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做好語文的閱讀理解

校園 閱讀(2.41W)

學生在無法解決難題時,常會說“我就蒙!”說真話,“蒙”何嘗不是一種學習方法呢?能猜想,就能滿足學習之需。葉聖陶說:“語文教學中的一大任務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會讀書,讓學生‘潛心會本文’、‘所謂閱讀總得讀’。”那麼到底讓學生怎麼去讀?這不僅要析讀文字,還要領悟作者心聲,更需在生活中尋找答案,沒有千錘百煉,談何容易。於是,老師率學生在文字中尋找能遨遊閱讀之海的出路。許多老師和學生並肩鏖戰,積累閱讀基礎和經驗。許多老師靜心研究,為學生有效閱讀指點迷津、搖旗吶喊。

如何做好語文的閱讀理解

然而,真正的閱讀,就是學會閱讀。探究閱讀的根,應學會閱讀猜想。

一、研讀文字,明確閱讀猜想的立足點

據科學研究表明,猜想閱讀是一種建立在事實或已有經驗基礎上,對文字進行合理推測的閱讀方式,對初讀文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筆者認為,從文字角度看,閱讀猜想必須牢牢抓住兩條線索:一是明線,即文章寫了什麼;二是副線,即作者情感變化和主題展現。

那麼,如何落實好閱讀猜想的立足點呢?

1.預測估計:對標題的閱讀預測。一般文章標題“交代文章主要內容、揭示文章主旨、點明行文或感情線索、設定懸念”等等。

基於此,初讀時,應引導學生先預測:

A類:教材篇目

“理想”“談生命”――估計要表達“哲理思想”“人生理念”;“老王”“信客”“孔乙己”――預感會突出“刻畫人物”“揭示性格”;“背影”“羚羊木雕”――猜測“線索清晰”“借物喻理”;“春”“夏感”――想到“景物描寫”“歌頌自然”。

B類:課外文題

據標題的價值,讓學生學會預測課外文章標題是一種較好的閱讀手段。如,“親情是一碗濃香的粥”――寫家人之間親情交往的事件,圍繞“濃香的粥”展開情節;“回家”――一語雙關,表面意義上的回家,深入到思想層面的回家……

標題的猜想,為文章導讀提供方向,能夠調動學生興趣,減緩閱讀的心理壓力,有助於深入閱讀。

2.反饋體驗:對首尾語段的作用評估。俗話說,開頭引題,結尾點題。閱讀首尾,基本上能猜想全文大意。如《珍珠鳥》開頭就引出寫作物件“珍珠鳥”,結尾表達了養鳥的人生感悟,學生閱讀後馬上能猜想到“養鳥和人生信賴”之間的聯絡,能快速抓住閱讀主題。這種反饋體驗的猜想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文字的把握能力。

3.語言感悟:對敏感語句的分析理解。“言為心聲”,文章的每詞每句都是作者心境的體現,閱讀猜想可以在語詞上做工作。比如,魯迅先生《故鄉》描寫中年閏土的“手”――那手由原來的“紅活圓潤”變成“又粗又笨”、“像松樹皮”的前後對比。學生能猜想好這句話的人物語境,便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猜想文章的敏感性詞句,有助於對文字的深度感悟。

二、明確方向,提高閱讀猜想的有效性

猜想絕對不是隨便估計,隨意想象。所以,教師要明確指導方向,使猜想成為培養學生進行有效閱讀的手段。

1.明確物件的有效性

(1)要符合時代性:如《老王》閱讀課的設計問題:找身邊的“老王”,想一下他們是怎麼生活的?很顯然,這樣的閱讀猜想是盲目的。試想,現實生活幾乎沒有這樣的“老王”了,讓學生怎麼找?就算有,也不可能代替文中的“老王”。不如換成“現在像老王這樣貧苦的人還有嗎?”,問題直指當下,物件相對明確,對促進閱讀比較有效。

(2)要符合生活性:在講授《孔乙己》時,讓學生猜想:既然孔乙己穿著長衫,也該享受長衫主顧的待遇,猜想,要是他在內廂房坐著喝酒,情景會怎樣?學生有的答“馬上被趕出去”,有的答“長衫主顧會拂袖而去,老闆沒有生意了”等等。之所以學生們的想象力如此豐富,可以說,這個猜想符合生活性。

(3)要符合主觀性:文章是作者性情之物,猜想最重要的立足點,當是研究作者的內心。以蘇軾為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表現出超凡脫俗的達觀;“老夫聊發少年狂”,展現了獨特的化解悲憤的幽默情趣……因此,關於蘇軾作品的猜想,都要符合他的個性情懷。

