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1.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通用10篇)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探索並記錄鐵罐子、塑料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活動準備:

鐵罐子、塑料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臉盆每組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張

重點難點:

探索記錄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很多東西,我們來看看有什麼?(展示各種物品)

2、 今天我們要來當一當小小科學家,來做一個關於沉與浮的實驗,我們要把這些東西一個一個地放到水裡面,來看看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東西會沉下去。

二、猜測

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猜一猜。(分別記錄幼兒對各種物體沉浮狀態的猜測結果)

三、幼兒自主探索

現在請小朋友自己來做一做這個實驗,把桌上的東西一樣一樣地放到水裡,要輕輕地放,如果這個東西能浮在水面上,我們就在這個東西的圖片旁邊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檢驗猜測

將猜測結果跟幼兒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然後教師與幼兒一起來驗證這個猜測結果是否正確

五、總結

1、你們知道為什麼有的東西在水裡會沉下去,有的會浮上來嗎?

2、老師要告訴你們一個祕密:水裡面有一種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輕的東西舉起來,讓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東西,它就舉不動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動建議:

1、記錄表中多一行空格,讓幼兒填寫自己的猜測,當幼兒做完實驗的時候可以自己進行對比。

2、在講到沉與浮的時候要向幼兒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片語的搭配,有的幼兒會弄不清楚。

3、在幼兒實驗之前,要引導幼兒去發現怎麼樣去做才可以又快又好,這樣幼兒在實驗的時候會有條理一些。

4、實驗的材料儘量做到每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兒鑽空子。臉盆裡的水要多一些,讓幼兒可以明確看到沉與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東西也會感覺有部分浸在水下。

自我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片語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

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後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2、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以及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大盆水、一塊擦手毛巾。

2、每組一個筐,內有雪花片、泡沫、硬幣、棉籤、圓鐵片、塑料瓶、鐵釘、記號筆若干。

3、個人記錄表每2人一張。

重點難點:

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怎樣幫助螞蟻過河?

(幼兒開動腦筋:游泳圈、小船等)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與浮的概念,認識沉與浮的標記

師:為什麼游泳圈可以幫助小螞蟻呢?出示沉與浮的標記,指導幼兒如何畫標記。

2、幼兒動手操作進行探究——尋找幫助小螞蟻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們猜的一樣呢?老師這裡有一張記錄表,等一會請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這些材料放進水裡一個個試一試,2個人一組,一人記錄,一人操作。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3、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請一組幼兒講解記錄結果。

小結:小朋友們都觀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籤等會浮上來,圓鐵片、硬幣等會沉下去。

4、引導幼兒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探究:藉助輔助材料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5、展示幼兒探索結果。

請個別組幼兒講解自己的探索結果,教師進行總結。

三、結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導幼兒不要玩水,學會自救。

師:小朋友們真棒,在你們的幫助下,小螞蟻已經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所以我們不要到河邊玩水,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游泳圈、盆、木頭等物品自救。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魚、潛水艇、飛艇和密度計的沉浮原理;能應用沉浮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雞蛋的下沉、上浮和懸浮,使學生建立起三種狀態的概念,並且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產生三種狀態所需的條件;通過邏輯分析的方法,解釋魚、潛水艇的浮沉原理;通過動手製作,讓學生自己製作“自制潛水艇”和“熱氣球”;通過在網上查閱,讓學生設計出打撈中山艦的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魚、潛水艇和熱氣球的沉浮原理這些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的現象的學習,讓學生體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緊密聯絡;通過製作“自制潛水艇”和“熱氣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學習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物體的沉與浮

(1)演示實驗:石塊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們分別浸沒在水中,叫同學們觀察現象;

提問:浸在水中的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這是為什麼呢?學生提出各種解釋。

(2)今天的課上完以後,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演示實驗:

取一隻新鮮雞蛋,放在清水中,觀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向水中慢慢加些鹽,並輕輕攪拌,觀察到雞蛋怎樣運動?如果再加些清水,觀察到什麼現象?

a)雞蛋放入清水後,它是上浮還是下沉?

b)加鹽輕輕攪拌的目的是什麼?(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鹽水溶於水後,變成鹽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鹽會導致液體的密度的增大;

c)隨著不斷地往水裡加鹽,有什麼現象出現?

d)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可以對雞蛋做受力分析;

