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中醫女士美容的起源歷史介紹

校園 閱讀(9.45K)

解密中醫女士美容的起源歷史

中醫女士美容的起源歷史介紹

漢方美容的源頭

中醫美容非常神奇,與中國文化有著微妙的聯絡。酒在當今是一種常用的飲料,但在遙遠的古代,就曾經作為美容的原材料。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期就發明了造酒業,酒除了作為飲料有防病、治病之用外,人們同時還發現,人在飲酒後紅光滿面,於是當時就把酒作為使人變美的媚藥之一。

酒僅僅是美容原料中的一種而已,在我國古代,有許多被人們用來做美容原料的物品,這其中有蟾酥、珍珠粉、羊胎、麝香等,千奇百怪,現在的人對其並不熟知。

考古學家曾在原始人類的遺址發現用小石子、貝殼或獸牙等物製作而成的美麗串珠,用於裝飾;在洞穴壁畫上出現了美容化妝的痕跡——有一個原始人正在用一種泥狀的東西糊在自己的臉上。從原始人的神態來看,她舉止安詳隨意,並不是在進行莊嚴的祭祀儀式,顯然她在對自己的肌膚進行保養美容呢!愛美是人類的天性,從古至今沒有改變。

據相關典籍記載,早在商周時期,甲骨文中即出現了“沐字。《說文解字》註釋說:“沐,洗面也。在距今1000多年前,就有了“香湯沐浴、“月粉妝梳的描述。

在殷紂時期,我國人民就開始用燕地紅蘭花搗汁凝成胭脂(當時叫燕支);周文王時,女人已廣泛使用鋅粉擦臉。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春秋時所著),收錄了除疣滅瘢之類的美容方。

秦漢時期,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共列藥物365種,其中記載具有美容作用的藥物就有幾十種,如“冬瓜子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飢,久服輕身耐老;“白芷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白殭蠶能滅黑鼾,令人面色好。此外,該書還記述生薑、蔥白、大棗及芝麻等20多種食物的美容作用。

傳說早在遙遠的原始部落時期,黃帝的愛妃女英就曾用白芷來潤澤肌膚、美容養顏。而後來的古代婦女競相仿效。

秦漢時期,在許多醫書中已涉及了美容的'內容,尤其是美容方藥及美容方法逐漸增多。其標誌之一是《黃帝內經》的問世。該書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美容經驗,從美容方法到美容理論都做了比較完整的論述。如首先明確提出了經絡與美容的關係,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行於面,而走空竅。這說明了面部色澤與經絡中氣血有關。其次論述了臟腑功能健旺,氣血津液正常,是人體美容的基礎。還反覆說明,人體的陰陽失調,臟腑虛損,情志刺激,生活環境、飲食宜忌及勞逸不當等,都可影響人體的美容。在《內經》中還論述了有損於美容的許多面板病,如痤、面衰、顏黑、面塵、眉墮、毛折、皮皺、脣揭及爪枯等。

古代的美容術是基於“陰陽調和、固本培源的基本理念來發展傳承的。中國美容術與中醫相依而生——這是中國美容術的一大特色。

在漢代,塗脂抹粉已經流行。從漢代流傳下來的典籍上可以看出,脂粉已經成為漢代貴族婦女日常生活用品的一部分。

漢代的少數民族也學習中原的美容術,胭脂等化妝品深受少數民族婦女的喜愛。匈奴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可見胭脂在當時已非常流行。

漢代人除普遍使用化妝品外,已有了“妝點、“粉妝及“妝飾等化妝專用名詞。擅長化妝的專門人才和從事製作化妝品的人已經出現,使用美容化妝品已不僅僅是為了打扮,同時也是彌補生理缺陷的需要。在《華佗神醫祕傳》裡載有美容外用複方10則,治面上黑色、粉刺及瘢痕等;劑型有粉、膏等。

隨著醫藥學的逐步發展,各種美容方法亦隨之而起。如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載有美容飲膳方“甘枯速溶飲,用以“利咽喉、“美聲色。醫學家華佗在《中髒經》中推出“療百疾延壽酒,用以“烏髮、駐顏。距今1700年前,由晉代葛洪原著,樑代陶弘景增補的《肘後備急方》中,設《治面瘡肝黑髮去身臭方》一章,乃是美容的專篇。

篇中搜集了內服外治的方藥97首,其中有些方劑經後世醫籍輾轉傳抄,流傳至今。如治面生黑鼾“以生杏仁去皮搗,以雞子白和,入夜洗面,幹塗之,且以水洗之,立愈。此方由《夕卜臺祕要》轉引,標題為“文仲療鼾黯方。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用白米英粉、胡粉、落葵子汁,經過蒸晒,製成紫粉以敷面。晉代名醫皇甫謐則提出了許多有關針刺美容的方法,如在《鍼灸甲乙經》中記載了針刺下廉穴治療顏不華症;針刺曲池穴治療顏面乾燥症等等。這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運用外科整形美容,我國至少要比西方國家早9個世紀。如《晉書》記載魏詠之其人,生而缺脣,18歲時,大夫給他做了兔脣修補術,後來官居晉朝宰相之職。可以想象,當時兔脣修補水平是比較高的。成書於公元610年的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不少面部面板病的病因病機做了分析,如“人面皮上或有如烏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風邪客於面板,痰飲漬於臟腑,故生庚千黑黽。南朝妃子用雞蛋、丹砂製成“張貴妃面膏來保護容貌,用此膏敷於面後,可使面白如玉,光澤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