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三峽》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3.12W)

《三峽》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 《三峽》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峽》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三峽》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三峽》以凝鍊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壯麗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進行了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為首,以“水”為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沿江壯麗景色的遊記散文。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150來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眼底。此文文質兼美,不但能加強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目標:

1、利用書中註釋和工具書自主掌握生字,學會翻譯,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覆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進而達到快樂背誦的目的。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品析語言的精妙。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文意、品析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

品味文中的優美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扣住“峽”字,匯入新課

課前配樂播放與三峽有關的圖片,讓學生伴著美妙的音樂欣賞有關三峽的美景、美文,為《三峽》的課堂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配樂朗讀

要求:學生聽讀時,注意生字讀音和句子的停頓。

三、走進文字,誦讀賞析

1、一讀課文,正字音

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

曦月

飛漱乘奔御風

高猿長嘯

沿溯

絕巘素湍綠潭

屬引悽異

襄陵

沾裳

2、二讀課文,斷節奏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清/榮/峻/茂每至/晴初霜旦

3、三讀課文,譯《三峽》

①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③沿溯阻絕

④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4、四讀課文,知三峽山——怎樣的山

夏水——有什麼特徵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給你什麼感覺

5、五讀課文,品語言

賞析角度:修辭、色彩、觀察角度、表現手法、準確傳神的詞語等賞析格式:我最喜歡的句子是(美讀原句),它好在(說出句子的妙處)

6、六讀課文,記三峽

背誦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意,掌握重點字詞

四、總結全文

同學們,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本是為《水經》作的註釋,在今天卻又成了後人研究的文學鉅著,不得不讓我們佩服他的文學素養之深。這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學好了語文,提升了語文素養,它將成為我們一筆巨大的財富,使我們終生享用不盡!你知道怎樣才能擁有這筆財富嗎?對,要多讀多寫才行!

五、佈置作業

1、文筆小試,展現三峽:請為三峽寫一篇精彩導遊詞

2、課外閱讀,細品三峽:閱讀劉白羽的《長江三日》

板書設計:

三峽

酈道元

山:綿延峭拔

夏水:洶湧湍急

春冬:清靜幽美

秋季:淒涼肅殺

《三峽》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按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想象,領略三峽秋天的美景。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秋之三峽的讚美之情,並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在讀中想象三峽之秋的美景,學習按照時間順序觀察與描寫的方法。

教具準備:三峽風光圖片、朗讀配樂。

教學方法:情境朗讀,自主探究。

教學流程:

一、圖片匯入

1、學生欣賞三峽風光圖片。

2、你知道這是哪裡的美景嗎?你對三峽還有哪些瞭解?

(1)介紹三峽的地理位置。(三峽位於長江中游,西起四川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39千米。)

(2)描寫三峽的古詩,《早發白帝城》。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

2、瀏覽課文,理清順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麼順序來描寫三峽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點研讀。

1、出示學習要求:

讀課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三峽的什麼特點,圈畫出來。

2、自主探究,彙報交流,師板書,指導朗讀。

早晨——橘柚樹——明麗

中午——長江——熱烈

下午——長江、霧——平靜

夜晚——長江、月——寧靜

3、思考: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作用?

4、問: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你最喜歡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讀一讀嗎?(配樂)

五、總結。

六、小練筆

模仿本文寫法,寫一篇習作或片段:參考題目《校園之春》,寫完後出示一到兩篇交流。

板書:

三 峽 之 秋

早晨 —— 明麗

中午 —— 熱烈

下午 —— 平靜

夜晚 —— 寧靜

《三峽》教學設計 篇3

教學思路:

本文是一篇遊記,《巴東三峽》教學設計。記敘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無比雄偉奇麗的景色。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遊蹤順序;然後分析作者對三峽不同景物所採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品味語言。並通過開展“小導遊”活動,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掌握遊蹤順序。

2、品味文章的語言。

3、進行口頭表達訓練。

教學準備:

1、製作三峽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學掛圖“祖國地形圖”

3、課文朗讀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介紹三峽

1、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巴東三峽》教學設計》。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2、提問:

① 這首詩所寫的地點在哪裡?

②他是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麼?

③白帝城是處於長江中的哪個地段嗎?

3、掛出立體地理教學掛圖,請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峽”的位置。

4、以前我們學過一篇文言文——酈道元寫的《三峽》,文中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話?