這裡有兩個狀態,一個是雞蛋下沉的狀態,另一個是雞蛋上浮的狀態;

當它下沉的時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當它上浮的時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兩個狀態過程中,雞蛋的重力沒有發生變化;

雞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沒有變,那麼肯定是浮力的變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斷加鹽,導致液體的密度增大,雞蛋所受浮力逐漸增大;

當浮力小於重力時,雞蛋下沉;當浮力大於重力時,雞蛋上浮。

(a)學生觀察回答。

(b)教師引導得出攪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讓學生建立起加鹽水是改變液體密度的概念。

(c)學生觀察發現,雞蛋上浮了,有的學生很吃驚。

(d)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讓他們分析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號描述你的思維過程。(3)學生用邏輯推理的符號闡述自己的思路。

二、認識三種狀態雞蛋所處的三種狀態:

下沉:浮力重力

上浮:浮力重力

懸浮:浮力=重力(平衡)讓學生了解三種狀態。

三、生活中的下沉與上浮(1)對於海洋生物來說,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許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創造沉與浮,這是一個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種海洋生物圖片。

(2)我們來看看魚是怎樣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懸浮的?(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魚同上面的雞蛋一樣,重力沒有發生變化;

魚也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重力沒有變化,而浮力變化了;

魚是通過魚鰾改變自己的體積來改變浮力的;

魚鰾較小時,魚所受的浮力小於重力,魚下沉;

魚鰾較大時,魚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魚上浮;

魚所受的浮力等於重力時,魚將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遊動。激發興趣,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號描述你的思維過程,寫出魚在哪種條件下處於下沉、上浮或懸浮三種狀態;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潛艇與熱氣球

(1)最早的潛艇用於軍事偵察和襲擊,現在也用於深海考察,為開發海洋,獲得新資源提供資訊。

連線到凡爾納,加潛艇圖片;

另一個仿生學的例子——潛水艇(潛水艇的水艙相當於魚鰾)。

(2)潛水艇是怎樣實現上浮和下沉的?(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潛水艇只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注意潛水艇的水艙的體積是不變的(這一點與魚鰾不同);

潛艇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潛艇處於同一液體當中(即排開液體的重力相等),那麼浮力是不變的;

浮力不變,只可能是重力的變化引起了潛艇的下沉、上浮和懸浮;

潛艇有兩個水艙,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向水艙中壓入和排出水;

潛艇通過向水艙中壓入和排出水能改變潛艇的重力;

人工向水艙中壓入水,直到重力大於浮力的時候,潛艇下沉;

人工從水艙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於浮力的時候,潛艇上浮;

當重力與浮力相等時,潛艇懸浮。引起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潛水艇下沉、上浮和懸浮的狀態,你可以用“=”來表述你的思維過程。學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並寫在紙上,邏輯推理的思維再次得到強化。

五、分析比較

(1)提問:雞蛋、魚和潛水艇都會在液體中下沉、上浮和懸浮,那麼它們都是用了同樣的方法處於這三種狀態的嗎?

學生分析回答。

不是;

雞蛋:是由於雞蛋浸沒的液體的密度發生了變化,引起浮力變化;

魚:是通過它的體積發生了變化,引起浮力變化;

潛水艇,是通過它的自身重力的改變引起了下沉和上浮,它的浮力並沒有變。

(2)同學們自己歸納一下,總結出他們有什麼區別和共同點;學生自己思考;

(3)介紹熱氣球,加圖片;

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釋熱氣球的沉浮原理。

解釋熱氣球為什麼會升起來?假如由你來設計一個吊籃的熱氣球,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採用什麼辦法?

引起學生興趣;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個小組交一份報告,與同學分享;

六、打撈中山艦介紹我國古代用浮船打撈沉落江中的萬斤大鐵牛的故事。學生思考。

簡單介紹中山艦——濃縮了中國現代史的一代名艦,1938年在長江被日軍擊中,沉入19m深的長江;中山艦排水量達780噸,長62.48m,寬8.99m。與歷史結合,瞭解到物理學科和歷史的關係。

讓學生自己設計打撈中山艦的方案,填寫到書上的表格中。學生自行設計。

七、課堂小結

1.瞭解三種狀態:下沉、上浮和懸浮。

2.三種狀態產生的條件:

