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論語》讀後感(通用55篇)

校園 閱讀(1.1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通用55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翻開《論語》,古人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裡埋藏,把我的心靈淨化。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偉大的一種。的確,從古至今,從聞雷泣墓到哭竹生筍,再從臥冰求鯉到扼虎救父,這一個個孝義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孝順。

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意思是:現在所謂的孝,只要養活爹孃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對父母多一些恭敬和愛戴,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是啊,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犬馬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許多老人病死街頭,無人理睬;被棄於養老院中,孤獨終老;被迫以撿垃圾為生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難道就是孝順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哪裡去了呢?

我認為,一種從心底裡真正孝順的表現;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從心底裡就明白的該負的責任!

《論語》讀後感 篇2

民族經典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縮影,要了解一個民族,最佳途徑就是閱讀這個民族的經典,而《論語》堪稱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初讀《論語》時,有一句話讓我感慨不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假如沒有長遠打算,那麼,眼前馬上就要遇上麻煩了。它提醒著我:從長遠利益角度考慮問題,就能步步謹慎,積極主動地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如《論語》中說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言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總之,每天要想一想,這樣可以使自己清醒,做到自覺努力,不斷鞭策自己進步。

《論語·為政》中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複習老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這樣才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如果只複習老知識,不學習新知識或只學習新知識,不復習老知識的話,那學習成績是永遠不會有進步的。

宋代名相趙普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不妨讀讀《論語》,相信一定會有收穫。

感謝《論語》,讓我成長!

《論語》讀後感 篇3

在這個世界裡,我們人類和睦相處,靠的不是金錢,名利和地位。而是高尚的品德。

《論語》告訴我們道德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意思就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因為一定會有同道與他相伴。

這句《論語》中最經典的話帶給了我許多深刻的教誨。

一年級時我年少氣盛,又有些不明事理,所以脾氣非常不好,

有一次,我在值日時因為疏忽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只聽“啪”一聲,花瓶便在我的眼前摔了個粉碎。

當時我心想:糟了,打碎了花瓶,老師一定會批評我的!於是我便把碎片扔到了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地方。本以為這樣就會矇混過關,濫竽充數。但不知老師如何明察暗訪,指出了我這個打碎花瓶的“犯人”。

老師嚴厲的質問我:“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又不肯承認?”我連連搖頭,“一定是你!”老師斷定。我又狡辯,我此時失去了做人的道德。

那個星期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像一隻離群的大雁,在天空中悲鳴——我很孤獨。

那時我才知道了品德有多重要,“德不孤,必有鄰”這讓我懂得了沒有品德會很孤獨,這句話給了我永久的啟示。

《論語》讀後感 篇4

學期,我們學校新加了一門課程——經典教育。我們四年級學習的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中有很多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學會的知識,要按時去溫習它,這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嗎?"是啊,對於學過的知識,我們只要經常去複習,就能夠更加深刻記住所學的內容,對學過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可以學以致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有沒有盡力?與朋友交往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複習?"這句話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我每天都按照這三點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我相信,我就可以改掉生活中、學習中的一些小毛病,讓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的到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改掉一些壞習慣。以後,我要更加努力學習《論語》,以及其他的經典著作,在經典閱讀中茁壯成長。

《論語》讀後感 篇5

“這本書太精彩了”,當我津津有味地讀起《論語》這本書時,不禁讚歎起來。

在這本書當中有一句孔子說的話——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我教你的東西你都知道嗎?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樣才是明智的。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使我想起了讀三年級的一件後悔事。

記得事情是這樣的:一次課堂上,我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本來想問徐老師的,但是我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心裡暗自思索:還是算了吧,回家問爸爸。可是回到家爸爸媽媽都不在,我後悔極了,但是也沒有多想就把題空在了那裡。第二天,我一大早來到學校,聽同學們說今天要進行數學測試,當老師發下試卷,我一下子懵了,上面有很多是我不會做的題,並且也是我遇到過而沒有勇氣問老師的題。想到這裡,我打了個冷戰,一下醒悟了過來,但是為時已晚。

通過這件事使我明白了在學習上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問老師或者同學,要不求甚解。孔子的這句話讓我終生難忘。

《論語》讀後感 篇6

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中說的: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尼,小車無月,其何以行之哉?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要說話算數。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試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興,我說: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帶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憂鬱的答應了,打算下星期天帶我去雲臺山玩,我高興的不得了。因為我從來沒有去過雲臺山,時間過的如流水一般,轉眼間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問爸爸什麼時候去,爸爸說:“今天太忙了,沒有時間,改日吧!我的心霎時間由高興到難過”。我說:“爸爸你不想去,就別說,說出去話就如潑出去的水,要說到做到。”

媽媽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媽媽爸爸說了一頓,媽媽說爸爸做的不對,答應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雖然這次我沒去雲臺山,但是讓我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在這裡,我想對我們班的同學說,做為一名好學生,更要誠實守信,善於勤學。

《論語》讀後感 篇7

《論語》是中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的資料很廣泛,涉及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許多問題,它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可是有些資料依然值得我們在今日去學習、運用。比如:“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就是要告訴我們學習要和思考聯絡在一齊,只明白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的人,即使再用功的去學習背誦,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個“曾子殺豬”的故事教導我們此刻的家長,不能哄騙孩子,不然孩子會所以學會哄騙別人,要重視誠實守信品德的養成。“欲速則不達”就是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不能只圖快,否則,反而會失敗,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不要“拔苗助長”。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論語》不僅僅讓我們瞭解了它的精華思想,更弘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論語》讀後感 篇8

第三,要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黨)。朋友關係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真正的朋友之間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並不是親密無間。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麼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捱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擠公共汽車。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餘地。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距離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利用這種空間交更多的各種型別的朋友。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質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卻沒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數幾個知心朋友,交友面卻很小。他們都沒有處理好交友的距離感。

《論語》讀後感 篇9

今天上國學課,葉老師向我們講解了《論語·為政》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完後,葉老師提了個問題:“你們的行為做到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嗎?”我想起了我的一次經歷。

