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5篇

文學 閱讀(1.6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世說新語》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5篇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

郗愔通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聞於法開有名,往迎之。既來,便脈雲:“君侯所患,正是精進太過所致耳。”合一劑湯與之。一服,即大下,去數段許紙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讀書筆記:郗愔再次登場,每次登場都是負面形象,這次因為迷戀天師道,吃符籙太多,導致腸胃不暢而得病,由此可見,當時一大批士大夫迷戀道教煉丹之術。魏晉南北朝的名士們主要做三件事:飲酒,服藥,清談。當時的人服用一種藥石叫:五石散,也稱寒食散。據說服用後可以嬌美姿容,延年益壽,其實卻使人脾氣暴躁,過早衰亡。可惜!可嘆!可悲啊!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2

前段時間,我浪費光陰,虛度年華,茫茫然而不知所措。當然,現在的我仍是一隻迷茫的小豬仔。

當然,重點不是迷不迷茫的問題,畢竟我可能會迷茫一輩子。重點是我在與友人情方帥哥和家裡有坑的淑惠交流思想之後,我決定多閱讀,多多充實自己,提升個人文化素養。

所謂“言必行,行必果”,我既已說,那便必定會做出行動。於是,在上週末,我與友嘉慧同往廣州圖書館。在緣分的指引下,我看見了《品讀》這一書,頓感此乃吾之所向。然後,我取下了這本書,並自在地走往借書通道。在志願者的幫助之下,我借了這本書。

餘雖不稱愛書之人,然亦不願隨意便開卷。於是,吾靜心兩日,於今日辰時開卷。

本書的序言分了三部分,其中最觸動我的竟是”讀書使人成熟,討論使人豐富,寫作使人嚴謹”。讀、思、寫三者,豈可缺一?於是,我便寫了這個,也望藉此與諸君相討。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3

這些天,我閱讀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其中的一節片段讓我受益匪淺。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那是有個人名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趕去探望。當他趕到時,城外的胡兵卻已經攻進城池。友人勸荀巨伯:“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荀巨伯卻答:“我趕來探望你,怎能在危險時刻棄你不顧呢?”這時,胡兵已闖入宅門,見荀巨伯一人捨生護友,問道:“城裡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得知來龍去脈後,胡人首領仰天長嘆:“我們不講道義的人攻入了講道義的國家!”隨後便帶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後我暗想:友情的力量多麼偉大啊!荀巨伯在生死關頭沒有拋棄友人,獨自一人對抗上百敵寇,並且還感化了敵人,救了一座城。現在,我們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沒有了戰爭,但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也流露著朋友間的關心和幫助:題目太難做不出,朋友會不厭其煩幫你講解;遇到挫折,朋友會鼓勵你不要氣餒;下了場大雨,與朋友公用一把傘;你快樂,有朋友陪著;你悲傷,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邊,回頭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樣溫暖我心。一次,有位同學過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邊,無人陪伴,無人祝福,她傷心的哭了起來。這時,是同學們安慰她,陪伴她,讓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那天,大家也紛紛送上了生日禮物:花色淡雅的作業袋、攢下零花錢買的文具、精心手繪的生日賀卡……禮物雖然並不貴重,但是承載著大家濃濃的友誼,生日歌唱的並不整齊,但在我看來,這是世上最甜美的聲音,蘊含著我們深深的祝福。

作為朋友,雖做不到為朋友兩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誼就像天邊的彩虹,那麼美好,那麼純潔。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4

《世說新語》是劉墉寫的一本關於教育的祕籍,這本書他從孩子誕生前,父母該怎麼決定教育的方法、規劃孩子的未來,到孩子出事之後,如何跟孩子互動、開發孩子的潛能。在這本書裡,他的一些獨到的教育方法讓我覺得受益匪淺。以下是書中的兩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長什麼樣子?

記得小時候,我就聽過“虎姑婆”的故事,當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人們總愛說“再不聽話虎姑婆該來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長什麼樣子嗎?答案肯定不是一樣的。作者說“為什麼一個虎姑婆可以讓我們從小孩時代記憶一輩子,而且每個人心裡的虎姑婆都不一樣,啃手指的聲音可好像能在耳邊響?答案很簡單:因為想象!”

