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我用殘損的手掌》備課教案

校園 閱讀(1.24W)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與課堂實錄2。

《我用殘損的手掌》備課教案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與課堂實錄

教學依據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帶給讀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這是詩人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用愛和恨、痛苦和希望編織成的一首熱愛祖國,憧憬光明的詩篇。隨著詩人的神思遐想,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從塞北的長白山,到中原的黃河,從江南水鄉,到嶺南至南海,面對一片山河破碎的淒涼景象,詩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裡行間;可那“遼遠的一角”,卻依然“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深情的讚頌解放區是“永恆的中國”,他把祖國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託在解放區。這鐵窗關不住的愛國情能夠給予中學生強烈的情感薰陶,使他們瞭解詩人在那種苦難的時代和環境裡是怎樣的執著愛國,也啟發他們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該怎樣以自己的方式熱愛祖國,這就是本課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價值所在。愛祖國愛家鄉是語文學習中著眼於“人的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本課也不例外。相信在詩歌閱讀的潛移默化中能夠如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給學生“關於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關於詩歌的學習,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瞭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對於九年級的學生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從語言入手領悟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內涵、情感上。課標也要求:“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有表現力的語言”。在這裡,強調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有“體驗”。體驗什麼?體驗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作品中的情感並實現自己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學習這首詩歌,要引導學生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特別要注意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新課程標準還對學生提出了“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的要求。因此,本課仍然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賞析,寫下簡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時查閱相關資料,做好相關連結,到九年級時應該已成為一種學習習慣。),目的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還首次對學生的閱讀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要求的重點在於強調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合作”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目的是發揮大家的智慧、集體的力量。為此,本課選擇在體驗詩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詩中的情感和內涵時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不是以老師的講解取代學生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評價,而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共同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閱讀中得到營養,這樣的教學才真正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隨著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中展現出一幅祖國山河破碎、災難深重的圖畫,可謂筆力縱橫,想像飛揚。學習本課要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讀中品,品中讀。用反覆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詩中洋溢著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熱情的讚頌都溢於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並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方式

①做好相關連結。課前收集關於作者及本詩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這位“雨巷詩人”及其詩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這樣有助於學生領悟作品內涵,理解本詩抒發的情感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②反覆誦讀詩歌。在誦讀中,隨著詩人“手掌”的移動整體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在誦讀中,進一步明確詩人藉助哪些形象抒發情感,品味詩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詩人奇異的想像和詩中強烈的對比。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

③開展合作交流。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強化誦讀,品評語言。“讀”時可以輪流讀,可以分工讀。由於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讀一遍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品”時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切磋,針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課堂盤點。本課結束後每個同學要及時回溯檢索本課學習內容,盤點自己的學習收穫。想想自己在本課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或者最想在本課中實現突破的是什麼。這種理性的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效率。

⑤佈置課外作業。在課堂盤點之後,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佈置幾種不同的課外作業,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針對不同的學習個體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學構思

本課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課前指導學生課外收集戴望舒有關資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興趣式賞析。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下對戴望舒這位詩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上課時,用一盤朗誦得極富音樂感的磁帶匯入。一方面,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有利於學生讀出節奏感;另一方面,抑揚頓挫的樂感也有助於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懷。

聽完範讀隨即安排學生自由誦讀,並提出初讀課文的要求: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體會了複雜的情感之後,引導學生欣賞詩歌。一是看詩人是藉助哪些形象來抒發情感的,二是詩人是怎樣利用語言技巧來抒發情感的。這是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獨特的情感體驗並領悟詩歌語言凝練而又形象的特點的重要步驟,老師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選擇在同學中開展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在合作中表達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這一步中,誦讀仍是貫穿其中的重要學習方法,力圖通過品讀詩歌使自己的誦讀更有節奏感,更富有感情。

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之後,需要一個班內的交流。此時仍是由誦讀貫穿,學生以讀帶講,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談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此時誦讀的要求是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然後是引導學生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作一個回顧和盤點,總結一下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什麼收穫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標實現得如何,課外又將如何再去彌補遺憾或者有所拓展。

最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他們自己的選擇確定不同的課外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後都有相對豐足的收穫。

課堂實錄

師生活動

(課間播放優美的詩歌朗誦錄音,使教室裡充滿文學的韻味,營造一種詩意的學習氛圍。)

營造氛圍,從細節做起。

師:前面我們學過了艾青的詩歌《土地》,現在有哪些同學能夠充滿感情的為我們背誦這首詩?