下沉:重力大於浮力;

上浮:重力小於浮力;

懸浮:重力等於浮力。

3.用學過的知識解釋魚、潛艇和熱氣球的沉浮原理。

作業學生活動手冊內容。

【實踐活動】

製作自制潛水艇(如圖11-3-5),製作熱氣球(如圖11-3-8)

在因特網上查詢有關飛艇的資料。

【教學反饋】

本節內容是在上一節課學習了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體的沉浮條件,並與上一節內容構成完整的浮力知識體系,因此本節內容一定要將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識緊密聯絡起來。這一節課有兩個重要的知識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魚、潛水艇和飛艇的沉浮原理。前者重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後者重在使學生認識到浮沉條件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其重要意義。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主要考慮以學生為主體,層層設立關卡,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解決問題。

本節設計了“動手做”的實驗,讓學生增強動手能力;又讓學生接觸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內容,激發了他們對物理的興趣;還與歷史結合,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4

活動設計背景

在《好玩的水》的活動過後,幼兒對物體的沉與浮現象比較感興趣,最近幼兒談話的主題總是與之有關的內容,於是,我藉此機會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協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2、體驗成功的喜悅之情。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通過活動相互協作,共同探索。

難點:能通過操作、記錄,體驗鹽的多少與雞蛋位置變化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鉛筆、小勺、記錄紙、鹽、紙板、小瓶、海綿、手絹、泡沫板、木板、燒杯、熟雞蛋、塑料積木若干等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啟發談話,引出主題

師:孩子們,你們玩過水嗎?

幼:玩過。

師:你們是怎樣玩的?

幼:我們把積木、石子放在水中,看誰能浮起來。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呀?

幼:積木浮起來,小石子沉下去了。

師:出示雞蛋,請幼兒猜猜看,雞蛋在水裡會怎樣?幼兒討論(沉下去,浮上來)。好,老師現在把它放到水裡看看會怎樣?放到水中觀察結果:沉下去了。那咱們用什麼辦法讓它浮起來呢?

幼:紛紛討論,說出自己的辦法。

師:好,請小朋友們找夥伴一起來試一試。

二、幼兒自主操作活動

1、幼兒親自做實驗。

2、討論:你用什麼辦法讓雞蛋浮上來的?(把雞蛋放在木板上讓它浮上來,把雞蛋放在泡沫上讓它浮起來等。)

三、師幼共同操作探索

1、出示鹽

師:鹽能不能讓雞蛋浮起來呢?小朋友猜猜看。

幼:能;不能。

師:好,現在我們試試看。

要求:

1、三個小朋友一組分工、合作進行操作,一個幼兒用小勺放鹽,一個幼兒用筷子攪拌,一個記錄,每放一次鹽就要做一次記錄,還要記錄好雞蛋位置的變化。

2、幼兒操作、教師參與並指導。

3、交流記錄結果。

(1)雞蛋浮起來了嗎?

(2)檢查幼兒記錄結果,提問幼兒操作過程。

(3)教師小結:鹽放的少,雞蛋浮起來的慢,鹽放的多,雞蛋就浮在水面上了。

活動延伸:在區角中放入此材料,供幼兒操作。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幼兒沉浸在沉與浮的操作興趣中,對老師提出的注意事項放在身後,弄得到處是水,特別在放鹽時一次加足了鹽,導致無法記錄比較。不過大班幼兒的合作學習意識和能力得到了培養。從幼兒的反映看,幼兒對鹽水的濃度與雞蛋的沉浮的關係的理解是個困難,沒能真正理解,希望在區角活動中幫助幼兒進一步加深理解。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示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檯,另備水槽、托盤各一隻。

重點與難點:

探索、發現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二、幼兒嘗試(一)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麼?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三、幼兒嘗試(二)教師提出嘗試題: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麼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

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並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為沉,有的幼兒認為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四、幼兒嘗試(三)教師提出嘗試題: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往空瓶裡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可以讓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積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兒嘗試(四)教師提出嘗試題:

1、故事:小明在樹林裡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裡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著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裡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儘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六、幼兒嘗試(五)教師提出嘗試題: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活動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製成的。

匯入:有個小朋友玩乒乓球時把球掉進樹洞裡了,該用什麼方法把它取出來?(灌水)乒乓球真的會浮嗎?一起來觀察一下(演示:1、放水面2、放水底)真的會浮唉!看來沉浮知識真管用,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教師出示吹好的氣球,提問:"小朋友,氣球娃娃來找你們玩來了,大家快跟它打個招呼吧!氣球娃娃想考考你們,'我的肚子為什麼是鼓鼓的?