記得有一次,準備去學圍棋前,我才想起圍棋作業還沒做,於是我不敢去上課,最後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還是去了。圍棋老師在檢查作業時,發現我沒交,對我說:“你的作業呢?”我輕聲說:“作業全都會做,但作業本忘記帶來了。”“你會做?那就給大家做一遍。”老師一邊說,一邊在大棋盤上把第一道題擺了出來。我馬上說:“這道題我在家裡沒有做出來。”這時候,我非常緊張,心想:該怎麼辦呢?千萬不要再叫我做第二道題。“那就把第二道做一遍吧!”老師的話音剛落,已經在棋盤上把第二道題擺了出來。結果,我絞盡腦汁想了很久,都沒想出來怎麼做。這時,老師摸著我的頭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隨後,就把家庭作業的題仔仔細細給我講了一遍。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說假話了,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

《論語》讀後感 篇10

《論語》這本書對我有著深刻的影響,特別是書中的這句話不絕於耳: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是要告訴我們一定要誠實。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媽媽給我講的故事《三把斧子》。故事內容是:傳說在一個古老的村莊裡住著一個窮人。他有一位老母親身體不好,有一次窮人為了給他母親治病就拿著斧子出門砍柴攢錢。他來到一條河邊,看見一棵又高又大又粗又壯的樹,剛砍下去,忽然他不小心把斧子甩進了河裡,這把斧子可是他父親留下來的,所以他十分傷心。就在這時山神出現了,山神拿著金斧子問:“這是你的嗎?”“不是”,“那這把銀斧子呢?”窮人回答說:“也不是。”“那這把鐵斧子呢?”“這把才是我的!”山神聽了以後十分高興地對窮人說:“孩子你很誠實,我現在把這三八斧子都送給你。”這樣窮人就有了三把斧子了,他把斧子換成了錢,終於治好了母親的病。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孔子的話,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論語》讀後感 篇11

孔子的生活方式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當然,他是肯定人的現實利益的,此話只是強調了人還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這種單純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清貧而高貴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國人的人格,堅持了國人的氣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其一生的感嘆,可這可謂是千年一嘆,此後千年,這被歷代國人奉為自己的人生參照標準,每個人都將這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總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獨特的,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卻漫延了兩千年,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論語》的精彩之處還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還有孔子那種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認為人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而開創一番事業,進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觀念,至今都是熠熠閃光。總之,《論語》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經典就應常讀,常讀常新。

《論語》讀後感 篇12

一、“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書上的解釋是:“孔子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以自我為中心,自高自大。”這一句給我的警醒最深刻。我性格豪爽,雖是一介女流,但自詡有男子氣概,加之平時說話做事都以道德尺度衡量,難免固執己見,自恃過高。想想孔子的這一句,自慚形穢。也許我看到的並不一定都是事實呢?孔子這樣的智者都杜絕的四種缺點,我還有什麼樣的理由不檢討自己呢?2021年我將努力提升性格素養,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孔子“仁”的思想一直是後人深深折服的,我也不例外。問仁這一句後面的小故事非常有力地說明了孔子的仁愛思想。一天,子路、子貢、顏回陪孔子出遊。看到戰爭讓百姓流離失所,大片良田荒蕪,孔子讓三位弟子分別談談看法。子路說,願擔當保家衛國的重任,率軍衝鋒陷陣;子貢說,願到兩軍陣前遊說,坦陳厲害,讓兩軍退兵;顏回說,願有賢君,我盡力輔佐,教化民眾,強大國家,睦鄰友好,永遠沒有戰爭。孔子評價子路是“一員猛將”,子貢是“雄辯的外交家”,但是孔子認為只有顏回最準確地領會了儒家的仁愛思想。

讀了孔子對三位弟子的評價,反思自己,覺得我就像子路一樣,雖有勇,但無謀。今後好好好學會用腦子說話,而不是用嘴巴說話,“一員猛將”,雖然也許會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卻不能阻止戰爭,帶來真正的和平。要向顏回學習啊!

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是最喜歡的一句,一直作為我行為的準則。教育子女,我告訴自己:身教重於言傳,時時刻刻以身作則。在學校,作為管理者,一言一行都十分注意,不僅做學生的示範,還努力成為教師們的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是師範時印象最深的對師者的基本要求,我一直嚴守。今天,每每讀來孔子的這句話,都憶起當初選擇做教師時的“最初的夢想”,做一名言行舉止受人尊敬的好老師。今後我將一如既往,將孔子這句話最為為師者的行為準則。

四、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汙而不能和諧。”這句話給管理者的啟發是,雖然不一定是志趣相投的人,甚至黨派、立場不同的人,只要在同一戰壕,目標相同,君子之交,大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可以和諧相處,甚至創造出“天下大同”的和諧社會。

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與弟子們在陳國斷了糧食,跟隨他的人都餓壞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一臉怒氣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厄的時候也能保持自己的節操,小人在困厄時就不能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越來越發現我的性格和子路很像,都是耿直得可以。其實,孔子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困厄的時候,傷心、煩惱、鬱悶、痛苦、困難、挫折等等情境下都適用。君子在任何時候由於自身素養高,能夠時時檢視自己,經歷自我反思的過程,遇事往往先想想自身是否有問題,這樣自制力特別強,就不會做出格的事情。沉穩、淡定、低調的為人,是特別值得我這樣的人學習的。

2021,新的一年,從改造自身開始,努力修養,成就更好的師者。

《論語》讀後感 篇13

喜歡萊蒙托夫的一首詩:“一條船,孤獨地航行技術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尋求一個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們向前進行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我,願做這隻孤獨的小船,帶著碧波盪漾在寧靜的大海里,奉承著,駛向前方,感受著陽光的溫暖。

