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解決教學數學的重難點問題

校園 閱讀(2.05W)

數學課堂教學一

如何解決教學數學的重難點問題

練習問題的設計要既有綜合性又有橋樑性

我們很多教師在練習的應用中比較喜歡成題,總認為現成的試題既節約時間,又能夠避免出現問題。但是成題的弊端是它是大眾化的,針對性就要差了一些。而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強調要以學生為核心,那麼就要針對我們各自的教育物件,所以針對性要求更強。所以我們的練習最好是教師自己設計。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教師設計的練習要既有綜合性又有橋樑性。所謂綜合性是指問題既要涵蓋學生已經掌握的問題,也應該包括新知識,這樣有利於學生總體上把握重難點問題;同時,這個問題也能夠起到橋樑的作用,使學生在知識上形成體系,加深對於重難點問題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從教科書的內容上看,新舊知識之間確實有許多方面的聯絡。因此,我們應以學生已學過的舊知識作為基礎來學習新知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關鍵是如何設計目的性習題。例如,我在教學“通分”一節時,我也事先設計了目的性習題如下:(1)求下列每組中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6和8、8和9、9和27。(2)3/4=( )/8=9/( )=( )/24。通分就是要把分母不同的分數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關鍵是如何確定兩個不同分母分數的公分母和每個分數的分子,分母按照分數的基本性質都乘幾,根據這兩個環節我設計了以上兩題的目的性習題(1)和(2),這樣教師教起來就可以有章可循,學生學起來也比較容易。從而也就達到學習新知識用舊知識來過度,降低了新知識的難度的目的。其中舊知識起到了橋樑作用,使所學新知識和舊知識成為一系列。

設計對比性強的試題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數學學科的重點是課堂上要求掌握的知識要點。教學難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要點。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上要求重點突出,難點詳講。而講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學生細化吸收,掌握知識。所以利用好針對性強的練習有利於完成重難點的教學任務。

通過一般的練習可以達到考查學生重點的目的,那麼到了下一步,我們可以運用和設計目的性習題,集中難點,通過對比方法突破難點。例如,我在講最小公倍數應用題時,我設計了以下幾道目的性習題:(1)一個數被3除餘2,被4除也餘2,被5除也餘2,這個數最小是多少?(2)一個數被3除少1,被4除少2,被5除少3,這個數最小是多少?(3)一個數被3除餘2,被4除也餘3,被5除也餘4,這個數最小是多少?這種題是學“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應用題的難點,可根據以上對比列出各題,然後分別向學生講解歸納。(1)是被幾個數除,它們的餘數都相同,這樣的題,我們可以根據題意先求出3、4、5的'最小公倍數,然後從最小公倍數里加2既得所求。(2)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被3除少1(也就是餘2),被4除少2(也就是餘2),被5除少3(也就是餘2),這樣通過師生對比題進行變通後和(1)完全一樣,當然解法也就完全一樣了。這時在給學生對上兩題進行對比總結,這兩題都是被幾個數除,餘數相同,此題型解法是先求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再加餘數。然後我又和學生一起分析了(3),從中知道數被3除餘2,也就是餘數還差1不能被3整除,數被4除餘3,也就是餘數也差1不能被4整除,同樣數被5除餘4,也是餘數差1不能被5整除,從而得到被這幾個數除都差1不能整除。根據題意可知這種題型可以先求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再減1,即為所求。然後我引導學生把(1)(2)與(3)對比一下可得出:(1)(2)是餘數相同的題型。解法是先求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再加上餘數。(3)是餘數所差幾不能被另一個數整除,也就是餘數所差數相同。這樣這三道題使學生有規律可抓,形成記憶,使學生見此題就可動手去做,這樣就達到了運用和設計目的性習題,集中難點,利用對比的方法,突破了難點這一目的。

數學課堂教學二

一、注重知識連結,從複習入手

課前複習十分必要,教師必須充分備課,找出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點,精心設計複習題,利用新授前十至十五分鐘左右的複習時間,溫習舊知,確保舊知的掌握和消化。有的老師認為花這麼長時間複習是在浪費資源,莫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工?國小生忘性大,即使之前學得很好,過段時間也可能忘光光。如果不徹底喚醒、挖掘已有的知識經驗,就急於灌輸新知,一定會給學生帶來阻礙,減弱學習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所設計的練習題,最好派得上用場,可以把新授例題裡面的已知條件設計成複習題,如我校楊文平老師執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這一課,其中新授例題是:汽車噪音為80分貝,經過綠化帶後可降低八分之一,求經過綠化帶後人們聽到幾分貝的噪音?相對應的複習題可以這樣設計:80的八分之一是多少?學生在解題時可以運用已經求出的80的八分之一是10,再用80分貝減去降低的10分貝就求出來了。這樣學生輕而易舉地完成了知識的遷移,避免形成問題數學。

