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白說》讀書筆記10篇

文學 閱讀(1.0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白說》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說》讀書筆記10篇
《白說》讀書筆記1

開始翻閱這本書,是源於對白巖鬆的個人人氣,還有書名比較奇怪。

《白說》是白巖鬆的演講集,彷彿是隨他一起見證過去和歷史,那些感悟,沒有華麗,沒有尖銳,沒有取悅,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青春、幸福、信仰,在熱烈的掌聲中,央視第一評論員登上了屬於他的演講舞臺。對白巖松本書的觀點有兩個想特別聊一聊的點,也是非常貼近身邊的所思所想所做。

其一,媒體人的責任是把事實完整呈現,不是隻給大眾看某一面,要讓事實去說話,不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做好惡、對錯的選擇。媒體人的責任還有及時地發聲,不必清高地不與之爭論,把輿論陣地自覺地讓位,而普通民眾沒有條件去獲知真相,只能去猜測,或者乾脆誰的都不信,視所謂的新聞為一縷輕煙掠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重提此話,撞好你的鐘,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離開,讓位於別人,無可指責,別守著鍾,編著鐘不響的理由,又不讓別人來撞。

一直以來,人們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種誤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其實正是幹好本職工作的體現。按時按點按要求把每天的鐘撞好,就是圓滿完成了你的本職工作,不怕鐘聲擾了誰的好夢,不嫌重複動作的單調乏味,不慕前臺講經的風光。莊嚴響亮的鐘聲自有其神聖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鐘看做是平凡,總想著成名成家接受萬人膜拜,才是沒有根基的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撞鐘的“和尚“。

其二,"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物質是基礎,可以依靠自己去創造,情感卻不僅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關,和身邊每個人有關。幸福和國家也有關係,比如一個廉潔、高效的行政系統,民主和自由的社會環境。"

一個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質、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因著這樣那樣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項。衣食無憂的時候,情感、精神和物質三足鼎立,但大多時候,以為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條件好,我有人疼有人愛,我玩茶藝玩插畫“,只是這樣的幸福不要離開你的小天地,外出辦事被搶白你會委屈,遇到”碰瓷“你會恐懼,遭受不公你會失望,強迫接受價值觀你會厭煩......社會環境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無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改變的權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汙,至少可以發發聲音。

隨著年歲的增長,你不再會被標語口號牽引著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瀾。你的人生閱歷更加深厚,內心感受也更加複雜,反而是無詞的音樂,更能擊中你百轉千回的衝動和慾望、思索和感慨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黃金,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白巖鬆的“白說”,終究不會白說!

《白說》讀書筆記2

說了也白說,但不說,白不說——讀白巖鬆老師的《白說》

對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八個字的高度認同感、熱血和夢想,是這本書能誕生的原生力量。令我拍案叫絕的是白老師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在書中遍佈,閃閃發光。讓錄下來權當書評,其實還是對《白說》一書的精彩提練,並沒有新鮮的東西。

幸福:無限靠近但無法抵達。白接受了這樣一個概念: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又將它引申了一下: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有用與無用:有用的不貴,無用的才貴。富春山居圖,黃公望七十歲高齡畫了幾年,送給了一位叫“無用”的僧人,這是連作者自己都感覺到沒有什麼用的一幅畫啊。同樣是戴在手上,有用的頂針就比無用的戒指便宜多了。

堅持:堅持就是失敗。什麼事業都要享受其中的樂趣,一旦喊上堅持,那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道德經:是老子寫給掌權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經典。這個觀點我很認同。在此之前,我聽完了《黃明哲正解道德經》,也深受黃老師觀點影響。

講故事: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頓悟,說服別人,把自己的思想裝到別人的腦子裡,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辦法也可能就是一個個娓娓道來的故事。

傳媒:傳媒原本應該具有五種功能:解悶、解惑、解氣、解密、解決。解悶需要娛樂,解惑需要知識,解氣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奮和時代進步,解決需要影響力和耐心。如果傳媒只剩下解悶,時間長了,觀眾就該去解手了。這一段話在書裡面劃線的很多,我讀到的時候,有近3000位讀者劃線,想法有幾十頁,看也看不完。我在想,交好朋友,也應該有這五種功能。哈哈,酒友也是。缺一不可。

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邏輯”:遺留在中國人DNA中的二元對立邏輯,讓我們對很多事物的判斷都是危險的。我認為,一個人思想真正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認可人性,接受每一個鮮活的多姿多彩的個體甚至想法和行為。不要再簡單評論一個劇情裡面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了吧!