高中時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們不再是無知的孩子,我們學會了獨處,學會了與自己相處,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世俗智慧,體驗到更多的人性溫暖,心靈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個頑皮的孩子,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死亡,悲傷,或者分離,他每天都在自己製造的悲傷情境中度過,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像是無病呻吟,自憐的笑話。現在我們更珍惜寶貴的生命,更瞭解那些不冷不熱的人,我想,這不是虛偽,而是更熱情地與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從來沒有一個人的損失。我們慢慢沉醉於一個人的世界,寫作學會了面對喧囂後的寒冷,學會忍受孤獨與寂寞,像鳥兒一樣孤獨的小船,像海深,騎兵冰,波瀾不驚的心臟,但它蘊藏著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們,再也不是沒有了對人情冷暖的過多傷感。我們可以慢慢習慣於客套和僵硬,卻仍保持自己那顆溫暖的心,用真心對待學生每一個問題值得企業付出的朋友,用溫暖的心去認知發展社會,感悟生活世界,將那些工作瑣碎、無所謂、負面的東西進行過濾。

今天,我們為偉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嚮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看著生老病死在我們身邊,我們不禁移動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試圖讓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我們是嚮往,嚮往未知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併為奇觀的世界無限的嚮往。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在不停進行運轉,生命在中國不停消逝,我們也在不停發展成長。被歲月拔節,我們學會了學生感恩,學會了一種淡然,學會了他們懷著這樣一顆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這個迷濛慌亂的時代裡,為自己的未來經濟奔騰!

《論語》讀後感 篇14

寒假期間,陳老師陪我們一起讀了<論語>,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歡的部分之一叫做外匯。曾子說:“我每天都在審視自己,我怎麼能對別人不忠呢?”我怎麼能對朋友不忠呢?我怎麼能對朋友不忠呢?”這意味著我一天要反省自己好幾次:我是不是在為別人做最好的事?你對你的朋友誠實嗎?老師講授的知識是否按時複習?

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今天上並沒有真正做好這些事情。早晨,媽媽讓我幫姐姐拿一雙襪子,我馬上就去,我和妹妹感謝我,之後我聽到的是很開心;中午回家給客人,並有一個孩子是有點像我寫的女孩,我真誠地邀請我和她最喜歡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臟想到這裡玩高興;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沒有複習所學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老師覺得這麼難教我們的知識,我們總是在學習上丟擲的背後一面,永遠不知道,“審閱老”的話,我想堅持刷我學到的知識,我它會越來越好!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國家才能知道學生自己在哪一個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繼續教育保持,哪些問題方面沒做好,就要開始不斷完善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後也可以把裡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具有優秀!

《論語》讀後感 篇15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品讀國學經典,可以讓思想在知識的海洋裡自由馳騁,深刻領悟人生哲理,為你的人生撥開迷霧,指明方向。因此,作為林業局的幹部職工,我認為必須認真學習國學,以此來提高自身素質,助力林業發展。

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論語》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鮮花等待著我們去採擷,去細細的品味它蘊含的芬芳。品讀《論語》,感悟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縷清風,輕輕拂去我們心靈的塵土,讓我們能夠明白,世界不是我們一個人的,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們必須“誠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層次和素養,使自己人格健全,成為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在金錢、榮譽、地位面前能夠守住自己,戰勝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承擔起家庭、單位和社會的責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靈的快樂。

學習《論語》的收穫是巨大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這一句就是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實踐,要理論聯絡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我們才能夠真正起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作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對學問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以此為傲,大力弘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論語》讀後感 篇16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論語》如同沙漠中的綠洲一樣,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使我們內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穫一絲清涼。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性格,讓我們能更加平和地對待工作中的壓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作為一名實習生,在公司總部機關人力資源部實習的這段時間讓我感觸良多。首先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緊張的工作節奏。從公司領導到每一個同事,都在為“振興華北”的共同目標努力奮鬥,同事們雖然勞累但是充滿了信心,這信心是對公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信心,是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讓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每天堅持學習。局副總經理、華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文彬曾在加強總部機關作風建設會議上指出:勤於學習,學無止境。程文彬在強調對標學習和開放性學習的同時,強調“系統內、部門內要互相學習,年輕人向老同志學,老同志互相學,學習的氛圍一定要建立起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公司眾多優秀的同事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對標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就告訴大家要想辦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準備,公司組織的“書香大講堂”、經驗交流分享會等學習活動,雖然和大家目前的崗位工作沒有直接的聯絡,“短期收益”不明顯,但日積月累,就會獲得“長期收益”。

《論語》中講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想讀好這本書,就必須學會運用這句話。在日常工作、學習中,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做一個會思考問題的員工,做一個有悟性的員工。這樣,更有利於自己的快速成長和進步。

于丹老師講到:“《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儘管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但只要我們堅持閱讀經典,並且在生活中不斷踐行“忠恕之道”,踐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準則,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熱情為大家提供幫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麼不管外界的變化多麼複雜,我們都能收穫內心的平靜和愉悅。

《論語》最讓人感動的是其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孔子是一個講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如果問大家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紀,相信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脫口而出,父母總在不知不覺間老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太忙,從來都不是理由,別找藉口,也別留遺憾,放下手頭的事情,給爸媽發個簡訊、撥個電話,聊聊家常。

《論語》讀後感 篇17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論語·憲問》

這段經文出自於《論語·憲問第十四》,意思是孔子說:“如果君上喜好禮的話,那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

這段話講了關於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的禮,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條目。禮,分為幾個方面含義:

第一,禮是形而上的一種價值,也就是天理、天道。橫渠先生曰:“禮者,理也”,禮是一種永恆不變的道。因為形而上的東西都是極為高深的,一般人都不能明白。《論語》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以每一種形而上的價值都必須有落實在世間的載體。

第二,便是禮在世間的具體落實,那就是禮制規範和禮樂教化,是一套複雜完善的規範和社會制度。通過對百姓的禮樂教化,讓他們有信仰,有敬畏,遵從禮制,固守已位,以明是非,以別貴賤。故荀子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最後,禮就是平常所用的一些禮節。禮節,是文明的象徵,也是一個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構成一個有序社會的重要元素,故華夏文明自古以來都稱為禮儀之邦。