引導幼兒說出氣球裡是空氣,教師"空氣從哪裡來?我們去捉空氣好不好?"

活動反思: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學生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特別是我們農村國小更是為培養學生科學科學素養和能力在不斷地探索。

就拿《沉與浮》這一課教學來說,在教學中我結合“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採用“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得出資料→得出結論→再運用到實踐中”這六個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得出的結論證實了有的同學的猜想是對的、有的同學的猜想是錯的。但是我感覺這個探究過程更像是驗證過程了。而且學生在彙報實驗資料時我只讓兩個小組上來彙報,沒有收集所有小組的實驗資料,這樣我在帶領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時就不容易把資料轉化為證據。

整節課的環節是由學生先猜測,然後我們大家一起動手做實驗證實,從而發現物體沉與浮的祕密,通過各種不同的材質,讓學生不斷的大膽想象,最後再集體歸類總結,有哪些東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東西會沉的。

本次活動通過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幾個步驟,經歷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樂趣中體驗,動手中發現,達到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活動中,學生做實驗的實間偏長,導致後來在做總結的時候就弄得有點倉促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合理安排整個活動過程。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玩水,發現有的材料能浮在水面上,有的材料能沉在水裡。

2.在玩水發展幼兒對操作的興趣。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盛水的大盆3-4個,內裝有半盆水;每人一個塑料筐,內有多種材料(小積木、塑料玩具、玻璃球、鐵夾子、木夾子等)

活動過程:

1.介紹各種材料,引起幼兒的操作興趣。

提問:小朋友很喜歡玩水,這兒有幾盆水,每人還有一個小筐,小筐裡有許多東西,你們一樣一樣地把它們放入水裡玩玩,看看會怎麼樣?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觀察幼兒的表現,並引導幼兒邊玩邊說說自己的發現。

(1)組織幼兒談話,問幼兒玩水時發現了什麼。

(2)根據幼兒的發現,教師請幼兒再玩一次,看是否是這樣?(不同的材料有的會浮起來,有的會沉下去。)

活動建議:

活動繼續進行,當孩子發現材料的沉與浮後,再請幼兒將會沉的材料歸類放在一起,將能浮起來的材料歸類放在一起。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對沉浮現象感興趣。

2、認識沉與浮的標記,學說單詞沉、浮。

活動準備:

常見的水果若干貼有標記的籮筐塑料杯兩個。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1)出示水果,幼兒辨認名稱。

(2)設疑:如果把水果寶寶放到水裡,會發生什麼事情?

2、實驗觀察

(1)介紹材料:兩個裝滿清水的塑料杯、貼有標記的籮筐

(2)重點介紹沉↓與浮↑的標記。

(3)實驗觀察:將某種水果切一塊下來放到杯子裡,幼兒觀察水果去哪裡了。

(4)教師小結並引導幼兒學說單詞沉、浮。

3、水果分家

(1)出示有標記的籮筐,教師介紹規則。

(2)引導幼兒根據水果的沉浮現象將水果放在不同的籮筐。

活動反思:

研究了一些時間的水果,作為科學活動今天還是第一次。為了便於每個孩子都能看清楚,我將座位安排成半圓形。在實驗過程中,我利用兩個透明的水杯,分別展示沉與浮的實驗跡象,因此也讓幼兒大飽眼福,對探索性的實驗操作也相當的感興趣。其中,我還滲透了讓孩子們學說“浮起來”、“沉下去”,並通過利用肢體動作的展示加深對沉與浮的理解。

在最後的分享環節中,孩子們也是吃的樂此不疲。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水果的品種上還可以增加一點,第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實驗。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8

設計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我們幼兒園小班組正在開展“蔬果舞會”主題活動,自然角里擺放著孩子們帶來的水果。有一天,為了給小金魚換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陽光的地方晒,課間活動時,有幾個孩子將水果放進水裡玩了起來,玩的時候聽到他們開心地叫起來:“落下去了”,“漂起來了”。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為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果沉浮現象的興趣,使幼兒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因此設計了“水果沉浮”這一活動。

