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課文《草》片斷賞析

校園 閱讀(2.91W)
課文《草》片斷賞析1

教師在教學的鞏固階段,創設了學生背詩給家人聽的情境。教師先後扮演了媽媽、哥哥、奶奶。

課文《草》片斷賞析

下面是一個給“奶奶”聽的片斷。

師:現在,我當你奶奶。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注意。

生:奶奶,我背古詩給您聽聽好嗎

師:好!背什麼古詩什麼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麼多的花兒不寫,幹嗎寫草哇

生:(一愣)嗯,因為……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它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懂

生:“離離”就是很茂盛的樣子。這句詩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麼“一歲一窟窿”

(眾笑)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乾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乾枯了。

師:後面兩句我聽懂了。你看俺孫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唐詩。

(眾笑)

[評析]

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並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通過師生表演練背古詩,讓學生去感悟、識記和品味語言,寓知識教學於富有情趣的活動之中。

這是一種較好的寓教於樂的方法。在遊戲性的小品表演中,檢測了形義較難的字詞(離離、枯榮),加深了對中心思想的理解(幹嗎那麼多花不寫要寫草哇),情境的設定與語言的訓練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課文《草》片斷賞析2

草原情景交融 讀中感悟

——人教版第九冊《》教學片斷實錄與評析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領略了的遼闊及秀美,那奇麗的景色真是既令人驚歎,又叫人舒服,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上的人怎麼樣?

生:想(迫不及待)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問題。

生:(自由讀課文,在書上批註)

師:老師看你們學得這麼認真,很想與你們交流一下,怎麼樣?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誰來說一說?

生:學了這部分內容,我們應該知道每個自然段都寫什麼?

師:誰能解答這個問題?

生:寫了迎客、相見、款待、話別。

生:我想,我們應該知道蒙古人民為什麼到幾十裡外來歡迎遠客?

生:這說明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他們之間情誼深重。

師:你說得真棒,誰還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通過學習,我覺得我們應該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風俗習慣。

生:(爭先恐後的彙報蒐集到有關蒙族風俗習慣的資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賽馬、摔跤、住蒙古包……)

師:你們剛才表現得真棒,那麼讀了這部分內容,假如你是遠方的客人,你是興奮、激動還是感動?能談一談你們的感受嗎?可以用你喜歡方式去表達,可以唱一唱、說一說、演一演、還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組成合作組,進一步體會真實情感)

師:老師已感受到你們的興奮了,誰來彙報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讀迎客這部分時,覺得很興奮。

師:你讀一讀,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點句子,讀“走了許久——快了,快到了”)表現了看到河的驚喜及急切的心情。

師:(適時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賽讀、自由讀)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見的場面令人激動,我們是用表演的方式體會到的。(生抓住重點句“你說你的.——民族團結互助。”表演想見一幕)

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創造性的表演。)

生:主人熱情款待,會使客人感動。(學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還感受到了主客分別時依依不捨之情。

師:(指導學生朗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

師: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古大看到的景象,那麼今天的是什麼樣?未來的又會是什麼樣呢?你們大膽的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

生:(參閱資料,練說、練寫)以詩歌、歌曲等各種形式讚美……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正式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本教學片斷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

在教學中,教師善於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想象思維,學生敢於大膽的想象,進入情境自讀、自悟、自演,從最大程度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將自己的情感融於其中,不僅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也使學生的靈魂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昇華。

課文《草》片斷賞析3

  【教例】

師:初讀了課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設計陷害他。第二小節是一段精彩的對白。我讀提示語,一、二組讀周瑜的話,三、四組讀諸葛亮的話。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麼樣的人?

(師生讀書。)

生:老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怎麼總是周瑜問,周瑜說呢?

師:(一愣)是啊,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說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提得真好。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略作思考)那好,我們接下去就來通過人物對話的朗讀和揣摩,給文中提示語加一個確切的表示人物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詞語,再讀讀這句話,更深地體會人物的個性特徵,好嗎?

(學生默讀、思考。)

生:我給第一句加假惺惺,因為一個大都督怎麼會不知道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他這是裝的。(讀)

生:我認為加明知故問好(讀周瑜明知故問地說)。

師:詞用得好。但這兒問和說有重複之嫌。請再讀讀,改一改,把句子讀好。

生:周瑜明知故問: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生:我給周瑜第二句話前加狡猾地一詞。諸葛亮是一個文人,一個客人,他沒有兵工廠,怎麼造十萬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說這是促狹。(笑)

師:剛才,大家從周瑜的語言中體會出他的險惡用心,由此加深了對人物的瞭解,真棒極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認真讀讀,仔細想想,從中挑選出你認為有必要的,補充提示語,並說說理由。

(生稍作準備,繼續討論。)

生:我認為軍情緊急,可開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興。因為周瑜看到諸葛亮上當了,心中非常高興。

生:周瑜雖然高興,但又要忍著,裝模作樣。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卻說。

師:好啊,從語言交流中體會到人物內心複雜的變化了。

生:諸葛亮願立軍令狀之前,應加上很有把握。

師:意思對了,若用上一個成語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師:請你把諸葛亮的話讀一讀,讀出他胸有成竹的語氣。

(生讀)還有哪句話也表現出他胸有成竹?我們一起讀。

  【評析】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原意是讓學生通過對話的朗讀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欣賞故事情節的發展。然而,在朗讀中,那單調的某某說使學生產生了疑惑。教師抓住這一機會,設計了給課文提示語加進人物神態、動作的練習,對學生進行訓練。這一隨機應變之舉,除了達到原來目標外,起碼還有三得:一是這一過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人物的語言是人物內心或直或曲的表露,從而加深了對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的個性和才幹的認識,鍛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明白人物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該怎麼處理語速、語音和語調;三是補充訓練,使學生對如何運用好提示語有了一個很好的理解:符合人物的地位、個性和辦事目的以及所處環境,為學生作文中恰當用好提示語作了很好的指導。這真是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