禮,是華夏文明的根本,華夏文明便是禮樂文明。禮也是構成良好社會的根本,故《禮記》雲:“禮者,天地之序也”。一個國家若想治理得好,便要從禮樂著手。故《孝經》雲:“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民是國家的根本,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雲:“君如舟,百姓如水,水可載舟,亦可履舟。”如果一個國家君主推崇禮樂的話,百姓便明理儘性,為人處世都奉行禮制,不會僭越。“素其位而行”,百姓會產生一種自治能力,社會便會上下有序,尊卑有別,貴賤有差,形成良好的秩序。治國只要“恭已正南面而已”。

相反,如果君王不以禮樂治天下,那社會便無序,百姓沒有一個衡量是非辯別貴賤的準則,國家便不能治理好。如:大家熟知的法制社會,它就是通過制定強硬的法律制度,從而強制進行管理,它的精神便是“齊一”。從表面看是公平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實際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為法律雖然是平等的,但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有人貴,有人賤;有人智,有人愚。比如一個窮光蛋和富人打官司,窮人沒錢請好的律師,而富人則可以用最好的律師打敗窮人。這就導致了法律被有能力的人玩弄於股掌之間。而禮制就不同,它的精神便是別異,從而使社會有條不紊。

“民易使”,就是說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因為百姓能夠明理,有信仰,能夠自治,所以便很好管理。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禮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性。禮是治國的根本,而如今,禮崩樂壞,社會無序。要使華夏文明與儒家文化復興,就須從禮樂著手,制禮作樂,教化百姓。如此,天下便會太平,國家便會有序,社會便大同,百姓便會無訴訟。這就是禮所帶來的社會功效,也是如今復興禮樂的意義所在。

《論語》讀後感 篇18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謠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

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乃修身陽性,人生之道,必讀之本。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目的。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於洪敏的成就得益於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援,而知些朋友的支援就來自於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論語》讀後感 篇19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應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用心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用心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讀後感 篇20

我喜歡經常翻閱家裡的《論語》,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對我的感觸十分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說:“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必須是先抬頭看天,看到斗轉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裡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時間像水轉瞬即逝。

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這天就變成了昨日。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後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厭惡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一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間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間。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

《論語》讀後感 篇21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後感 篇22

孔子說過好多的名言有關於友誼的,時間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的: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貴的的東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貴,我們要獲得它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學家愛迪生說的: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偉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學習。

《論語》讀後感 篇23

在寒假裡,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無窮。

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麼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幹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幹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麼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後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讓我知道了怎麼做人,而且《論語》中的很多詞都變成了現代常用的成語,比如“巧言令色”就是從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以仁”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學習《論語》,並且去深入體會。

《論語》讀後感 篇24

我讀了《論語》後,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後從來都會自覺去複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鬆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並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裡,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後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並不理想,語文才80分。後來讀了《論語》之後,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鬆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思說:“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佔。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後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教會我的做學問、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終身受用!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寶貴收穫。

《論語》讀後感 篇25

書是我的最愛,我每天都看,我有兩百多本書,可最值得推薦的書,還是這本古香古色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書。就是孔子的弟子把聽孔子講話和孔子與時人、弟子談話時作的筆記,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這本書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讓我覺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以後,按一定時間溫習它,不是很快嗎?

讀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我明白了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追上了還會擔心失去它。也就是學習完要定時複習,不然會丟失它。

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取長補短。

讀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明白了: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愛好。千萬不能被動學習,否則只能事半功倍。

《論語》裡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舉了。我雖然還有很多沒讀,但我已經被它吸引了,我堅信,他對我未來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同學們,這就是我強力推薦的一本書——《論語》。

《論語》讀後感 篇26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天,我們讀著讀著眼前彷彿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翻開第一頁,就看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它的意思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溫習以前的知識,這難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了,這那難道不是非常高興的事情嗎?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卻並不怨恨,這樣的人難道不算是君子嗎?“孔子說得真對!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我喜歡讀書,讀書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自從我有點閱讀能力起,書就對我有強大的吸引力。要是碰到一本好書,它就能影響人的一生。我們在閱讀時候會將書中的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自己的思想行為作比較,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素質。俗話說得好,“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想而知,書有多大的作用!知識豐富了,就能擁有寬廣的胸懷。

就如我讀《論語》學而這一部份就使我受益無窮,增長了知識。我們應該多讀書。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的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現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後感 篇27

孔子還非常挑食。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至聖”,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為我的一個好朋友。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為牽扯到朋友的種類,很多話不及細說,下文再談。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這一點頗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論語》讀後感 篇28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於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型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讚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這麼重要啊!

《論語》讀後感 篇29

在現代的社會裡,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裡,遺留著古人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訊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種種廣告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電視欄目裡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裡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裡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螢幕上,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裡散發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才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裡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裡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巨集偉的企業專案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決不允許任何虛假的玷汙!讓我們共同祝願:讓誠信永駐人間,讓誠信保留最真實最美麗的容顏!