同時省一幼小二班也正在進行該主題的活動,於是我決定借他們班的孩子來開放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孩子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和耐心細緻的做事態度。

活動準備:

已有經驗:幼兒認識蘋果、香蕉、荔枝、聖女果(小西紅柿)等水果。

材料準備:

1、蔬果:蘋果、香蕉、荔枝、聖女果若干。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條;小簍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兒記錄卡12份(卡上畫有沉浮標記);水果小圖片若干(反面貼有雙面膠)。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水果。

這裡有些什麼樣的水果?你喜歡什麼水果?為什麼?

二、猜想活動。

1、水果想請你們帶它到水裡去玩玩,你們願意嗎?

2、蘋果放到水裡會怎麼樣呢?(幫助幼兒用“沉”、“浮“來說)香蕉、荔枝、聖女果(小西紅柿)呢?

3、你們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的猜想記錄下來好嗎?可以用水果小圖片貼在記錄卡的沉浮寶寶後面(指導幼兒看記錄卡:記錄卡上畫有沉浮寶寶標記)。

4、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想。

三、實驗活動

1、你們猜得對嗎?這些水果放在水裡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一個一個放進水裡,試一試就知道了。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觀察、適時指導。

幫助幼兒正確運用“沉”、“浮”來表述。將沉浮兩種水果分別放入兩個小簍自中,引導幼兒將實驗的結果與預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們調整記錄。

四、交流、總結。

現在你們知道這些水果在水裡是什麼樣了吧,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說課提綱:

一、幼兒的經驗

昨天,我來到省一幼小二班熟悉孩子。

目的有兩個:

第一個目的瞭解幼兒在家在園有無玩水經驗;

第二個目的老師在園有無進行過集體的關於水中沉浮現象的活動。

在瞭解到幼兒在家在園有過無意識的玩水經驗,老師在園沒有進行過集體的關於水中沉浮的活動後,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利用小碗、積木塊等玩具進行玩水的遊戲活動,主要是學習基本的常規:既合理使用工具,儘量不打溼自己或他人的衣服,玩過水後用毛巾擦乾手。

二、活動目標的制定

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讓孩子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和耐心細緻的做事態度。

三、活動的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水果沉浮的現象,這方面是注重幼兒通過自己的猜想和實踐活動的比較來構建知識;

難點:是用語言表達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方面注重幼兒語言表達方面的培養。

四、活動流程

談話——猜想——操作驗證——講述交流

五、在材料的準備

首先,我是這樣考慮的:為小班幼兒提供的材料不能過多,而且應是他們熟悉的或者是玩過的。比如:昨天,我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玩水的活動,水果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到並且認識的東西。

其次,記錄卡的設計我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直觀形象的記錄卡和標記圖。使孩子們能比較順利地把自己的猜想記錄下來,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比較、驗證。

六、活動的過程中

1、活動開始是談話活動,通過你喜歡什麼水果等問題引起幼兒對水果的興趣,遷移幼兒對水果的已有經驗。

2、接著我利用情景創設提出水果想請小朋友帶到水裡去玩玩(因為情景的創設能激發小班幼兒探究的興趣),然後先請幼兒猜一猜水果在水裡的狀態,再放到水裡試一試。目標就是為了讓幼兒獲得物體沉浮的經驗。孩子們在帶水果到水裡玩的過程中,既能滿足玩水的需要,又能在操作中感知物體沉浮的概念。

3、我讓孩子們做簡單的記錄,目的是讓他們通過記錄水果在水裡的沉浮狀態,並且根據水果在水裡實際的沉浮狀態來驗證原有的猜想,調整自己的認識,使幼兒感知到:事物要通過實驗,探究來認識,一切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4、在幼兒操作方面

首先,在操作前我提出要把水果一個一個放進水裡試試,要求簡單明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其次,操作時,當幼兒把水果一個一個放進水裡時,有的孩子很可能會忘記操作的目的而玩起水來,水濺的到處都是,這時,我走過去對孩子說:“水果寶寶真調皮,總想往小朋友臉上跑,你能不能管好水寶寶,讓他乖乖聽話呢?”孩子聽了,都注意起自己的動作來。我及時引導幼兒觀察每個水果在水裡的現象,並與猜想進行比較,幫助他們調整記錄,以此讓幼兒初步感知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態度。(教師要為孩子探索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援和幫助,保證他們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偏離方向。讓幼兒主動探索,不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幼兒的探究是在教師引領下的探究。)