5、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巴東三峽”的現代遊記,讓作者劉大傑帶著大家逆流而上,遊覽三峽。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將課文快速讀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組討論,談談這些卡片該怎樣排列?

3、由學生上臺把卡片貼到黑板上,並說明理由。

三、細讀課文,口語訓練

1、老師示範擔任“總導遊”,對三峽作簡單介紹。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峽”中的一位小導遊,請你選擇其中一段準備向遊客解說介紹。佈置學生分組討論,互相解說。

《三峽》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領會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對珍貴自然遺產的欣賞、保護意識。

重點反覆朗讀課文,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

難點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環節說明

複習

新課匯入

一、導語:語文真是一座包羅永珍的藝術殿堂,走進這座殿堂,我們去欣賞過古樸的趙州橋,參觀過巨集偉的故宮,遊覽過如畫的蘇州園林,真是美不勝收。曾經有外國朋友問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中國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在哪?”他脫口而出——三峽。為什麼三峽在餘秋雨的眼中會有那麼大的魅力呢?同學們,你們也想去山峽遊覽一番嗎?現在就開始我們的三峽之旅吧!

課程講授

二、整體感知:

1、觀看視訊,欣賞三峽風光,感受美。

2、談論觀感,說說你印象中的三峽是怎樣的。

3、瞭解作者及《水經注》

三、朗讀

提示:讀好文言文關鍵要把字音讀對,把停頓讀對。

1、讀出下列字的正確讀音

闕(que)處疊嶂(zhàng)乘奔御(yù)風

曦(xī)月屬(zhǔ)引素湍(tuān)綠潭

襄(xiāng)陵絕巘(yǎn)林寒澗(jiàn)肅

沿溯(sù)長嘯(xiào)飛漱(shù)其間

2、根據文意標出停頓

A、自三峽七百里中B、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C、至於夏水襄陵D、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E、其間千二百里F、雖乘奔御風

G、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H、絕巘多生怪柏

3、自讀課文,在書上劃出標記。

4、齊讀課文,教師指導。

四、解讀——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先由各組學生討論解決,再由老師於疑難處點撥,疏通文意。

1、釋新詞。

2、譯美句。學生自讀自譯,將疑難處做好標記。

3、合作交流,教師點撥。

五、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把握作者寫作手法,感受三峽四季之美

1、閱讀本文,說說本文四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三峽的哪些內容,分別表現出三峽的哪些特徵。

第一自然段:寫三峽兩岸的山,整體概括三峽面貌,寫出了三峽峽長山高的雄偉氣象。

第二自然段:寫三峽的夏水,表現出三峽之水的湍急,一瀉千里的氣勢。

第三自然段:寫三峽的春冬之景,寫出了春冬之景的美麗,如一幅山水畫。

第四自然段:寫三峽的秋景,寫出了樹林山澗一派肅殺的景象,突出三峽之秋的淒涼冷落。

2、作者在寫夏水時,是如何突出夏水雄偉峻急的?

明確:首先,作者突出水勢之大,只著了一個“襄”字便將水大之勢凸顯而出,並用“沿溯阻絕”一詞借用航道被堵來側面表現水勢之大。接下來作者描述水勢之急,以“乘奔御風”來與水勢作比,突出水勢之急。從而將夏水的雄偉峻急的特徵寫盡無遺。

3、作者為何要將春冬兩季結合在一起寫?三峽春冬兩季具有怎樣的美?請你簡要分析。

明確:春冬兩季雨水減少,具有許多相似的特徵,因此作者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寫。此時的三峽有“素湍”,有“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有動有靜、有色有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清榮峻茂”一句,四字寫四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字寫樹,“茂”字寫草。這四個字是三峽“美”的綜合表現。而“良多趣味”一詞,說明了作者的審美意趣,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4、作者是如何描寫秋季的寒涼的?

明確:作者先用一個“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然後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天,讓人不勝淒涼。

總結:本文先總體勾勒三峽概貌,再抓住四個季節的特點分別描寫。先總後分,有分有合,結構嚴謹。

作者通過描寫三峽的山水,8204;8204;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讚美之情。

六、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三峽的()美,你看(聽)()”的句式說一說你體會到的三峽美景。

明確: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擋住了陽光。

小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們的身心舒暢,更可以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滌盪。讓我們多親近山水,多親近自然,做一個俗中雅人吧!

