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三千里路船和櫓》讀後感

校園 閱讀(3.24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千里路船和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千里路船和櫓》讀後感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每次去參加會議,常會得到朋友贈送的個人作品集。近日我應邀參加了《我與豐一吟》首發座談會,會上很高興得到了俞尚曦先生贈送的新作——散文集《三千里路船和櫓》簽名本。本書由浙江省新聞出版局原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階編輯鍾桂鬆先生作序,序中稱好友俞尚曦先生是桐鄉地方文史專家,甚是允當。

回家後,我立刻開啟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新書,迫不及待地讀起來。俞老師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語,也沒有艱澀的字句,卻有著紮實的文史知識,流暢樸實的文風及生動細膩的描寫,真使我愛不釋手。我匆匆閱讀了其中幾篇,含英咀華,多有感悟。興奮之餘,一時衝動,便想動筆寫一點讀後感。

我覺得,自己與俞老師在以往的人生經歷中,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感到俞老師在許多方面比我總要高一著。我和俞老師都是戴眼鏡,幾乎同時下到農村廣闊天地去參加農業勞動的知識青年。俞老師幹農活真的很棒,敢挑重擔,肩上擔子加到四百斤,還能站立起來。而我卻只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擔子,從來沒敢挑二百斤以上的重擔。那些年,俞老師是真正的農民。他買母羊來飼養;苗豬呢,一捉就是兩隻。我沒有飼養過羊,雖說也養過幾頭豬,可是每次只能養一頭。

那時候俞老師會搖船,我下鄉後也學會了搖船。俞老師搖船比我搖得多而且搖得遠,他說搖了幾千里路的船,到嘉善買水草,甚至遠赴上海賣菜,都是搖船去的。有個冬夜,船差點兒沉沒;另一次,也是冬天,被迫棄船,在他鄉破漏的屋簷下捱過一夜。當年俞老師和隊裡的社員多次搖著船去裝運毛豬。有一次在裝運毛豬時,由於對面來了一艘輪船,豬受了驚嚇,將船上的欄杆撞斷,滿船的活豬全都跳到了河裡。這時,俞老師和同去的那位社員跳入河水中,將豬一隻一隻趕回船艙內。可以想象,當時那艱苦的程度是很難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的。俞老師說“當年插隊農村時,經常搖船出門,若是將搖過的水程算在一起,何止數千裡!”當年我也曾經和隊裡的社員一起搖船出門,可是我只搖著船去過崇福繳公糧,去石門賣熟瓜,頂遠才去過杭州罱市河泥,那次是堅持兩天兩夜沒有睡覺,我搖船的路程總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幾百里路。

當年俞老師曾經到金牛塘去開河,每擔一百六七十斤的.溼泥挑在肩上,還得在筆陡的踏步上,不停地一步一步從河底挑上來。雖是寒冬臘月的下雪天,仍是渾身是汗,棉毛衫也會溼透。記得當年我也曾經主動要求去烏鎮參加開市河勞動,十天時間的經歷幾乎與俞老師相同,當時年紀輕,似乎是苦中作樂,也覺得十分開心。

俞老師是崇福西邊的洲泉人,卻對桐鄉全市的文化歷史相當熟悉,對家鄉洲泉的文史更是瞭如指掌。

洲泉在很多年以前,曾經地處水的中央,一洲如錢,故名“洲錢”(明末清初逐漸寫成“洲泉”)。兩宋之際,洲泉是中原士大夫理想的移民之地,官紳名流南渡,提升了此地的文化品位。南宋趙汝愚做過右丞相,家鄉洲泉因此有“相州”之稱,後雅作湘州、湘溪。

在關於洲泉野菱灘的得名緣由中,俞老師深入調查,“往昔,漾中長滿了野生的菱秧”,他對“不少人卻憑想當然,隨意將野菱灘寫作了野林灘”表示不滿,認為“野菱灘既切合實際,又富有詩意,而且,它還高度濃縮了江南水鄉的地域特色,風味殊佳,也更利於旅遊開發”。

俞尚曦老師對洲泉“千年吳”研究頗深。“千年吳”分為南吳北吳兩支。南吳著名的名士有吳之振、吳克諧諸人。吳之振詩、書、畫樣樣精通。著有《黃葉村莊詩集》,又與呂晚村、吳自牧合編《宋詩抄》,聞名於世。族人吳爾壎,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攻打北京時,吳爾壎逃出北京城,後投奔抗清名將史可法。當年他毅然斫下手指託人帶到家鄉,以表示決心抗清以身許國,其精神十分可貴,從此洲泉就有了一座聞名於世的“一指墳”。北吳所居在馬頭村,今屬岑山村,同樣出了不少文化名人。

俞老師的集子中,諸如此類寫地方文史的篇章有不少。作者用散文的筆法,筆端飽含感情,記述了故鄉洲泉的種種往事,一路讀來,如行山陰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俞老師的岳父鄒蔚文先生是我讀國小時的校長。他是一位知識淵博,為人正直,受人尊敬的前輩。老先生喜歡收藏書畫,又十分重視地方文史蒐集研究工作。改革開放以後,桐鄉縣(市)政協搶救性的組織開展文史資料蒐集整理工作。當年崇福鄒蔚文、蔡一、朱近仁、徐樹民等地方文史專家承擔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工作,我也被縣政協聘請為文史資料特約通訊員,從此後我便與地方文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內,縣(市)政協每年召開會議,又年年採訪編輯出版一冊《桐鄉文史資料集》,為子孫後代留下了珍貴的地方文史資料。當年,在鄒老師等諸位專家帶領下,我們這些文史愛好者對崇福呂留良、吳之振、徐自華等歷史文化名人深入調查,上門採訪瞭解,蒐集整理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等有關資料。那時大家不怕辛苦,不怕麻煩,走街串巷訪問年長的知情者,實地觀察文物古蹟,然後一點一滴積聚起來,掌握了呂留良等崇福名人的不少第一手資料。這些地方文史資料,為後來編纂《崇福鎮志》提供了紮實的基礎。

在後來的歲月裡,我又認識了俞老師。而且,我們都喜歡蒐集整理地方文史資料,20xx年在編纂新《崇福鎮志》時,俞尚曦老師是主編,而我是一名編輯,參與了鎮志的編纂,我們也算是同事。俞尚曦老師還是《洲泉鎮志》《烏鎮鎮志》《石門鎮志》《福嚴寺志》等志書的主編。俞老師編纂志書認真負責,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其工作態度令人敬佩不已。如今,我又不無欣喜地讀到了俞老師的散文集,從中獲得了許多新的認知。祝願俞老師繼續筆耕不輟,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