每個人的想象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都在呼籲我們要看書,因為在看書的過程中會對書中的人物、事物、事件進行充分的想象,使我們的想象力充分得到發揮。如果給我們一個虎姑婆的動畫片,裡面有個虎姑婆,還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畫面和聲音,我們看過就知道:哦,原來虎姑婆那樣啊,啃手指的聲音是那樣啊。就用不著想象了。什麼都是現成的,那我們的思維與想象豈不是會越來越懶,就跟機器一樣時間長不用就會生鏽了。

所以,在想象力還沒有生鏽前,讓我們多讀讀書吧!讓它們快速的運轉起來。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挫折,書中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臺北有一個由三位盲人組成的樂團,每個人都笑容滿面。一個說他最幸運,因為他是後來才失明的,所以他看過世界時什麼樣子。另一個說他也幸運,因為雖然看不見東西,卻能感覺光線,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個說他雖然從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錯,因為反正不知道看得見是怎麼樣的,既然不曾擁有,也就不覺得失去了。說完,三個人就唱起歌來。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快樂呢?因為他們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來是負面的,他們也有正面思考。還有兩位高齡逝世的老人,其中過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臨終躺在病床上,對每個去探望的人怨,怨傷痛、怨丈夫早死。過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卻一直到死都感恩,說:“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還能活到今天,而且兒孫都來看我,多好命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呢?因為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不同,一個生活在總由負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個從小就長在寬容的環境。

所以,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如果對學生用正面的語氣說話,教育他們從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涼沒有關窗,不要說:“你想凍死啊?”或“為什麼不把窗子關上?”而應該講:“把窗子關上吧!免得著涼”。孩子爬到危險的地方,別喊:“你想摔死啊?”而說:“快點下來。”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對他說:“你居然有一半不會,沒有前途了!”換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還會一半,再加一點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試試看,下次考好一點。”收到的效果會是一樣的嗎?

讓我們教學生從正面思考吧,總存感恩的心,總在失望中帶有希望,總在跌倒時,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飛的更高。我想這樣正面思考的人生態度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也會對我們的人生有所改變的!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5

我喜歡看書,喜歡以書知人,看過了書再去考究這本書的歷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現在好多人正好反過來。讀《世說新語》這本故事集也是這樣,以前學過的看過的都是選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這本大概是中國最出名的故事書這還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記錄下我讀書的內容,就從它的《德行篇》說起吧。

說到魏晉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清高,他們的價值觀全都放在與權貴世俗的反方向這也許就是他們的性情。《世說新語》一開始就給我們講了陳蕃禮賢的故事,陳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卻要去拜訪徐孺子,後來據說還在舍下只設一榻,徐孺子來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掛起來不讓別人用,這就是“徐孺下陳蕃之榻”的故事。禮賢下士是不錯,可陳蕃的做法有點太清高了,就對一個徐孺子好,不知道別的賢士看了會作何感想。

李膺為人高標於世外,清高的習氣可以說是標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經達到了後進之士到李元禮門庭都有躍龍門之感。李元禮還是有學問的,後學們到他的門下如沐春風,如躍龍門,算是無可厚非。現代的人往往卻是相反,腹內沒裝著一分一毫,卻自以為是,硬要把自己的門庭裝扮成龍門,殊不知龍門只是一個象徵,真人才是關鍵。

清高有時候還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見賊人攻城,友人勸其逃命,其大義凜然,賊人到了詢問,如實回答。賊人不由得慨嘆:“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於是退兵。看來古時候的賊寇也都是有義之人,否則見到有義之人也不會退去。當下看來,你越是所謂的有義,就越發得傻,越發的叫人欺負。而無義的人往往還以有義氣自居,其實不過是一個以利益,縱樂相伴的俗士罷了。

有學識的人從來不對自己的子女有什麼偏見,陳紀(元方)的兒子陳群(長文)與陳諶(季方)的兒子陳忠(孝先)都誇自己的老子厲害,爭執不下到了爺爺陳太丘(陳實)處,陳實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對於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一碗水端平這應該是現在人最難辦到的。對於中國小的教師只為了升學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於一點妄下斷言,實在是誤人子弟。

阮裕置辦了一輛十分華美的車子,人們紛紛來借,有個人家有喪事想借但又不敢說。阮裕知道了就把車子燒了。真是厲害,現在人很難理解了,喜歡把東西弄好借出去與人同樂,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時候就知道管寧割席這個故事,人們由此往往看輕了華歆,其實華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寧的性格一樣而已。從後面的事蹟來看,華歆的清高比起管寧的略顯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適合社會。王朗也算是讀過聖賢書的,他和華歆一起逃難,有人要結伴渡江,華歆不答應,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賊兵追至,王朗這時候怕船重,想要拋下來人。華歆說,曾經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拋下人家。華王優劣由此觀之可見一斑。至於王朗學習華歆在秋天招來子侄宴飲,大概正是如張華所說:“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阮籍為人十分謹慎,從來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據說一次一個人把自己的母親殺了,阮籍說,殺了父親也就罷了,怎麼還殺母呢?!司馬昭聽到了大怒問其原因。阮籍戰戰兢兢的說,殺父親是禽獸,殺了母親不就是禽獸不如麼。雖然巧妙的回答了晉文帝的問題,但是自己卻知道了禍從口出。我們今天很多時候都禍從口出,沒有阮籍的聰明卻還以為自己圓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圖報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統一模式,其中顧榮施炙就是一個,顧榮把烤肉給廚師吃,於是後來有難廚子捨命相隨,真是感人至深。受人點水恩,必當湧泉報,正是如此。