(眾生舉手。指名背誦,兩名至三名。)

師:剛才欣賞同學們的背誦,最感動我的一句就是“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今天我們要學習戴望舒的一首詩《我用殘損的手掌》,與艾青的《土地》一樣,詩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愛得熱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錄音,注意一些字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

示範性的朗讀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也為學生學習提供最佳指導。

(生聽讀詩歌,師板書課題和作者。)

師:聽過一遍之後,同學們體會到這首詩中包含著什麼情感?

生1:詩中包含的是愛國的.情感。

整體把握是深入探究的基礎。

師:是總體的把握。是一首愛國詩。具體說呢?

生2:我感到詩人很悲哀。

師:“悲哀”一詞似乎不夠準確啊。(有生補充:悲憤。教師肯定。)

生3:其中還含有激動、欣喜的感情。

師:看來,詩中不止含有一種情感。怎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人抒發的情感呢?我建議大家找到一條詩人抒發感情的線索,順藤摸瓜。

生4: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那就應該順著他摸索的順序去看他抒發了什麼情感。

師:很好。我們就按他說的方法做。大家自己把這首詩朗讀一遍,注意看詩人用他殘損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分別在上面寄託了什麼情感。讀完在書上做勾畫批註。

(生朗讀,讀後勾畫批註)

生5:詩人手掌摸索到的有“這一片湖”“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因為這些地方都已經被毀壞,都沾滿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非常悲憤的。

師:關鍵詞抓得非常好,概括得也很準確。請其他同學補充。

生6:還有“遼遠的一角”。可看出詩人這時非常欣喜。因為前面他看到的都是陰暗的,而這裡卻是“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將驅散陰暗,帶來蘇生”,所以他是很高興的。

師:顯然,本詩的情感呈現出一種前後的對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調的,低沉傷痛;後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調的,高昂,憧憬。回顧一下,我們剛才讀的時候,有沒有讀出這種情感啊?

(生雜說:沒有。有很多人開始小聲試讀。學生自讀)

師:我來聽聽同學們這時候的朗讀是不是有進步了。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表演一下。

(指名讓一個學生讀)

師:好多了!總的來說把握住了兩種情感,但一些具體的句子處理的還不夠準確。下面同學們就要想想辦法讓自己的朗讀更有情感更有節奏感一些。我建議大家分組來讀。合作學習的時候,同學們要弄清楚詩人藉助那些形象來抒發了什麼情感,在語言上哪些句子讓我們很喜歡。讀一讀這些句子,品一品它的韻味,看看是不是讀的更有味道一些。可以分工讀,也可以輪流讀,每個人都要讀到。

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自由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開始分組合作學習。師在小組間巡迴解疑)

師:請各小組讀一讀我們最欣賞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生7:(讀“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永恆的中國!”)這一節是我們很喜歡的。首先,從感情上來說,它很高昂,能夠給人以鼓舞,讓人讀起來就能感到一種力量。

師:打斷一下,你認為這種力量是什麼?“遼遠的一角”具體指什麼?

生7:我們查過資料,“遼遠的一角”應指延安。有的資料上說的是解放區。(其他同學紛紛點頭)這種力量就是一種愛國的力量,詩人相信我們國家雖然現在災難深重,但還是有希望的。

師:好!同學們課前查閱資料做的不錯。

適時肯定學生並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生7:其次,從語言上說,這一節用到了很多讓人感覺蓬勃向上的詞語。比如: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太陽、蘇生等,讓我們感覺到詩人欣喜、讚美的感情,也受到鼓舞。

師:這一小組對這一節詩的品讀有兩點很值得讚揚。一是善於抓住作者選擇的形象,體會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第二是善於抓一些起修飾作用的關鍵詞,從這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入手,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等會希望其他組的同學能夠學著做做品析。

生8:(讀“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這一節我們很喜歡。因為他列舉了一系列事物,表達出了對祖國的熱愛。

生9:這一節中列舉了“這一片湖”“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在這些事物上面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感。其中第一個列舉的就是作者的家鄉,說明他是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的。

師:這位同學指出,作者將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寄託在這些形象上面。那麼為什麼作者單單選擇了這些形象呢?西湖是作者的家鄉,所以他首先選擇了它。其他的呢?