《論語》讀後感 篇30

歲月悠悠,古老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飛逝而過的五千年中,這龍的故土上出現了多少傑出的人物。如酒仙詩人李白;地動儀的發明家張衡;數學家祖沖之;偉大的設計師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學術精湛的學者,他的許多有見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們無法忘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就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第子根據他的言行舉止寫出了響譽世界的《論語》。下面是我讀孔子《論語》的一些感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孔子這些思想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愁吃穿的年代,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樹立遠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不要被學習中的困難嚇倒,搞好學習,報效祖國。

孔子一身以仁德為道,一生安貧樂道。而我們現在呢?亂扔垃圾的現象隨處可見。讓我們來見證一下吧,國慶期間,全國各主要旅遊景點遊人散去後留下的是可觀的垃圾,神聖的天安門廣場,留下了九噸垃圾:香口膠,零食袋,紙屑等遍佈廣場。海南三亞大東海景區三公里海灘遍佈五十噸生活垃圾;長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像香港這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遊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國家,人們無論在大街還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紙屑。作為深受儒家學派思想影響的中國人,我們的傳統美德到哪去了呢?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就不要推給他人去做。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想想別人,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小悅悅事件的發生,震撼人心,全國上下議論紛紛。她被車撞倒後,有十八個路人陸續經過,竟然都視而不見。他們本來可以挽救一個活潑可愛的生命,可他們都選擇了放棄。然後,小悅悅又被一輛車二次碾壓之後,才被在路邊撿垃圾的陳阿婆發現,並把她送進醫院搶救。幾天後,小悅悅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夏洛能編織出愛的大網,孔子為了見患了嚴重感染病的弟子回最後一面,可以不顧自己的安微。這不是我們常說的道德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些怕被人說而不管小悅悅的人,就可以把死亡和痛苦留給小悅悅來承受?孔子教導我們要心善如水,我想請問:對奄奄一息的小悅悅熟視無睹就是善嗎?

孔子的一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詩、禮、樂修身成性。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學習德、智、仁、美樣樣精通的孔子!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並讓之發揚光大。

《論語》讀後感 篇31

國人都在學習《論語》,今年年未過完月未盡,醫院就組織全院職工,從正月初八開始,集體學習於丹教授的《論語》電視錄影,長達一週之久。說實話,沉醉在春節樂乎氣氛中尚未全醒的人,心裡還是有些怨言,醫院為了收心,為了趕時髦,把我們從酣假中拖到醫院。中學時候學習《論語》八句,什麼“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對這些談話也沒有什麼特別感觸,自問心裡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不經意的。

于丹在《論語心得》講座中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論語》講座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看了于丹教授的講座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也不是孔子和學生那麼不經意的談話記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於患者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在寬容中獲取喜悅和快樂,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穫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和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所以,當我認認真真地聽完這次講座後,心裡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論語》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我們從事的是醫療行業,面對的是社會特別需要人性關懷,人性溫暖的人群,更需要自己有一個寬容樂觀陽光的心態,才能夠把,愛和溫暖傳遞給病人,所有對於今天的《論語》學習對於我來說,正是當其時當其人當其事。對國學大師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講義,我不敢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裡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

《論語》讀後感 篇32

人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有著太多的智慧等待著我們去汲取、領悟;思想是一片寬廣無垠的大海,有著太多太濃太濃的魅力,吸引我們去暢遊其中。《論語》的“人生”盡顯思想的魅力,引領我們享受心靈的美麗旅程,體味生命的豐富元素。馳騁與睿智的思想海洋,讓我們的精神變得純淨而通透。

《論語》是生命的學問,要落實到真是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實感、確切感、客觀感的內容真它理。不同於西方的文化,把對理想人格的憧憬寄託彼岸世界的上帝身上,中國文化把希望全身心的寄託在此岸的聖人身上。《論語》的要義就是要培養生命的強度、韌性、成聖成賢。也就是說自《論語》創說之日起,其目的就是為了經世致用。《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論語》注重切己自反的心性涵養。主張人際關係的中正平和,追求出入自在的聖人境界。儘管在追求作聖人之功的過程中,真正成功著寥寥無幾,但儒家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他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特別是其中重禮儀、寬厚待人、自強不息和積極進取等學以致用,不管在中國前賢大者、王公貴族,還是一介書生,布衣貧民的精神風貌中皆隨處可見。

中國文化和論語生命力深厚強韌,曾是中華民族生命的寄託與安頓所在,他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鑑古,可以使我們增加堅毅的信心!

剛才我們談到學以致用,但怎樣才能學以致用呢?孔子評價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的話值得記取。孔子說:“再,斯可矣。”這跟說:“一鼓作氣”有類似的意味,朱福貴借孔子的話說:“再思就可以拉,用不著三思,因為事情都是正反兩方面,第一正思,第二反思,再思第三遍,就容易陷入模糊的矛盾中去了,所以用不著三思,三四十婆婆媽媽的表現,還不夠勇敢,所以慎有時於勇是相對的。”

孔子說他一生致力於教育,就是希望把“仁”的種子種在世人的心裡。今,我們畢生學習,會種怎樣的種子在自己心裡呢?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希望我們這一代人繼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論語》讀後感 篇33

《論語》,一部中國人的經典,一部古老而源遠流長的新鮮的龍骨,一條浸透中國人血脈的河流。

初讀《論語》,是在國小,那時的我覺得《論語》這本書既樸實無華又秀氣可餐,白紙黑字,隻言片語就勾畫了它的美好景象。

《論語》,是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被收錄的語錄,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向後人完美地展現出了精髓,也讓人悟出了許多深邃的道理。比如:“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醞釀凌雲壯志。”、“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描摹君子氣概;“仁者愛人,親親愛人”互換人間溫情。這些樸素而又睿智的語言使我的心靈變得更加乾淨明澈,引我走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面對眼前這一幅美好畫面,我忍不住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

在欣賞《論語》的過程中,我慢慢地去品味它,並且用它來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在這個十分有趣的過程中我明白了孝道是人的本分,子女的本分,是一個“孝”字,孝乃天經地義之事,人倫之根本,八德之上首也。你看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根深則葉茂,源遠則流長。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是道的根本。然後有大孝、近孝之分別。小孝孝於庭幃,大孝孝於天下,近孝孝於一時,遠孝孝於萬古。

另外,《論語》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在我剛剛步入八年級,成績一直不是很好,於是我急於求成,卻忽略了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這使我的基礎並不紮實,各種教輔書上的學習提綱使我更加眼花繚亂。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直線下降。後來,我反覆回味了《論語》,其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的話使我受益匪淺。《論語》倡導的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這不是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行之有效。反覆回味,如同在蒼綠的的薄荷葉中嗅出絲絲清涼:做事一定不能因為某種原因而違背原有的原則。當然,這不僅僅是指學習,在其他方面上夜一樣。否則,必然失敗。這使我豁然開朗。