那個時候的人都講孝悌,於是標榜出所謂的二十四孝。王祥臥冰就是其一,《世說新語》中又有了一則叫做王祥泣李。只不過把臥冰的主動改為替後母看守李樹,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誠改變了後母之心。現在的後母,養子們不知道看沒看過古人的故事,看過了可能也只是譏笑而已。

說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時候“事之以禮”,還有就是“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了。王戎、和嶠均近親亡故,“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魏武帝曹操就擔心和嶠了,擔心他原因是“哀苦過禮,使人憂之”。劉仲雄卻不以為然,和嶠雖然備禮但是還是有意識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卻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 :“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現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願意用“禮”的,父母為你做了一輩子,最後死後還真的能給你弄一批“禮”呢。

關於孝也有些機緣巧合的事,陳遺的母親愛吃焦飯(鍋巴飯),陳遺於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飯,一次兵敗逃入荒山,別人都餓死了,唯獨他以飯得活。看來至孝還是可以感天動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會有忠臣,範宣八歲的時候手指受傷大哭,人問,疼不疼啊!他說不是為了疼才哭的,是為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後來當官了潔行廉約。有人贈給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後來減半奉送還是不要,最後剩下一匹還是不要。最後對方樂了,撕下兩丈說:“人怎麼能讓妻子沒有東西做裙子呢”,範宣才笑而受之。現在的當官的不收禮,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為不夠吧!

桓玄破荊州,要殺荊州諸臣。羅企生與其有舊,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訴羅企生:“要是向我謝罪,我就放了你。”羅企生說“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臨行刑,羅企生又說:“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於是桓玄還算是夠意思沒有殺羅企生的家人。羅企生的母親聽說了,即刻把桓玄曾經贈給她的皮大衣燒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當然這最後一句我的評論人們大多喜歡反過來說,畢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說新語的德行部分,在我讀來上述文章頗有可讀性。題目記作:《陳蕃禮賢》、《如登龍門》《難兄難弟》《有義之國》《管寧割席》《去之更遠》《華王優劣》《王祥泣李》《戎嶠俱孝》《潔行廉約》《羅母焚裘》《焦飯遺母》《阮籍至慎》《顧榮施炙》《阮裕焚車》。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6

目前出書成風,看過十本書的能出一本書,像我這種低調男人,看了一百本書連一篇文字都沒寫。平時看書積累些東西,心有鬱積想發一發,記點讀書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記憶,所謂好記性不如壞筆頭。

國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現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並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達到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韓非子》裡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說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開啟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嘆:“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說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於字句的解釋、不拘於時代的考量、不拘於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說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7

這隻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說新語》這本書,內容精彩有趣,用漫畫的形式將書裡的內容表達的活靈活現,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起在這本書裡暢遊一番吧!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說。成書時間為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按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餘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類的一個“荀巨伯探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外族敵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說:“我快病死了,你來幹什麼?快走吧!”荀巨伯堅持還要照顧病友,敵軍攻進城了,他對敵軍說情願用自己的性命換病友的命,敵軍被他們的友情感動了,最後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財產都給保住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荀巨伯是一個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人,讓我看出來荀巨伯與朋友的深厚友誼,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讓人讚歎和羨慕……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為主簿,他聰慧過人,善於揣測他人的內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說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眾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說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啊!”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於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知道了,楊修是那麼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古代時的經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吧!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8

孝武在西堂會,伏滔預坐。還,下車呼其兒,語之曰:“百人高會,臨坐未得他語,先問‘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為人作父如此,何如?”

