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對國中地理教學設計的四個步驟分析

校園 閱讀(1.47W)

對國中地理教學設計的四個步驟分析

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提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地規劃教學的過程。”地理教學設把“教”與“學”的原理用於策劃地理教學資源和地理教學活動的系統過程,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設計思想和技術應用相結合的綜合系統。筆者多年來,緊扣新課標,立足新課改,運用新技術,結合主持的江蘇省“十二五”規劃課題《國中地理“問題+活動”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積極摸索和實踐國中地理“四化”教學設計,力求做到“教材處理生活化”、“教學內容問題化”、“教學環節活動化”、“教學手段資訊化”。並於今年上半年應邀在江蘇省2011版國中地理新課標培訓班上,成功展示了一節“四化”教學設計的課堂教學,贏得全省專家及同行們的高度評價和讚譽。

 一、教材處理生活化——滲透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成為課程研究者,而且成為課程設計者。筆者倡導的教材處理生活化是指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取捨、整合並進行一些生活化的處理,力求改“教教材”為“用教材”。筆者在教學中始終瞄準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知識,根據學生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科學處理教材,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體會學習地理的快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升生活品味,增強生存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關注家鄉,為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基礎。從而充分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筆者在8月份參加江蘇省教師網路團隊比賽時,針對“澳大利亞”一節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在教學設計中運用“生活化”的處理方法,滲透家鄉的特有動物丹頂鶴、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見的“羊毛衫的標識——澳毛”等學生生活中的地理內容,贏得評委青睞,榮獲一等獎。又如,筆者參加江蘇省國中地理優質課評選時,對八年級上冊“土地資源”

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結合當地新農村建設和學生生活實際,重新編輯製作了一段MTV視訊——《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引人入勝,學生倍感親切。在認識土地資源的型別和探究土地資源的特點後,筆者話鋒一轉,“誰不說俺家鄉好!你對家鄉知多少?”把同學們的思維牽引到“感受家鄉土地”上來。

所以,生活化地處理教材,既能滿足學生好奇心,又能激發學習興趣;既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又能活躍學生思維;既有利於發展學生智慧,更有助於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教學內容問題化——體現新課標要求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長期以來,學生大多“沒有問題”、創新能力“先天不足”。因為書本上的一些結論是教師講出來的,不是學生學出來的。為此,筆者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將教學內容問題化,即根據課程標準,把所要傳授的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以及鼓勵並指導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側面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應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設計一些開放的、發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建構一個問題系統,將一個大問題分解為一系列子問題,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子問題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過實踐、設計、實驗等方式驗證、應用所學,既能夠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也能夠充分體現“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理念。從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例如,在學習“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一節時,可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思路,精心設計三大問題——“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有哪些?為什麼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怎麼開發利用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然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又如,在學習“水資源”一節,可以設計三個環環相扣的問題——“我國缺水嗎?”(水資源匱乏)——“我國水資源匱乏的原因”(時空分佈不均)——“我們怎麼辦?”(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再如,在設計“我國的人口”一節時,可以提出“根據對身邊居民分佈及遷移情況的瞭解,你認為我國人口增長與分佈有什麼問題?你知道或你認為應怎樣解決?”這樣不僅利於學生對所要學內容的整體把握,也利於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發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學習“天氣對人類的影響”時設計:“你能舉例說出天氣對你的生活的影響有哪些?”等問題不僅利於激發學生參與話題討論,還利於引導學生注意在生活規劃中關注天氣,形成使用地理知識、技能指導生活、生產的意識。

在進行“中國的行政區劃”一節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查詢識記,為避免枯燥機械,可以設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位於哪個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問題,不僅利於激發學習興趣,還利於拓展知識視野,感受學習地理的樂趣,增強學習地理的意識。

三、教學環節活動化——凸顯新課改特色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特點、學生年齡特徵、學校條件以及教師自身特質選擇合適的地理教學方式,注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應堅持啟發式教學原則,提倡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體驗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為此,筆者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將教學環節活動化。所謂教學環節活動化是指著眼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重教學環節的活動化,給足學生學習時間,留足學習空間,讓學生成為課

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為真正的“學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的學習內容可設計成旅遊活動:行程路線一,走進巴西國家——說出巴西的位置和麵積特徵;行程路線二,走進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種特點及成因;行程路線三,走進巴西街頭——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響。又如,“澳大利亞”一課可設計成參觀學習活動:第一站,走進動物世界王國;第二站,走進澳大利亞;第三站,走進牧場生活;第四站,走進工礦企業。又如,“黃河的治理”一節可設計成主題教育活動:主題一,

你對黃河知多少——黃河的概括;主題二,母親河的貢獻——豐富的資源;主題三:黃河的憂患——黃河帶來的危害;主題四,我為黃河把把脈——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題五,我為黃河繪藍圖——黃河的治理。再如,“長江的開發”可設計成課堂探究活動:課堂活動一,飲水思源——探尋長江源流概況;課堂活動二,靠水吃水——探索長江開發方向;課堂活動三,湧泉相報——探求長江治理措施。這樣活動化的教學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課程理念,拓寬學生地理學習空間、增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構建開放地理課程的要求。

四、教學過程資訊化——展現新技術魅力

《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教學中重視地理資訊載體的運用。筆者倡導的教學過程資訊化是指資訊科技以其獨特的互動性、趣味性和豐富的表現力、感染力為課程整合的實施開拓了廣闊天地。在教學設計中要積極利用地理資訊資源和資訊科技手段,豐富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活動。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在地理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確定學習主題,在網路上搜集相關資料、文字、地圖、圖片、音樂、視訊等資料,自我學習,在設計教學時,要精心選擇地理素材,進行取捨、整合,按照學生喜愛的方式製作成多媒體課件以輔助教學,展現資訊科技在地理教學中的無窮魅力。

總之,地理教學設計中,在教材處理上,要體現學習生活中地理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內容上,要用問題化的方式呈現,從而體現構建開放課程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環節上,要設計成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趣味性活動,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要求;要運用新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既體現學科特點,又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生動性、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