作業佈置

1、背誦並翻譯原文。

2、寫一篇描寫山水的短文。

板書設計

三峽

酈道元

山:連綿高聳(靜)

水:凶險迅急(動)

冬之景:水清,樹榮,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悽清(情景交融)

《三峽》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思路: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教讀本文,首先要重視朗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熟讀成誦中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的語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把想象中的三峽風光用語言描述出來;並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三峽風光片,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對三峽有感性認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節奏分明的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並能當堂成誦。

(2)掌握“自”“至於”“則”等虛詞的用法,理解“闕”“襄”“沿”“溯”“奔”“疾”“素”“絕”“屬”等實詞的意義,翻譯重、難點句子。

(3)品味文章語言,展開想象,體味作品意境。

2、過程與方法

採用說讀法教學本文。

第一步,節奏分明的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內容,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學生把想象中的三峽風光用語言描述出來。

第三步,總結本文的寫法,背誦全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欣賞三峽的獨特之美,激發熱愛祖國山河之情。

三、教學重點:

1、節奏分明地朗讀課文,疏通文章大意,並能當堂成誦。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3、對照註釋,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語言,展開想像,體味作品意境。體會作者對三峽獨特美的欣賞之情。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第課時)

五、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瞭解大意。查詢有關三峽的資料或圖片,查詢作者酈道元的有關資料。

六、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熟讀成誦,準確理解

(具體內容見下表)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景匯入

1、由《早發白帝城》匯入:

2、檢查預習

學生交流查詢的有關作者的資料: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熟讀理解,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正音:

2、解答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1、初讀課文:並讓學生齊讀重點字詞。

2、在限定時間內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三遍,熟悉課文。

3、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理解的句子畫出來。

4、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5、全班討論交流質疑。

作業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具體內容見下表)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匯入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下面我們細細品讀課文,體會其寫景的妙處。

集體背誦全文

研讀與質疑

1、播放《三峽風光》片,幫助學生理解。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作者先寫三峽的整體風貌,然後抓住了三峽最有特點的時間——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寫出了三峽獨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悽婉美。

a.1、思考問題:

b.(1)作者是從方面描寫三峽的自然景觀的?

(2)作者分別抓住了這些自然景物的什麼特點來寫的?

(3)課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全班討論。

3、找出相對應的語句,反覆品讀,展開想像,對照著《三峽風光》片用最美的語言描述出來。

4、學生質疑:

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早發白帝城》與《三峽》都描繪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後者是遊記散文,試找出詩句與課文中相對應的、寫相同景緻的句子。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抓住景物特點,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寫景;抓住不同的季節,以動物、靜物相結合的方法來寫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來寫景。

1、討論

2、體會怎樣寫山水遊記

作業

小結

七、教學反思:

《三峽》教學設計 篇6

教材簡析

本文選自《水經》,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寫景善於抓住特點,三峽奇景,被描繪得淋漓盡致,採用大筆點染的手法,傳達景物神韻。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節奏上動靜相生,使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躍然眼前。

作者運筆富於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雖只幾百字短文,卻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

2、反覆誦讀,深入品味短文的優美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的語言,感受作者景物描寫的魅力,在課文的基礎上做擴充套件聯想,深入作品意境,獲得美的享受。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齊讀課題,談對三峽的瞭解。

二、品析文字美

1、讀正確:聽錄音範讀,勾畫圈點生字並看提示弄清讀音-——大聲練讀、,用最短的時間讀正確——賽讀加深印象。

2、讀流暢:指名讀——學生點評——總結讀流暢的方法:停頓分明,節奏感強——運用以上方法練讀全文。

3、理思路:瀏覽全文,獨立理出作者思路,尋找歸納景物特點——同桌交流——梳理:1)先寫什麼,再寫什麼?2)這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從哪些詞句知道?你覺得畫面美嗎?

4、悟感情:作者對這裡懷有怎樣的感情,能理解嗎?美美的朗讀。

三、品味畫面美

以春景為例賞析。

1、讀相關句子

2、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它的季節特點是什麼,憑你的想象,畫面中還會有些什麼景物?