而且,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感到不滿,因為人們看到身邊總還有些乍富的階層,總還有些讓自己感到不平衡的事物。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多一點,看心靈少一點。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尋找自身內心的安寧。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和睦,快樂的生活,而這些都與貧富沾不上半點關係,但都與內心相關聯。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孔子對子貢的提問做出了完美至極的回答:““貧而無陷,富而無驕”還遠遠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也就是說,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獻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閒的快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一個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許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讀《論語》使我們深刻體會到了許多道理:孝道是人、子女的本分;《論語》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對貧賤生活的感悟以及最求等等。

《論語》講述的當然不僅僅是這些,還有許多道理等著人們去深刻體會。

《論語》讀後感 篇34

捧著《論語》,我感慨萬千。此時的我,學習論語已有七年之久。還記得我剛剛學習的時候,只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孩子。那時,老師讀一句,我們讀一句。那些天書一樣的文字,令我第一次感到了頭疼。看著孩子們稚氣的臉上越來越明顯的不解,老師笑了。於是耐心地給我們講解著,慢慢的,我也能讀懂了它其中的意思,心中不禁暗暗驚奇,著書中竟蘊含著那麼多,那麼深的道理。

我還記得我學的第一篇論語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有關學習之樂,友誼之樂以及為人君子品格的一種探討。更是被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評價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作為《論語》的第一篇文章,它對我的影響很大。它告訴我學習之關鍵,君子之品德。而這些膾炙人口的語句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接著我又學習了“學而篇”,“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等等。我們班因為學習論語,總是會有彙報演出的。大家穿的整整齊齊,表情嚴肅地站在臺上,心中都很是緊張。我說的總是那一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非令不從。”我講解它的時候,臺下幾百雙眼睛注視著我。我可以明顯感覺到我的腿在發抖,聲音發顫,手心也直冒汗,可我的臉上還是會努力保持著笑容。說完以後,總會做一個深呼吸,然後在心中暗暗慶幸沒有出錯,心中便很是得意和高興了。每次我們演出後,老師們總會對我們讚不絕口。這樣,經過我們很多次的彙報演出,學校裡的其他班竟也被影響了,紛紛開始學習論語。樓道里處處張貼著論語的小報。那時,每次一想到這些都是我們的努力換來的時候,心中滿是驕傲與滿足。前些日子回國小母校,在樓道中漫步的我習慣性地看向牆上,竟還貼上著論語,和兩年前的一模一樣。腦海中又浮現起我們一起背論語,一起演出的樣子,歷歷在目。眼中卻已然有些溼潤。論語還在,而我們卻已各奔東西,不知何時何地才能相見。

當然,還有一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便是我們國小班中的班訓了。看見好的就向他學習,看見不好的,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是否也會犯同樣的過錯。我想,這在人生歷程中,是最重要的了。孔子一生都在學習。他拜兒童為師,拜老人為師,拜農民為師。他堅信“學無止境”,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見,向他人學習,不斷學習,在人的一生中有多麼的重要了。

《論語》至今已流傳千年,多少代人競相傳誦。細細品讀《論語》,你就會發現它所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他教會我: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還有的就是一些為人處事的原則,學習知識的必要途徑,這些年一直引導著我,教育著我。讓我在失意時,懂得努力;在驕傲時,懂得踏實;在疑惑時,懂得如何穩下心來,慢慢琢磨。讀過《論語》,我知道了“不恥下問”,知道了“言而有信”,知道了“溫故知新”,知道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儒家思想對毛主席影響如此巨大;為什麼儒家思想可以千年不衰,流傳至今。因為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孟子稱它為“浩然之氣”。我想,這就是《論語》的魅力吧……

《論語》讀後感 篇35

我讀《論語》這本書,知道了一位非常誨人不倦的人,他就是孔子。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論語》已有200千多年的歷史了,裡面的內容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共有18、20冊。裡面的第一篇對我印象特別的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解釋是:孔子說:“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才能,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讀後感 篇36

翻開書本,聞見淡淡的書香,使我耳邊彷彿響起了孔子那孜孜不倦的教導,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主要講孔子與他的兩位學生的對話。其中為政篇中,“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了而不思考,就沒用了,思考而不學,就會很疑惑。

聯絡生活來說就是,有些學生很用功的學,因為總不思考,所以成績提不上去。而另一些學生呢!是很喜歡思考,因為從來不學習,就很疑惑,成績也提不上去。我發現,學習有兩面性,不光要學還得思考,不光學習有兩面性,很多東西都有兩面性,就比如說看書,不光得看,還得理解;人生也有兩面性,一面是好,一面是壞,往往人們在生活好的時候太驕傲,當生活變質時,我們要懂得寬容一點,多理解別人一點。我們每個人的理想都不同,不管貧窮還是富貴,我們都要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才行。

讓我們一起向著夢想前進吧!

《論語》讀後感 篇37

論語通俗版讀完了,也聽了鄧曉芒教授的道家思想改造。

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基石和側重都不一樣。儒家側重於道德,社會倫理與秩序。道家側重於自然,一直在說天地法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孔子的核心是仁,老子的核心是道,他們對自己的核心進行各個角度的闡釋。鄧曉芒教授研究康德哲學,他受過專業的哲學訓練,看問題時加入了西方的理念與角度。

幸好理念都是有傳承的,可以理清,看到來龍去脈。這麼多的思想工具,自己慢慢走心應用。生活中的問題由一些基本的問題組成,排列組合成不同的現象形式。自己的思維工具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武器有多少?現在就是把這些工具得心應手的應用熟練,能用一個是一個。博採眾長,積累越多越好。至於刪繁就簡,自己還沒到達那個水平,那都是很久之後的事了。

想起百度百科描述歷史人物時,常用“熟讀諸子”來形容。有了繁,才能刪繁就簡。自己先把這個繁建立起來。

《論語》讀後感 篇38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所謂巧言令色,字面上理解,就是會說話,表情豐富,鮮仁,當然就是指這樣的人心地不會多麼好。是的,從哲學上來說,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簡單,但真要從具體事具體人上來分析,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清楚的。同一件事,有的人能用表情和語言把這件事說的上天的好,也能說的入地的壞,但事情還是那個事情,這是根本不變的。問題在於,受者有可能受別人言語行為的影響,而失去最真實的感觀。這就是巧言令色的害人之處了。而這種人為什麼鮮仁呢?他們不會有一說一,而是怎麼對他們有利怎麼說,而不管他們的說詞是否會損害別人的正當利益,他們的做為全得服從於個人的利益,自私到了極點。一個心裡只有自已的人,還能期望他有仁義麼?

