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實錄2015

校園 閱讀(2.51W)

  一、引入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實錄2015

師: 你們喜歡灰塵嗎?

生1: 喜歡。

師: 我相信你一定有喜歡灰塵的道理。

生2: 不喜歡。

師: 灰塵汙染汙染環境,危害健康,沒有它行不行呢?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假如沒有灰塵》。

(板書: 假如沒有灰塵。)

  二、朗讀與理解

師: 朗讀全文並思考“灰塵有哪些特點和作用”,用直線畫出“特點”,用曲線畫出“作用”。

(學生活動。)

師: 默讀第一段,說說灰塵有哪些特點?

(生1讀畫出的句子: 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在百萬分之一毫米到幾百分之一毫米中間。)

師: 如果拿極小的灰塵和排球比,就如同拿排球和地球比。誰能用一個詞概括這個特點?

生1: 細小。

生2: 極小。

生3: 微小。

師: 你怎麼知道的?

生: 百萬分之一毫米,幾百分之一毫米。

師: 這些是什麼?

生: 數字。

師: 用數字說明物體的性質和特點,這種方法就叫──列數字。

(板書: 列數字。)

師:作者又介紹說: “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龐然大物是什麼意思?

生: 很大的東西。

師: 為什麼作者要稱細小的灰塵為“龐然大物”?

生探討。

師輔助: 作者說哪些灰塵是“龐然大物。”

生: 肉眼看到的。

師: 拿看得到的灰塵和誰比?

生: 和小的灰塵比。

生: 和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那些灰塵比。

師輔助: 大的灰塵直徑幾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塵直徑一百萬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

生計算: 一千倍。

師: 一千比一,大的灰塵自然是“龐然大物”了。

師: 這裡用了什麼方法?

生探討,師輔助: 作比較。

(板書: 做比較)

師: 還有其它特點嗎?

(生2: 灰塵在吸收太陽部分光線的同時向四周散射光線,如同無數個點光源。)

(師板書: 散光。)

師: 有什麼作用?

生1: 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日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

生2: 使陽光變柔和。

(師板書: 柔和。)

師: 怎麼說明灰塵這一作用的?

生: 如果光太強,人就睜不開眼。

師: “如果”是什麼意思?

生: 假如。

師: 假設一種情況,這種方法就叫“假設。”

(師板書: 假設。)

師: 灰塵能散射那些顏色的光?

生: 不加選擇的散射七色光。

(師板書: 白光)

師: 用了什麼什麼方法說明這一特性的?

生探討。

師輔助: “遙遠的天空隨著高度降低而逐漸由藍變白”中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

生: 高和低。

師: 這是作者在作……

生: 作比較。

(師板書: 作比較。)

師: 灰塵除了微小 散光 還有其它作用嗎?

生: 灰塵大多具有吸溼效能。

(師板書: 吸溼。)

師: 吸溼有什麼作用?

生1: 凝結成小水滴,地上不會溼漉漉的。

生2: 最終形成雲霧,雨雪調節氣候,保護生物。

生3: 形成晚霞朝暉,閒雲迷霧,彩虹日暈的美景

(師板書: 乾燥 保護生物 氣象是萬千。)

師: 說明乾燥作用時,用了那個詞?

生: 假如。

師: 這是什麼方法?

生: 假設。

(師板書: 假設。)

師: 還有哪裡也是假設?

生探究: 更嚴重的是──生物的生存。

師: 這是真的嗎?

生: 是假設的。

(師板書: 假設。)

師: 灰塵吸溼形成小水滴,還能形成什麼景觀?

生齊讀課文倒數第二句。

(師板書: 氣象萬千。)

師: 全文只有一個歎號,作者為甚用歎號?

生: 感情強烈。

師: 讀讀這唯一一句有歎號的話。

生齊讀最後一句。

師: 同學們,作者用歎號要表達什麼?很討厭灰塵嗎?

生: 讚美灰塵。

師: 讀第一段。

生讀第一段。

師: 灰塵古來讓人討厭,為什麼作者要讚美它?

生: 它有它的作用。

師: 是啊!小小灰塵,有危害人們的一面,也有造福萬物的一面。看來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兩面性的啊!

  三、拓展

師: 誰來用簡短的一段話概括灰塵的特點、作用? 用“假如……”的形式。

生嘗試概括文章大意。

師: 雖然灰塵有礙環境,危害人類健康,但是人類生息離不開灰塵。假如沒有灰塵散射強烈的陽光,人無法睜開眼睛,天空將只有單調的藍色;假如沒有灰塵凝結小水滴,就沒有云霧雨雪來調節氣候,會影響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塵,才有氣象萬千的美景。)

師: 換個方式說。用“正因為……”的句式。

生嘗試敘述。

師: 雖然灰塵汙染環境,危害人的健康,讓人討厭,可是正因為有了灰塵散射強烈日光,人才能睜開眼睛,天空才五顏六色;正因為有了灰塵吸溼,萬物才不會溼漉漉的,才形成雲霧雨雪,生物正常生長;正因為有了灰塵,才有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看來讓人討厭的灰塵是不可少的,世界上的物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啊!

師: 在摘錄本上摘抄描寫灰塵的特點和作用的句子。

學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