3、閉上眼睛,跟著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組合景物,形成完整畫面(顯出來)——著色(豔起來)——動態想象(活起來)

4、表達通過神遊三峽,感受到的美(說出來)

1)總結提煉學生的表達技巧美:結構好——順序清——特點明

2)回到課文,再讀文句,檢驗想象的合理性(放回去)

5、在想象中,同學們合理地添加了一些景物,為什麼作者沒寫入文中——寫作的需要(抓特點)

6、用以上方法,自由感知其他幾幅畫面的美。

7、用眼發現,感受三峽之美。(播放課件)

8、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四、拓展延伸

1、三峽以美征服世人,文人墨客留下了豐富的詩篇——朗讀欣賞相關詩文。

2、“高峽出平湖”與三峽工程,自然美與人力的完美結合。同時,也應留意不同的聲音。

《三峽》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對照註解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2、積累一些文言知識,包括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

能力目標

1、通過文言知識積累,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對文意的理解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詠體會,獲得美的享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把想像中的三峽風光用語言描述出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欣賞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難點】

通過品析語句領悟三峽的雄壯美、奔放美、清幽美、悽婉美,並且能用語言把美描述出來。能夠掌握一些描寫景物的技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訓練朗讀,積累文言知識,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理解能力。

一、匯入:

二、讀一讀,讀通文意

1、初讀:生速讀課文,理出課文生字,藉助工具書解決。師檢查字音。

2、順讀:根據學生讀課文出現的節奏問題,老師加以指導。解決學生朗讀出現的問題。

3、默讀: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讀懂文意。

4、賽讀:男女生比賽朗讀,加深理解。

5、齊讀:理清內容。

三、作業

1、整理文言字詞。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文章美點,探究文章寫作技巧,學以致用。

一、匯入

以“三峽”視訊匯入新課。

二、說一說,說出美點。

1、你能用“三峽的美,美在……”的句式說一說嗎?

學生思考,然後發言。

如:三峽的山美,美在雄壯,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懸崖,層層峭壁,遮蔽了天空,擋住了陽光。

……

教師點評小結。

2、播放三峽圖片,再次感受三峽的美。

三、品一品,品出技法。

三峽的這些美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手法將它們表現出來的呢?如:

文章句式美。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運用對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收放自如,很有節奏感。

文章修辭美、文章妙在語言精練……

學生思考發言,教師小結。

四、小結

本文寫景生動,用詞精準,有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寫手法以及成功運用了對偶、誇張、引用等修辭和襯托的寫作手法,更是令人讚歎。

五、繪一繪,繪三峽美景

語文活動設計:我是三峽小導遊

1、活動要求:人人都是小導遊,緊扣課文內容,適當選擇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或學過的有關詩文,發揮想象寫一段情文並茂的導遊詞。

導遊詞設計範例:(多媒體視訊出示)

2、學生交流,進行小組間合作。

3、交流反饋。

六、作業

1、根據課堂活動整理導遊詞。

2、用你從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技法寫一段文字描述家鄉的山水美景。

《三峽》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三峽》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級上冊一共安排了兩個文言單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的古代散文和詩歌。旨在通過對它們的學習,讓學生逐步接觸、瞭解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引起學生學習古代散文和詩歌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個文言單元,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關於三峽的一段註釋,同時也是一篇很好的寫景散文。課文通過對三峽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峽景色的描寫,向我們展現了三峽的美麗風光。文章寫景生動,用詞精準,有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側面、動靜相結合的描寫手法,更是令人讚歎。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七年級和八年級上一個單元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詞彙的積累,掌握了簡單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來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級學生的特點和知識結構,要賞析文章,尤其是寫景散文,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對於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能遇到的障礙是:在欣賞“語言之美”環節。為了較好的達到教學目的,我通過從賞析內容到寫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並在“語言之美”環節時舉例,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領會課文內容,體會三峽風光自然美。

2、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學習正面、側面相結合和動靜相結合等描寫方法。

3、通過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在深入學習文字後,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點,提高概括能力。

2、通過示例,能舉一反三,培養學生分析、欣賞美文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瞭解討論、合作活動過程,培養學生共同協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於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2、逐步領略文字的美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體課件和豐富的網上資料,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熱愛閱讀古代優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三峽風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寫的方法。

2、教學難點:領悟作者字字珠璣的精美的語言的妙處。

五、教學方法:引導、討論

六、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與過程設計思想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三峽的風光圖片。