《論語》讀後感 篇39

論語是我國的一部文學瑰寶。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有多麼重要。那裡面的話令人受用終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治也。”

孔子說:“仲由,教你的知識你都會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懂得了知識啊。”

學習中,有許多人“華而不實”,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歸根究底還是對基礎知識的定義不紮實。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紮下穩固的基本功,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一定要時常溫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為自己那薄苦蟬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質疑。在講題時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瞞天過海,不懂裝懂。我們一定要紮下堅實基礎,堅決不當華而不實、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論語中的話令人受用,也為人的一生鳴響永遠的警鐘,警示我們學習,以及做人的許多道理。

《論語》讀後感 篇40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孔子的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任何事情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朋友之間的相處,也不總是歡聲笑語,再好的朋友也會發生矛盾。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斤斤計較,把不順心的事情都壓在心底。太計較心裡就會產生怨氣和怒氣,時間長了排不出去,也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我想聰明的人肯定不會這樣。任何事情,多找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再加以改正,也可以使自己得到進步,當我們寬容地原諒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感到輕鬆和快樂。有時一個簡單的微笑,也能化解許多的矛盾,所以寬容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健康,贏得友誼。“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用寬容的氣度,換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願大家都有一顆高尚美德的寬容之心。

《論語》讀後感 篇41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 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狗從α絲鬃雍夢屎醚У牟磺不?的學習精神;他淺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於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型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讚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多麼重要啊?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論語》讀後感 篇42

近日公司組織員工學習論語,之前讀的時候沒有領略到論語的博大精深、通過這次深入閱讀與瞭解,才真正意識到裡面所講與我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

在我讀過的書中,我覺得《論語》是我讀過最有含義,最有蘊含的一本書。這本書教給我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都是有力量的的,因為,它教會我了很多人生道理、讓我們懂得感恩生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這一則讓我明白了要以學習興趣愛好才可以真正學習到知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明白了時間的寶貴。孔子在河邊感嘆到:”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麼都可以用金錢買到,但唯獨時間不可以,讓我們懂得珍惜時間、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還有一則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逢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這一則中我知道了,在三個人當中,其中一位必定是我的老師。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學習他好的一面,同時,意識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去完善自己、可以讓自己更有正能量、積極地去面對身邊所發生的!

《論語》讀後感 篇43

一提到《論語》,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肯定是大聖人孔子,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了私學。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此外,他還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老師應該啟發學生自己思考,而不是採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將所有知識灌輸給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論語》的教育思想可謂是人類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如今的教學方式也是這些教育思想的體現。在教育活動中只有遵循這些理念與原則,才能促使教學的高效。

《論語》讀後感 篇44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到了太廟,每一件事都要請教別人。有人嘲笑他:“誰說孔子懂禮?到太廟去,每件事都要問人。”孔子感嘆說:“這才是知禮啊。”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僅僅侷限於“知禮”這一方面,還可以從中看出知者的謙遜和不知者的狂妄。實則對於禮樂一道的瞭解,當時已經很少有人能超過孔子了。可他依然謹慎而謙虛,“每事問”一個“每”字,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對於“禮”嚴謹的態度。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那些發出嘲笑聲音的人。孔子敦厚,對於他們的態度仍然是君子的,溫和的,而我則想對那些人說:“爾其知禮乎?亦見笑於大方之家耳!”

知者謙,不知者狂,這一簡單的道理曾不止一次體現。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近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不僅是幽默與自謙的一句話,更蘊含著蘇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將姿態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說過:“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聖人與普通人的差別,蓋在此矣。

《論語》讀後感 篇45

我是一位三年級的國小生,現在正學《論語》。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到了知識後,你經常去溫習它,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在我沒學《論語》之前,我對學過的課文,很少去溫習它,我把許多大好的時光都浪費了。每天放學回家,媽媽總是叫我去讀書,而我卻找各種藉口出去玩,還時常惹媽媽生氣。自從誦讀《論語》之後,對照書中的內容,我羞愧萬分。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說的話去做。於是,我試著去做了兩週。每天放學後都溫習功課,並做簡單的筆記。兩週之後,我的學習果然有了些變化。就拿這件事來說吧!

那天,老師走上講臺,對同學們說:“今天考試。”雖然同學們複習過了,可還是非常緊張。只有我感到渾身輕鬆。因為我將那部分內容已熟記在心。結果我考了全班第一,我終於嚐到了溫習功課的甜頭。

還有一次,下課之後,同學們在玩遊戲,我也加入了進去,原來同學們再一起玩搶答題這個遊戲。一個同學負責翻書找題,我們其他人搶答。我連續答對了好幾道題。那是的我真得很自豪,溫習功課真好!

孔子寫的《論語》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益處。今後,我還要深入地去學習。按照那上面的要求努力去做。

《論語》讀後感 篇46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後感 篇4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僅是說一個人的學習態度要怎樣,同時他也突出了學習之樂。這句話既能給全書奠定基礎,也正可作為我們學習的助力,通過學而時習,就可以使自己的德業並進,日臻佳境,這自然是讓一個讀書人而高興的事情。老子曾經說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聞道。”以老子的話來證明論語的觀點,真是恰到好處,好上加好!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就是說能從溫習舊知識中發現新知識,找到新問題,就可以做老師了。由此可見孔子對“溫習”一詞的看重。知識是具有傳承性的,創新並不是憑空虛造,必須通過“溫習”的途徑才能達到“知新”的目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推陳出新。其實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門、欺世駭俗、竟奇鬥異的新,只是一種時髦,並不是真的新!可見《論語》對後世也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學習、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這真是一部對任何人都有用的好書!