二、吃透教材,優化教學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全面考慮影響數學課堂教學的因素,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方法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等基礎上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教學方法。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怎樣讓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優化教學方法是必經之路。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編寫體系、知識結構,準確把握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特點,還要對學生各年齡段的認知興趣瞭如指掌。這樣,我們才能準確找到高效的教學方法,不走彎路。

三、合理安排新授時間

基於國小階段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這一特徵,教師在安排新授時間上不可過長,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在新授中與學生共同探索出概念或結論時,所得出的關鍵性語言必須讓學生上心又上腦。如在教學《認識周長》這一課時,教師應當重點突出“封閉”“一週”這兩個關鍵詞,讓學生牢牢記住。只有讓學生緊緊抓住知識的重點,那麼學生在今後解決問題時便能夠快速找到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三

一、學會集中注意力

有人說,注意力是學習的視窗,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注意力的好壞也是至關重要的,注意力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但現在很多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都不夠集中,特別是國小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與發展,而且也越來越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會導致把題目看錯,然後就算把很複雜的題目做出來了也是做的無用功。

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做作業不獨立,現在的國小生一般都是在家長的陪伴下做作業,每當學生做錯了一點,父母就會馬上指出讓他立馬改正,學生就不能集中精力自己做作業;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也是不獨立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回答錯了,老師和身邊的同學也會立馬幫忙指出,讓他不能集中精力回答問題。可能老師和家長覺得他們這樣做是對的,幫助小孩糾正錯誤,但其實這也使他們的注意力分散,是不利於學習的。還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做作業的環境不夠安定,可能家裡的電視也開著,做作業還能聽到電視的聲音,還有一些人進進出出的聲音,會使學生分心。

我小的時候,家裡的房子不算很大,隔音效果也不算好,每次放學回家做作業的時候,我爸媽可能在看電視,有時候還在放我也很喜歡的電視劇,我就會一邊做作業,一邊聽著電視機的聲音想象電視的畫面。後來,我們家變成了麻將館,我每天就坐在麻將館寫作業,人來人往的,十分嘈雜,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媽媽還會讓我幫忙倒茶。所以我從小做作業就不夠專心,數學也一直不好,考試的時候也三心二意,總是因為馬虎犯錯。

二、養成檢查的習慣

現在很多學生都丟掉了檢查的習慣,因為他們做完題之後會有家長給他們檢查。也有的同學還有著檢查的習慣,只是就算他們檢查也完全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可能是他們太過相信自己的答案以至於檢查的時候不夠用心,也可能是他們陷入了某種思維定勢,會被固有的知識和經驗束縛手腳,即便檢查也不過是再次陷入某種思維定勢。

到底該如何檢查呢?我覺得在檢查的時候可以把得出的答案帶入到條件中,驗證一下這個答案是否符合條件,也可以不看答案把這個題目重新再做一次,當成一個全新的題目,如果你恰好知道這道題的另一種解法,也可以試試用另一種方法再做一次。我比較建議學生準備一個改錯本,把自己經常做錯的題目摘錄在裡面,沒事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翻看一下,如果你真的準備了改錯本你就發現,其實你經常做錯的題也都是同一種類型的,這可以幫助你瞭解你的易錯點,從而避免自己再次犯錯。

看過一個老師是這樣規定學生的,他要求他們不準用橡皮檫,最開始我很詫異,覺得這個規定十分的不合理,但後來當我看到,因為不能使用橡皮擦,不能改錯,同學們就會對每道題反覆思考,然後才填寫答案,真的是做到了“三思而後行”。不讓學生依賴橡皮檫,他們就會在仔細思考後在做題,爭取一次做對。還看過一個家長,她也是因為孩子總是因為粗心犯錯誤,後來她就讓孩子自己給自己制定了一些懲罰粗心的小措施,比如一個星期不準吃冰淇淋,晚上少看一個小時的電視等,這些小小的懲罰也會使他們在做題檢查的時候認真一些。

數學課堂教學四

1.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境促學

情境是教師進行教學,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對於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還應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設具有“數學韻味”的情境,體現社會發展的新文化,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開展積極的數學活動,促進數學知識建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2.評價的語言和方法要全面得體

新課程把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認為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更不是篩選,而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因事而異,讓數學課堂充滿人文性。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發展性的課程評價觀,積極探索評價的途徑和方法,發揮評價的功能,如學生的表現評定、檔案袋方法等,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嘗試開展。表揚與批評都應該在教育教學中發揮其共有的作用。適當的批評不僅不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認識到今後應該如何改正。

3.注重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中的交流方式

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在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後,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包含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髮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