匯入:上節課我們走進了《三峽》,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現在請大家一起來背誦課文。

【揣摩文字,賞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誦中,再一次把我們帶入了三峽美景,回顧上節課我們概括的四幅圖景,說說作者寫出了三峽景物的什麼特徵,共同來體會文章的內容之美。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每組負責一個語段,然後選四位同學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1段重點寫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突出群山連綿的特點。“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說一層層的懸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說明江面狹窄,兩岸雄峰相連,峭壁對峙,只看見一線天。突出峰巒重迭,雄峻險拔的'山勢。突出三峽群山連綿,高聳入雲的雄壯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群山圖連綿高峻雄壯美

2、學生明確:第2、3、4段寫水,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第2段寫夏季三峽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是說夏天水漲,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隻都被阻絕,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漲。“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是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才會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點。突出江水浩蕩、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夏水圖浩大湍急奔放美

3、學生明確:第3段寫三峽春冬之景。“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是說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麗風光。“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說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衝蕩,山靜、泉飛、柏怪、水奇,構成一幅挺拔超脫的畫面。“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用極為精練的四個字狀寫四種景物,總結全段,突出春冬之時三峽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春冬圖清榮峻茂清幽美

4.學生明確:第4段寫三峽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澗肅”是說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充滿悽清肅殺的氣氛。“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是說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不斷,非常淒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感受秋峽蕭瑟冷清的悽婉美。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深秋圖悽清寂靜悽婉美

二、三峽如此的險峻峭拔,全文僅150多字,可謂精緻短小,然而作者竟在這極短的篇幅之內,濃縮了萬千氣象,展現了無限風光,可謂內容豐富,筆力雄健。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作者的筆法之美吧。

描繪景物的方法很多,可從正面描寫、側面烘托;可從動、靜方面寫;可從聲、色、形、味方面寫;可從視、聽、嗅、味、觸方面寫;還可從高、低、遠、近方面寫。請以第一、三段為例,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三峽的?

學生思考後,請同學說說:

1、正面寫山“連”的特點,粗筆勾勒,輪廓分明。“隱天蔽日”,山隱於天空,遮住太陽,側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寫出了山高嶺連的特點。

教師小結並板書:正面側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觀遠景。“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屬俯視江中所見,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屬仰觀遠景,以“絕”狀山,以“怪”寫柏,繪形寫貌,形神兼備。“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頓覺生意盎然。

教師小結並板書:正面動靜俯視仰視

三、本文的作者酈道元是地理學家。一位地理學家卻用文學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把三峽描繪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詞的精妙,實在不能不令人驚歎。那麼我們以第三、四段為例,來體會本文語言的精妙吧。

學生討論後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綠潭”,一“素”一“綠”,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璣,驚人讚歎。“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第四段中“林寒澗肅”,一“寒”一“肅”已經是夠悽清的了,“空谷傳響”的“高猿長嘯”已經夠悽異了,然而啼聲的“哀轉久絕”更讓聞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後的“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頓然將這淒寒之境進行昇華,它唱出了哀婉的猿聲中旅人的悲涼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淒涼。在盡寫了山光水色之後將筆觸轉向“猿”與“人”,從而深化文章意境,這就是作者的妙筆所在。

教師小結並板書:作者在煉字選詞、情景韻味方面,實在精妙。所以餘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峽》中有這樣的評價: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畫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後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詞章。

趣悽熱愛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學完本文,你覺得作者的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

1、抓住特點描寫景物。

2、用不同的描寫方法。

3、注重字詞的錘鍊。

五、課堂總結

《三峽》向我們展示的是一軸三峽四季景色的山水長卷,讀來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奇險、清秀,我們彷彿置身於那險拔清幽的三峽盛地。作者的描寫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同時作者的語言精練美妙且情感也蘊含其中。

六、佈置作業

請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七、板書設計

三峽

酈道元

山--群山圖連綿高峻雄壯美正面側面

夏水圖浩大湍急奔放美熱愛

水{春冬圖清榮峻茂清幽美動靜俯仰--趣

深秋圖悽清寂靜悽婉美--悽同情

通過觀看三峽美麗的風光圖片,使學生在感受美麗風光的同時激發他們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峽》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反覆誦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位語言的精妙。

