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新版教科版六年級科學《定滑輪和動滑輪》教案

校園 閱讀(2.18W)

【教學目標】

新版教科版六年級科學《定滑輪和動滑輪》教案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並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麼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杆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杆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並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麼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下研究的資料。

5、全班內進行交流彙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並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並思考:“動滑輪有什麼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並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並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並比較表內資料,發現了什麼?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麼大的不同,那麼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資訊反饋】

一、成功之處

1、實驗以學生探究為主。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資料、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瞭然。

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工作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3、處理教材,靈活多變

教材的順序是先介紹定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而後是動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劃分並非學生自然的思維生成,於是我先讓他們認識滑輪,再來區分兩者,認識過程更加順其自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二、不足之處

1、時間過於倉促。

學生由於平時親自動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組裝,測力計的校對,讀數等都延緩了課堂的教學速度。

2、新理念與新課堂的銜接還有待磨合。

本節課中,通過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實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資料,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對滑輪作用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佔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使課堂出現了前緊後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