等相關保護管理條例的編制工作,從區域經濟、文化、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統籌考慮,科學管理,實現名城的整體保護;要採取嚴格有效的管理保護措施,並確保有效具體落實。另外,要特別注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與其中的文保單位保護規劃的銜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後續監督、管理工作,使規劃保護的本意能夠落到實處,真正滿足名城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