《論語》讀後感 篇48

《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仔細揣摩此句哲言的含義,不難得出,對於古典文化經典的弘揚與傳播者而言,不僅要對古典文化經典有深入研讀,更要經過深度的思考與探究才能得出經典的性質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奧祕。我們在深入瞭解古代經典文化的同時,應當積極調動身邊的人去了解中華文化,讓更多的人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從而實現全民知古論古的良好社會氛圍。讓中國古代經典繼續延續傳承,不斷髮展。讓崇洋媚外成為過去,讓愛古通今成為風尚。將這承載著我國五千年文化精華的經典哲學帶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學生應有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因為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孕育的。

我們應當將這優秀傳統傳承下去,不能讓如此輝煌神聖的中華文化毀在我們這一代手裡。網際網路技術如此先進的當今社會,人們已很難放下手機去拿起紙質書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經典。當今大學生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靈巧地運用網路技術讓國人對中華古代文化經典重拾興趣,積極運用網際網路技術為弘揚中華傳統服務。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接軌,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國人眼前。

《論語》讀後感 篇49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危險。”

配的啟蒙故事是“砍柴的學問”。講的是古代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谷子教學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餘”,並限期10天內完成。龐涓想都沒想,就埋頭開始砍柴。孫臏經過認真考慮後,專門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個窯洞裡,把榆木燒成了木炭,然後找了一根柏樹枝當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為百(柏)擔有餘(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木柴,火雖然燒的大,但是濃煙很多。接著鬼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

讀了這些,我覺得孔子說的真好,讀書學習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學的東西記住了,但是同由於理解意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記住,只有在學習認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還沒有弄明白,及時向別人請教,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我要象故事裡的孫臏學習,不管做什麼中都要多思考,特別是在學習上努力地做一個會學習會思考的好學生。

《論語》讀後感 篇50

《論語》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講學和門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語錄,其中所體現的先賢聖人的思想,貼近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點明瞭人生的真諦。千年時光並沒有改變人生的本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生命的絢爛最終將歸於平淡,充實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學了能按時溫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你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遇事不疑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聽到什麼都能理解,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應有的規矩。人的一生不要虛度,要立志做大事。

從《論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是一種美德;學習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一本好書,它可以幫你悟到人生中的許多大道理。

《論語》讀後感 篇51

《論語》是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在生活中她像一盞明燈,時刻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觸《論語》是在幼兒園的誦讀課上,漂亮的劉老師帶領我們每天進行晨讀,我現在都能熟練地背誦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段話告訴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其他兩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會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個強的,我們應該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做為一名一年級的國小生更要提高修養、虛心好學,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做到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帶著這樣的學習態度,我進入了國小,雖然認識的字要比別的同學要多一些,但我從不驕傲,反而虛心向同學們學習,小朋友都願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學習關係,我學習起來勁頭更足了。

老師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現在年紀還小,不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從《論語》中學習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態度與習慣卻是我們國小生應該做的。

《論語》讀後感 篇52

《論語》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向我們傳授了古人們的美德;《論語》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語錄都是一顆星星,璀璨無比;《論語》是一臺時光機,把我帶到了春秋末期,讓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賢聖之道……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全班同學都和《論語》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為我們講解《論語》內容的是小蔡同學,他拋磚引玉,為我們開了個好頭。後面的同學講得更是精彩:論仁愛篇、論修養篇、論孝友篇……講得最好的非小於同學莫屬了,他聲情並茂、引經據典,還巧妙地把我們以前學過的“小人之過也,必文”和“君子之過也,必改”進行了對比講解,我們聽後都覺得對“知錯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來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改寫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小人先言而行後從之”。哈哈,我也變成古人啦!

《論語》這個“大朋友”教會了我什麼是“仁德”,怎麼去結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麼做才算是孝敬父母。這一段時間系統地學習《論語》知識真是令我受益匪淺呀!

“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後我要繼續學習《論語》,讓自身的品德變得更加高尚。

《論語》讀後感 篇53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多語句。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光讀書不思考,你體會不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讀書,你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又思考又讀書,你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就像我們進食一樣,如果只嘗它表面的滋味,而不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如果只細細品味,而不嘗它表面的滋味,那也不會嚐到它的精華。兩全其美,那才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反問自己是否有像那種人的行為。有時候,我考試成績不是非常優秀,但是自我感覺很好,因為還有好多同學的考試成績比我差。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的想法是會讓自己退步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說出的經典道理,世人都應該遵守。《論語》的內容非常深奧,我一時還理解不過來,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要慢慢地體會它的精華。

《論語》讀後感 篇54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秀,也是無用的。”這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後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瞭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幹,並且忠於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論語》讀後感 篇55

以前經常讀《論語》,也會陪孩子背《論語》,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沒看過《論語》是不現實的。《論語》中常見的經典句段不僅會背,還知其意,有的還能指點生活、學習。可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使其指導我的教學生活!今天讀了一篇文章《從孔子教學場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頓開:作為儒家四大經典之一的《論語》是本常讀常新的書。讀書還要從不同的視角去審視它、去挖掘它,只有這樣才會受益匪淺。

同樣的問題,孔子給與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貶並舉激勵弟子積極向上(先揚後抑、先抑後揚)……這樣的教育情境在《論語》裡舉不勝舉,要知道這部書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憶錄,可見其中的教育場景一定是弟子們記憶猶新的,這說明老師的教育深刻地影響著學生,這不得不令人歎服老師的教學藝術的高妙;可見孔子的教學場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博大,作為師者應該重拾《論語》,研讀它,去尋找那精彩的教學場景,以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