讀書筆記:古代的士大夫,被皇帝寵愛一回,都可以當成炫耀的資本,真是皇恩浩蕩啊。這種集權下的恩寵,今日可以賜給你,明日也可以收回來。一切榮辱都系君主之好惡。君主的一點小恩小惠,官僚們如沐天恩,為之赴死。君主的一點小忿小怒,下面就人頭落地。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伏滔以此向他的兒子炫耀,真是鼠目寸光啊,可以肯定他不懂老莊之學的奧妙!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9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世說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體現時代特徵的筆記小說,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帶表作品。它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包括我也很喜歡。

能寫出這樣好的作品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義慶。

《世說新語》通行本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很多吧!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詞簡意明,頗能表達人物的個性特點。淡淡的幾筆,就能把人物描寫的活靈活現,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樸素的散文,有的幾乎如口語一般。在晉宋人的文章也頗具特色,因此一來使人們喜歡閱讀,其中不少故事,了詩詞中的常用典故!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0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世說新語》一書,刻畫了無數魏晉名士。他們有各自出彩的地方,但我頗為鐘意在“任誕”中頻頻露臉的阮籍。乍看,他只是行為怪誕的荒唐之人,再看,其實他的內心比誰都清明。

阮籍,是三國時期的詩人。他一生所作的詠懷詩不下八十首,他在文學上的貢獻更是無法否定的。他與他的兒子阮咸等人並稱“竹林七賢”,而其同樣會作詩吟賦的父親阮瑀,則是“建安七子”之一。這不只是個有趣的巧合,而是家風的傳承。他出身如此不凡,卻只當過步兵校尉。但這並非是他能力不足、或是懷才不遇——這點就與同樣浪漫李白不同了。相反,司馬昭曾多次試探他,想他為晉出謀劃策,卻都沒有如願以償。最終,他安息於景元四年的冬天。

民間流傳十分廣泛的,莫過於“阮籍三哭”的故事。阮籍在母親死後,大吃酒肉,哭泣到吐血。這樣的做法實在不符合當時的禮教與風俗,但他卻在自己摯愛的母親面前“放蕩”,毫不收斂。不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對死人一事還是抱有畏懼與好奇的心理的。按當時的傳統,阮籍本應守法守節,使老母親的在天之靈能得到安息。但他這樣的破壞規矩,不僅是自己真性情的體現,也是他對死亡一事看法的流露。他認為,“人生若塵露”,這與西方《聖經》的觀點不謀而合:人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所以對母親肉體的消亡,他沒有守禮節,而是遵循本心,做一些對自己的心靈能起撫慰作用的事。

除了他揣於心間的“孝”,他的孤僻、怪異也不是什麼可爭議之事了。他假裝不明白司馬昭的心思,直言不諱地跟王戎說出自己對他的不滿,每日盡興地喝酒,從來不把當時那些規矩條例當成自己的行事準則。

為什麼這樣怪誕的人能成為魏晉名士的典型,被後人銘記?因為他的生活,實在是太令人嚮往了。像我這般年少輕狂的人,也單純而膚淺地喜歡李白,喜歡阮籍,而不喜歡老師口中憂國憂民的杜甫。何人不想仗劍走天涯,看遍世間的名山大川呢?但我們做不到,也沒有勇氣去衝破自己為自己設立的枷鎖。讀後感·阮籍看似裝瘋賣傻,可他的內心卻認清了自己想要什麼,並付諸實踐去實現,儘管這個過程被太多人誤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境界,大抵就是如此吧。他明白當時朝廷的黑暗,也明白那些禮教制度的不人道。他不願渾渾噩噩在官場的泥潭中愈陷愈深,他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他看似毫無牽掛,但他內心的彷徨與糾結也還是存在的,否則他又怎麼會有“第三次大哭”?王勃道:“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說到底,他再怎麼看破紅塵,也終究是那個時代的寵兒。看透世道,於他而言,是促他隨性,還是加增了同常人一般的折磨與苦楚?

旖旎陽光,深深竹林,隱約可見一個醉倒在自然間的身影。阮籍已遠,但他的品格、追尋,深烙在一代又一代的狂人中。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1

從《世說新語?儉嗇卷》中的四個故事說起。《世說新語?儉嗇卷》中有九個晉人儉嗇的故事,其中有四個是說王戎。

一:王戎擔任司徒時既貴且富,在京城的首善之地都數一數二。王戎親自掌管田契,經常與夫人在燭下計算財產。

“舊時王謝堂前燕”說的是琅琊王氏在東晉極盛之時。在西晉琅琊王氏並不是一流的門閥,河東裴氏、穎川荀氏的聲望當時都比琅琊王氏要稍高一些。雖然,閥第的品評中,主要是看指祖先的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但財富也是世家豪門間社交的一個重要方面。

儒家倫理統治中國的期間,提倡“仁、義、忠、孝”,表面上很看不起錢,其實都是很虛偽的。自孔夫子起,儒生就是一個個官迷,而在中國古今歷史上,權、錢一直是相通的。想作官和想發財就是一回事。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擅長理財,理所當然是一個極大的優點。

二: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賣李子時,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鑽破。

這類似於現在的“技術產權”的保護意識,何過之有啊?王戎是一位超前於時代意識的偉大理財家。

中國古今一些知識分子的.酸氣要不得,思想中有仇富意識,歧視種種勤勞致富、合法謀利的行為。潛意識裡,這是種忌妒,因為自身理財無能,不能合理合法的佔有財富,於是整天怨天尤人。

三:王戎之女嫁給河東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

這是一種最合理的親人之間的借貸關係。親父子、親兄弟明算帳,何錯之有?

