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相見歡》閱讀答案附賞析

校園 閱讀(4.19K)

  相見歡

《相見歡》閱讀答案附賞析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1)詞中表明詩人離別之苦的句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2)詞中表明詩人孤獨寂寞的句子:無言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3)李煜的《相見歡》中用巧妙的比喻寫“愁”的句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4)賞析下列兩句詞句。

①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答]“無言”而又“獨上”,使人看到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連月也不是圓月,而是殘缺之月。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答]以絲喻相思,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

(5)詞中寫景簡練而有序,寫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鉤,寫俯視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6)“剪不斷,理還亂”現在人們常用這一比喻來比喻什麼?

[答]比喻人內心的煩亂,或某些事物難以解決。

(7)“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

[答]“滋味”是講不出,說不清的極其複雜的真實感受,實是飽含辛酸,極其沉痛的傷心之語。

  一:

(1)“無言獨上西樓”句中“獨”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結合全詞理解“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中“一番滋味”的具體含義。

  答案:

(1)孤獨寂寞

(2)離愁別恨,亡國之愁。(3分,其中(1)題1分,(2)題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

1.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2.試從表現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表現這種感情的?(2分)

  答案:

1.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2、比喻和情景交融。

  三:

3.詞的上闕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請結合上闕的內容進行分析。

答:上闕寫盡了作者的悽惋之情。“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故國舊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裡,“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4.詞的下闕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結合下闕內容分析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答:下闕運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一句,作者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此句運用味覺來寫愁:這裡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種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深的感覺;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將“愁”訴諸人們的味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5.這首詞是寫愁情的名篇,請寫出詞中所體現的兩種愁。(2分)

6.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句話的?(2分)

  參考答案:

5.亡國之愁、妻離子散之愁等(2分)

6.此句寫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鎖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寫出了詞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獨淒涼。(2分)

7.“鎖“在記號中的意思是指(C)(2分)

A.鎖頭 B.金鎖 C.鎖住 D.開鎖

8.下面對《相見歡》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2分)

A.上闋定景,西樓、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畫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句,寫栽著梧桐樹的院落很寂靜,渲染了清秋氣氛。

C.下闋轉入抒懷,寫出了作者隱憂生活中難以排遣的感情。

D.全詞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發了作者離鄉去國之苦。

9.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為亡國之君,詞人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複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賞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作于歸宋以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悽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裡,“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後“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三句,採用倒裝的手法,來突出離愁別恨是那樣的深重,無法忘卻,心裡越想越亂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種滋味難於言表,讓讀者讀來大有言未盡意無窮之感。

詩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這首抒寫離愁的詞,從渲染孤寂淒涼的環境氣氛入手,形象地展現了心頭無可解脫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訴如嘆,悽婉動人,明白如話,句句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