我的反思:

在猜想記錄前這個環節,我擔心孩子們理解不了,所以過於強調記錄的要求,引領的痕跡很重,比較死板。那麼,如何根據小班幼兒的特點,既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又能做到活而不亂,這是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

小組評議:

1、在出示記錄卡認識沉浮標記時,教師可以現場畫↑↓標記,幫助幼兒理解,給幼兒以直觀形象的感性認識。

2、在猜想前討論這個環節,請小朋友討論猜想時,孩子們討論的氣氛不夠熱烈。建議先讓幼兒進行猜想記錄,然後每個幼兒根據自己的記錄卡邊看邊講述、討論。這樣按排,使孩子在記錄卡的暗示下,能清楚的講出自己的猜想,並互相討論,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對沉浮現象有興趣。

2.嘗試運用藉助輔助材料的方法,變化物體的沉浮現象。

3.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4.體會發現沉浮現象與探索沉浮逆向變化的樂趣。

材料準備

1.水盆、操作盤、分類盒、記錄表、筆。

2.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紙、木塊、小木條、石子、海綿、樹葉、羽毛、回形針,小鐵夾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指導要點

1.運用玩一玩的方法讓幼兒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對沉浮現象有興趣,並能用自己的方法記錄物體的沉與浮。

2.通過分一分,讓幼兒對沉、浮的物體進行分類,並嘗試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之間輕重的不同。

3.鼓勵試一試,嘗試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讓浮著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並能用簡單的圖畫記錄探索的結果

實施步驟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質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讓幼兒把讓他們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說說自己的發現。

2.提供記錄表讓幼兒用簡單的圖畫(如箭頭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記錄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並用邊連貫的語言交流記錄的結果。

3.按沉、浮現象的不同把材料歸類分成兩大類,並結合已有的經驗進行簡單的比較,瞭解一般情況下輕的東西會浮著,重的東西會沉下去。

4.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瓶子可裝水)或藉助輔助材料,探索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著的東西沉下去,或讓其“站”在水中。這時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雙面膠等可幫助物體增加重量,也可讓沉浮物體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現象發生變化。在幼兒操作成功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時,引導幼兒加重浮的物體一邊的重量,嘗試讓物體“站”在水中。

5.提供記錄表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探索的過程與結果,並進行交流與驗證。

6.在幼兒成功讓一件物體變化沉浮現象後,引導幼兒挑戰用不同的方法使這個物體繼續變化沉浮現象,或挑戰不同的材料變化沉浮現象,比比誰的方法多,誰讓更多的物體變化了沉浮現象。

小班公開課沉與浮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老師通過遊戲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能正確辨別沉浮現象,認識“ ↓ ”“ ↑ ”標記。樂於參與科學小實驗,培養探索精神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

1.鑰匙、彈珠、之類的可以沉的東西。

2.泡沫、乒乓球之類的可以浮的東西。

3.盆子、水。

4.沉、浮標記卡片。

活動過程:

1.出示材料,介紹材料的名稱。

“今天老師請小朋友們玩好玩的東西,我們來看看是什麼?”

2.幼兒操作並觀察物體在水中的現象。

(1)“這些好玩的東西好幾天沒有洗澡了,我們來幫它們洗洗澡吧!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

(2)教師講解操作要求。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介紹“沉”“浮”概念。

(1)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師將幼兒說的物體放在盆裡,一起觀察物體的沉浮。

(2)“我們把鑰匙、彈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浮”。

4.認識“ ↓ ” “ ↑ ”標記。

(1)老師這裡還有一個更好玩的遊戲,但是得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照片,看看都有什麼?它是沉在水底?還是浮在水面上的?

(2)“沉”我們可以用“ ↓”表示,表示它沉在水裡。

“浮”我們可以用“ ↑ ”表示它浮在水面上。

(3)幼兒自己選擇照片,把它貼在相應的標記下。

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玩這麼多,知道了沉和浮,我們把像鑰匙、彈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做“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做“浮”,小朋友們回家找一找、玩一玩看看還有哪些東西會沉?哪些東西會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