有錯也是欠債不還的裴頠的錯。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2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3

韋仲將能書。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將登梯題之。既下,頭鬢皓然,因敕兒孫:“勿復學書。”

讀書筆記:寫字畫畫,本來是一消遣之事,陶冶情操,砥礪性情。一旦散失樂趣,當成負累反而失去本真了。韋誕之苦,苦在他成為了一個御用書法家,從此寫字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難以直抒胸臆了。想中國有太多的御用文人,他們的命運何其相似。古如紀曉嵐,近如郭沫若。韋誕寫字,一夜頭髮雪白,讓我想起了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其中有一段是唐伯虎與對穿腸對對聯的情節,最後對穿腸吐出幾兩血來!哎,唐伯虎所言一語中的:對對子本為消遣,今日穿腸兄對出幾兩血來,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3、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讀書筆記:顧愷之乃大畫家,對中國繪畫的發展影響深遠,其主張: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的技法,為後世畫家所推崇。觀人觀眼,眼可辨人之真偽善惡。所以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畫人也是如此,傳神之處就在眼神。顧愷之深得繪畫之奧妙。據說西方蒙娜麗莎的微笑,其眼神也充滿神祕!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4

“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說新語》,卻發現對我而言,最有感觸的還數“賢媛”篇。

《論語》中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輕視之心,經變本加厲,發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來,不也有“巾幗不讓鬚眉”之說嗎?因此,“賢緩”著重寫出了當時婦女的時代特點和新的面貌,以及為爭取與男子平等命運時所作的努力與智慧。

而我想講的是第6,7,8篇關於許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現存的電視連續劇,形象地描述了許允之妻從初作新婦,到丈夫被殺,教育兩個年輕兒子許奇、許猛,機智地避免了重蹈父親的覆轍,數十年間的智慧閃光軌跡。

雖然許允之妻“奇醜”,但她以深思熟慮的回答,引誘丈夫入其轂中,最終不能不推服認輸。其邏輯推理之力,已超過以文才智慧聞世的新郎,所以令人歎服。其夫妻之和諧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許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動爭取而獲得的。

而她雖在深閨,卻關心國家大事,對於帝國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細,似乎超越了作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時相當突然,新婦甚至來不及穿鞋襪而“跣出”告誡丈夫:“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正是針對明帝防範臣下的苛案之心而發,可說是一語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並保住其前途。

史稱許允被貶為鎮北將軍時,曾喜謂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為已逃過劫難。而妻卻讓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範。許允之妻如同當代女諸葛,料事如神。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鬚眉!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5

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眼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寺》。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新語·任誕》

王徽之因興而行,又因興而返,不為目的所羈絆,好似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脫。

徽之曰:“我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古人所說“不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實質的,是人們所想達到無法理解了。的,可這個東西在王徽之眼裡還不及那突發的詩興來得重要。因興而去,興盡而歸,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這件事若是安排在趕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門前的大前提下,這就讓世俗裡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麼放在現代呢?在“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裡,整天忙著掙錢的人們是不會白費力氣做這件毫無實質收穫的事。制定一個目標,為達到目標而努力,不達目的善不罷休,這就是現今以物質至上的觀點。但我們換個角度看,效率、結果固然重要,可我們真正獲得的東西是從過程中得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歡笑,有哭泣,有感動,有無奈,也許過程是漫長的,但我們樂在其中,品味了苦盡甘來,比起最後那個乾巴巴的目的,這個過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較於王徽之那個時代,現今社會要複雜得多。金錢、權利、地位、榮譽,人們追求地更多,同時所羈絆的東西也會更多。人們被這些東西綁起來了,只能縮手縮腳的活於世中。

再說說如我一樣的學生吧,對一個窮書生,一個身無長物的學生來說,學習本該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可有哪個學生會為了學習而學習呢?種種外界因素讓我們的身心疲憊不堪,只為得到那一紙成績單,可真正學到的又有多少東西呢?

學習變得不再單純,強烈的目的性,它早已變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每個人都可以給它來上那麼一下。

中國的大學聯考制度,在家長,老師,學校“齊心協力”下,成功的把學習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