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七年級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校園 閱讀(1.15W)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讓活潑單純,生活無憂的四年級學生通過三件看來平常的小事去解讀“生命”,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巨集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無疑是一個難點。於是,我始終圍繞:“生命”這個中心話題展開教學活動,安排教學環節,設計了六個板塊進行教學:一是話說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課時)四是表達生命,五是書寫生命,六是昇華生命(第二課時)

七年級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一、我對作品的理解

《生命 生命》是我國臺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達了她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索和決心與命運奮力抗爭的堅定信念。我們都知道,杏林子從12歲起就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 這種病完全無藥可治,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患者等於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我們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飽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麼用?我活著到底是幹什麼?僅僅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這是杏林子曾經最真實的想法。如果這樣的命運落到我們任何一個人頭上,冒出這樣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便是極好的證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極痛苦的.掙扎之後,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無論身份貴賤,無論身體健康與否,都可以體現出自己的生命價值!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領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戰勝了病魔,戰勝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項項輝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們每個人肅然起敬!

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開篇就擺出了作者自己長期以來思索的一個問題:“生命是什麼?”其實,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義究竟何在?我為什麼活著?我這病殘的身軀存活在這世上有什麼意義?……也許是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別敏感吧!世間的萬事萬物總會引起作者的無限聯想。在“我”手中奮力掙扎的飛蛾,磚縫中的瓜苗,這些弱小的生命對生命的渴求和所迸發出的頑強生命力,令“我”震驚、讓“我”震撼!在我看來,飛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許,杏林子就是這麼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飛蛾、瓜苗一樣卑微、一樣脆弱、一樣短暫嗎?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寫到自己強有力的心跳,幡然領悟:“我”雖然病痛纏身,但是“我”與常人沒有區別!最後在結尾表明自己的堅定決心:決不讓生命白白流失,一定要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自此,一篇美文渾然天成!

二、我對教學的設想

接到上課的工作,我對教學產生了如下幾個想法:一是就文字的理解而言,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為宜?二是就語文而言,本課的訓練價值何在?也就是說,我應該拿它來培養學生哪幾個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學方法而言,如果摒棄傳統的串問串答模式,還能做出什麼突破?

基於以上思考,我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字內容理解方面,對四年級學生來說,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頑強和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課的訓練價值方面,我覺得應該著重體現對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與鍛鍊上;第三,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方面,我主張儘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有趣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增長本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少提問,少灌輸,應該多激勵,多引導,多點撥,保證讓學生學得積極,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