3、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指導誦讀的方法,培養誦讀的習慣,形成誦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對課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難點:培養誦讀的習慣,形成誦讀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法、練習法、討論法。

運用的資訊科技工具 硬體:多媒體網路教室,計算機

軟體: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思路

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齊讀、品讀句段等,在朗讀、練習、討論中完成教學目標,加深文字印象。

教學過程

匯入:(約3分鐘)

曾有一位有名的外國友人問餘秋雨先生:中國哪一處景點最值得遊覽?餘秋雨先生給出的答案是:三峽。同學們,三峽究竟有何魅力呢?今天讓我們走進酈道元的《三峽》探究一下。

走近作者及作品(約2分鐘) 同學們,酈道元因一部《水經注》而出名,《水經注》因為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地理價值而被後世稱頌。這節課我們不僅要了解長江三峽的魅力,還要欣賞《三峽》語言的特色。

學生齊讀書下註解1,讓學生了解作者、作品,熟讀課文,理解文意。(約15分鐘)

1、教師範讀一遍,學生把自己把握不準的停頓在聽老師讀時做上批註。學生再自由讀2遍,然後請一名同學展示一下,老師點評。

2、通過小檢測,檢視對課文的翻譯是否到位。

(投影出示)準確譯,我能行!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沿溯阻絕。

4、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5、朗讀並要求:正字音、準確停頓。

6、譯文:藉助課下注釋和相關資料把課文通順地譯成現代文。重要的詞作出批註,有疑問做出標記,

7、準確完成翻譯。

讓學生掌握朗讀和課文翻譯

1、分段朗讀,知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

2、品位語言的精妙。

3、背誦(約20分鐘)

1、評價學生朗讀2、出示問題讓學生作答。

怎樣的山……

夏水有什麼特徵……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給你什麼感覺……

3、提示學生從從修辭、色彩、觀察角度、準確精煉的語言等角度品味課文,學生完成後展示再作評講。

1、男生讀寫山和夏水的層次,女生讀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2、回答問題。

3、讓學生在書上批註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

4、背誦。

5、比比看誰更能讀出三峽的特徵來。

6、讓學生更深刻掌握文字。

《三峽》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熟讀成誦。

2、品析課文,展開想像,領略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3、在誦讀中深入體味作者對三峽獨特美的讚賞之情。

學習重點:

課文誦讀,文意疏通,語言品味,感受體驗。

學習難點:

品析課文,展開想像,領略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課時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和點撥法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同學們,國小裡我們一定學過《早發白帝城》這首詩吧。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吧。

同學們,讀了這首詩後你有什麼感受呢?寫的是三峽美麗的景色。

是啊,美麗的三峽吸引了多少人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也寫不盡長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筆法揭開了三峽神祕的面紗,下面就讓我們隨著作者酈道元的筆端,去遊一遊那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吧。

二、基礎知識

1、作者簡介:酈道元(466—527),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成《水經注》,是一本有文學價值的地理鉅著。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看圖)

2、讀準字音

闕(quē)疊嶂(zhàng)曦月(xī)屬引悽異(zhú)

襄陵(xiāng)沿溯(sù)素湍(tuān)沾裳(cháng)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讀一讀:

①聽錄音

②學生學讀古文,結合書下注釋把語句讀通順,注意文中停頓:

③學生放聲朗讀,體會感受讚美之情。

3自讀課文,互說譯文

4、說一說:看完課文後,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看課文,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寫的景色

明確:⑴、總寫三峽兩岸山勢的雄偉。

⑵、寫三峽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⑶、寫三峽春冬的奇麗景色。

⑷、寫三峽秋季的悽清景色。

2同學們,三峽很美,哪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裡呢?你能用“三峽的美,你看——”的句式說一說嗎?(看圖)

例: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山——險峻、連、高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雄壯美

水:夏——急猛水漲 凶險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奔放美

春冬——多生怪柏素湍碧潭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幽美

秋——林寒澗肅,高猿長嘯悽婉美

3、文中寫山水時應用什麼表現手法?並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課文的描寫手法美,正面描寫了“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了兩岸連山,群峰對峙的雄姿。同時又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句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寫冬春季節時,應用了動靜結合.

4、歸納本文的主旨

明確: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5、小結

四、作業佈置

①背誦翻譯課文。

②做好《語文作業本相關練習》

③嘗試寫一篇遊記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