2.做到思維的有效性

猜想需要敏捷的思維,需要有理有據,才會有效。

(1)同類歸納

再以品讀杜甫詩歌為例,安史之亂是其詩歌創作的鼎盛時期,他有《春望》《羌村》、“三吏”、“三別”等名作傳世。可以通過同類歸納猜想這一類作品的有關內容,深刻體會杜甫的偉大人格、濟世胸懷以及悲情品格。

(2)逆向思維

從反面或者側面對閱讀物件進行猜想,能獲得更大空間的考量,豐富閱讀內涵。比如對標題“多想對你說”進行猜想時,就可採用逆向思維。“多想說”其實是“還沒有說”、“不敢說”;“為什麼不說”是因為“說不出來”或原來“沒有說的契機”,由此,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維的走向。

(3)舉一反三

猜想是個積累過程,為閱讀思考建立起更多的縱向、橫向聯絡,猜想要有舉一反三的作用。比如環境描寫,《海燕》《孤獨之旅》都運用自然風雨作烘托,作用基本一樣,那麼就可以對所有類似如此的文學作品中對應性的環境描寫進行“推而廣之”般的猜想,從而得到規律性的閱讀知識和學會觸類旁通的閱讀技巧。

三、利用學情,應用閱讀猜想的訓練法

猜想閱讀能激發學生興趣,增強閱讀渴望,為構建幸福閱讀的課堂夯實基礎。學為中心,因材施教,閱讀猜想需有好的訓練方法。

1.藉助原始生成,合理追問

對文章的`主題、內容、寫作方式等進行猜想,可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從而使新資訊更易理解和吸收,同時還會使他們對所讀文章產生某種期待。當帶著這種期待去閱讀文章時,就會努力為他們的猜想尋找證據,更具針對性。

文章中往往留下許多空白,這些空白處往往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它能夠觸發想象,啟用思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空白進行鍼對性的猜想,不失為開啟閱讀之門的良好途徑。

這裡,筆者借用別人的一個成功案例,來論證針對性猜想的價值。

【案例】魯迅《風箏》一課,文中的“我”把小兄弟苦心孤詣製作的、將要完工的風箏毀壞後,“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這段文字將“我”的粗暴、自私、漠視孩子天性寫得非常細膩,但有關弟弟的心理隻字未提。在教學時,抓住了這一空白,進行鍼對性猜想引導。

師:小弟弟當時會怎樣想?請大家盡情猜想,走進弟弟的心靈深處。

生①:做風箏的事被兄長知道了,我該怎麼辦呢?我好害怕啊。

生②:我知道瞞著你做風箏不對,但我太喜歡了。

生③:哥哥,我錯了,我不應該躲在小屋裡做風箏惹你生氣。

師: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老師想,弟弟的心理為什麼只有害怕、後悔,卻沒有怨恨、生氣呢?你們是根據什麼來揣測的?

生②:“我”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請求弟弟寬恕時,而弟弟卻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生③:後文說“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弟弟把兄長的行為視為合情合理,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認為做風箏是不對的,一旦被發現,自認該罰,哪來怨恨?

筆者認為,案例中,老師的猜想設問利用學生經驗水平,重視激發閱讀期待,在情境中展開對話,針對性非常強;學生能在自己的經驗中得出情景需要的猜想,同樣對文中弟弟的心理揣摩也精準到位。針對性是閱讀猜想的基礎,有了閱讀期待,就能更好地突破文章閱讀的難點。

3.形成猜想意識,分層實踐

猜想對於閱讀非常重要。教師引領學生閱讀要培養猜想意識和猜想習慣,開展有效的閱讀猜想活動,發揮閱讀猜想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還要豐富閱讀形式,當然沒有必要的或牽強附會的猜想,應堅決捨棄。指導好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閱讀猜想,形成並強化閱讀的猜想意識。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佈置閱讀猜想的分層實踐,呵護好學生閱讀猜想的積極性。如學過《背影》《臺階》,研究“父親”人物形象,安排要求不同的閱讀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會猜想:①你的父親身上有著這兩位父親的影子嗎?請舉例說明;②《背影》和《臺階》寫作時作者心情有哪些共同點?兩個問題難度不一,層次鮮明,學生猜想更自由。

總之,文字似海,學習如航,在文字暗流激進中,在內容跌宕旋轉處,在情感波瀾洶湧時,讓學生學會駕馭猜想的帆,遨遊在閱讀的海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