生10:長白山、黃河這些都是我們國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像黃河,她是我們的母親河。還有南海,這是我們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師:很好!我們還可以從這些形象中看出一個列舉的順序。

生11:是從北到南。

師:這也就是說,詩人用無形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從北到南涵蓋了我們整個的版圖的。這樣寫給我們什麼感受啊?

生12:作者並不是真的用手掌在摸索,這是他的想像,很奇特。

生13:我們課前查閱資料知道,戴望舒寫這首詩是在牢獄裡,他也不可能看到這麼廣大的土地,全都是想像。

師:的確,這首詩全靠詩人用想像來完成。作者身在牢獄,用心靈的手掌撫摸著祖國大地,抒發深沉的愛國情感,可以說是“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給我們奇妙的感受。應該學習這種大膽的想像。

師:剛才我們說到,要善於抓住詩句中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詞語來體會感情。誰來講講?

學法指導。

生14:這一節中有兩句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明亮的。就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這兩句寫出了繁花的顏色、芬芳的氣味,還有“嫩柳枝”,給人感覺很柔、很脆。

師:這兩句與其他詩句不同之處在於……

生15:這是他在摸索時回想到的過去美好的景象。現在的西湖是這一句“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給人感覺還是冷色調的。

師:好,接著找,還有哪些冷色調的修飾詞。

生16:“冷到徹骨”。

生17:“寂寞地憔悴”。

生18:“苦水”。

生19:還有黃河“水夾泥沙”,是混濁的。

生20:“蓬蒿”,和前面寫西湖一樣也有對過去的回憶,過去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卻是雜亂的,荒蕪了。

生21:還有“血和灰”“陰暗”。

師:通過這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想像飛揚的時候將祖國的遼闊土地受到侵略踐踏和解放區的生機和光明作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災難的哀痛、對祖國未來的憧憬。我們要學習這種表達感情的方法。

提示學生抓準知識點。

生22:現實的故鄉與江南與回憶中的故鄉和江南是一個對比。

師:是啊。這樣對比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家鄉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師:經過這一番品讀,我們再來朗讀一遍,看是否比剛才讀的有感情有節奏些。各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可以每人讀一部分,也可以輪流讀一遍。

(小組朗讀)

師:我們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

生23:我們小組女生朗讀前半部分,男生朗讀後半部分。(小組表演朗讀,讀出了感情,眾生鼓掌)

讀中品,品中讀,朗讀能力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生24:我代表我們小組朗讀。(生朗讀。眾生鼓掌鼓勵)

師:我們讀了這麼多遍,是不是已經有了比較深的印象?能不能趁熱打鐵把它背下來?試試看,也可以幾個人合作背誦。(生趕緊準備背誦。隨後指名4—5名同學試著背誦,並提出課外加強背誦的要求)

師:這節課上到這裡,所有的同學都該想想,自己在這節課中收穫最大的是什麼?自己還想在哪方面有所突破或提高?(生冥想,總結)

培養學生理性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生25:我在這節課上了解了這首詩中包含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我想課外能把這首詩背的再熟練一些。

生26:我學到了詩人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一些具體事物上。

師:你可以把課後練習三做做,學習這種寫法。

生27:我又學到了一首愛國詩,我想再積累一些愛國的詩歌。

生28:我學到了對比的寫法,我想用對比的手法寫一段話。

生29:我朗讀的比先前好些了。

師:總結得很好。雖然角度不同,但每位同學都能有一點收穫。根據大家的總結,老師提出以下幾個作業供大家選擇,每位同學可以選擇1—2道來做。

自主選擇作業,尊重學生學習的權利。

(生急切地想知道有哪些作業可供選擇。師出示作業牌)

1.積累:愛國詩歌大串聯,不少於5首。

2.背誦並默寫課文。

3.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絡你的生活體驗,寫一段富有詩意的話或者幾句詩,抒發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4.詩的前後兩部分中一些起修飾作用的詞語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效果,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話或幾句詩,表達一種情感。

師:我選擇,我喜歡,希望大家通過自己選擇的課外作業加深對這節課的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反思

①以讀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裡,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讀和品互為方法和結果。

②青春時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為詩歌的凝練就意味著抽象,學著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藉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於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③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麼“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變觀念,以創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在語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臺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