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貴州香紙溝的歷史介紹

校園 閱讀(1.17W)

香紙溝 古老造紙術的遺存

關於貴州香紙溝的歷史介紹

多年前在中國古鎮遊的資料上看到了貴州香紙溝的名字,但是幾次都因為時間而未能去看一看。

據稱,貴陽郊區新堡鄉的香紙溝保留著目前國內最為完整、規模最大、最集中的古法造紙作坊系統,當地布依族村民家中還供奉著蔡倫的畫像。

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造紙術對中國文化發展、世界文明進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電子載體發展了,但是紙張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介質。

網上、圖書中關於香紙溝的資料不多,說起來香紙溝距離貴陽市區也只有40公里,但是跨越這點路程很不方便,從部分的網友吐槽就可以看出一二。

另外,當地官方的旅遊資訊也做得很不好,資訊少且不實用。因此,我是在摸索中轉了不止一次車才翻山越嶺到達香紙溝的。

香紙溝只是初步開發,遊人很少。我進入香紙溝的那天是星期六,有的景點就沒有遊客。

相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調北征南時,從湖南來的一支軍隊來到這裡屯駐。為了祭祀軍中陣亡將士,在此修碾房伐竹造紙做祭品。

為表思鄉之情,就把這裡叫做“湘子溝”,後來香紙逐漸成為當地主要的地方特產,“湘子溝”也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香紙溝。

當地人說,香紙是用來祭祀的,馬虎不得,儘管市場上現在也有不少用機器做的香紙,但還是手工製作的香紙最受歡迎。大概這也是至今香紙溝古法造紙術得以傳承、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香紙溝的部分作坊已經廢棄了,只有個別作坊可以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水碾房大石碾在轉動,石槽裡的竹子被碾碎變成了竹麻,成為製作香紙的材料

旁邊的幾個大池子用石灰水浸泡著劈開的竹子,要浸泡半個月方可使用。

造香紙要經過8個環節72道工序。首先是祭竹、砍竹,然後將砍下的竹子破開晾晒。晾乾的竹條放入池中用生石灰密封發酵後,在河中清洗濾幹,放入石碾槽中碾碎,製成紙花。

紙花放入紙槽中加入清水攪拌、過濾後,加入粘合劑“撮、刮、蕩”形成紙片。紙片做好後,還要經過壓榨、擀紙、晾紙、裁紙等工序,香紙才完成。

如果不是置身這樣的場景,斷然無法想象1900多年前的造紙術還在深山中生生不息。

不過遊客們關注的似乎並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造紙術,而是來這裡享受農家樂。據說,這裡將開發溫泉度假村,那時古老的造紙術或許將淡化成一抹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