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校園 閱讀(2.05W)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我們來看看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資料,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狀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資料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必須的思維潛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我在十幾年前僅接觸過一年國小數學教學,今參加賽課,感覺個性好,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狀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資料,緊之後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那裡改小資料,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透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物件,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資料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忙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之後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絡生活拓展思維。

有好處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好處。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到達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帶給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自身、教室、做操、樓房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潛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連結,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能夠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就應思考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到達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能夠利用線段圖或者例項來幫忙學生學習。讓學生有能夠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一內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識點有:兩頭植、兩頭都不植、封閉情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這三種情況。w我選取的是第一課時兩端種植,怎樣才能讓學生即能學會,還要學的輕鬆呢,我反覆研讀教材,兩端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模型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我這節課重點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奇妙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通過自主探索的活動,滲透“以小見大”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風景,同時引導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段數+1,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可引導通過“以小見大”數形結合來找規律加以驗證,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活動。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通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物件,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度應用拓展。從而不失時機給學生滲透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為將來的後續學習積累更豐富實用的思想經驗。

二、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反映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間隔,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現時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安裝路燈、設立公交車站等等。讓學生從中悟出植樹問題的模型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中前兩種的規律後,我適時的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植樹的情況呢?通過學生的舉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三、本節課的不足:

1、把學生對於段數+1應做更多的探究,部分學生並沒有理解這個知識點,只會運用,應再多加討論,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原因。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待日後調整改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我很盡心盡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遺憾,新的教法的一種大膽的嘗試過程,總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學習了很多方法,為的是讓這節課的遺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及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得到深度的滲透。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潛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搞笑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透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植樹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物件,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忙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匯入,引導學生能夠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透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取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潛力和創新意識。

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潛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