文化:賊沒文化,損失巨大,那麼一個民族要是沒文化或者不弘揚文化,該有多大的損失呢?

理想主義者:書上說,這年頭騙子跟理想主義者很難區分,我通常會這樣判斷:只談方向不提供方法的,就是騙子;既談方向又能提供方法的,才是理想主義者和建設者。我也想說,如果騙子手裡有了權力,卻依然沒有提供方法,那就成了流氓。

因為看這本書,我在微信讀書的書架裡收穫了《約翰克里斯朵夫》、《辛德勒的名單》、《查令十字街84號》、陳鼓應、蔣麗梅先生所著《中信國學大典老子》(莊子)等書,也順便欣賞了克萊伯《命七》那出神入畫的指揮。

今天正好是感恩節,感謝白巖鬆,感謝微信讀書,感謝應急管理戰線上所有同仁的努力奮鬥,賜予我了一個平安無事可以讀書的值班室。

《白說》讀書筆記3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是范仲淹的一句名言,也是白巖鬆寫這本書的初衷,更是他平等地交流其世界觀和價值觀。

成與敗

當下是一個成功學氾濫的時代,人們總是追名逐利,好面子,喜歡追求表面上的成功,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更是忽視了它的另一面——失敗。正如他的一次經歷,在倫敦奧運會上,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組委會的回答中有一句話:“體育教會了孩子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這是否讓處在競爭,速成時代的你一愣?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既然,為何要去逃避,不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呢?而是把十之一二的成功無限地放大。人們很少靜下心來思考過失敗,其實如何面對挫折才是你首要去思考的問題。成功和失敗具有相對性,也如拋硬幣有成功就有失敗,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並非是一件壞事,可以使你汲取經驗,激發你探索新知的興趣,也為獲得更大的成功夯實了基礎,做下了準備。成敗,看得淡然些,從容處之,所以往往經歷過多次失敗的成功者比機緣巧合下的成功者更能受到人們的敬仰。這也許就是白巖鬆所說的體面且有尊嚴地失敗的意義。

故鄉與文化

對故鄉的眷戀是幾乎唯一全人類共同的情感。柏拉圖曾說過:“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而故事對我們來說就是記憶,更是文化。他的旅行就證明了這一點:德國的萊比錫是博覽會的舉辦地點,更有世界名車保時捷。而當地人從未提及,一個個路標指引你通往一處處故居。人們如數家珍地說,巴赫在那生活過二十多年,瓦格納在那裡出生,門德爾鬆在那裡擔任樂隊指揮,並建立了萊比錫音樂學院……他們的底氣正是源於巴赫在那裡生活過。

再看看中國的城市介紹,總是把獲得的稱號,榮譽,舉辦過什麼專案,寫在最顯眼的位置,而那些豐富的,祖先留下的遺產,早被人們定義為過時,拋之腦後。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中國的公民,我甚至為此感到心寒。

在海外的遊子擁有這種感覺,身處異鄉,提及故鄉,心中總會有深深的自豪,因為中華和故鄉的文化早已深深地鐫刻在了他們的靈魂之中。我爸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在美國留學,每個月總要叫他的父母寄來門前的大麻糕和蟹黃小籠包,已成為一種習慣。這就是對家鄉飲食文化的眷戀。

時光飛逝,都市不斷髮展故鄉,村落漸漸遠去,老家早已物是人非,人們對故鄉的文化越來越淡。我希望每個人心中總保留一塊淨土,用心呵護,安放對故鄉文化的情愫,留住鄉愁。

送給大家一首詩:《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用與無用

從這個時代的追求來看升官,發財,出名這些人們注重的事可歸為有用。而品茗,彈琴,書法這些既不可以賺錢又不可以拉近關係的事情則歸為“無用”。慢慢的,這些無用的事就被推倒了邊緣。

我喜歡無用這種態度,無用即大用,把自己棲居在一個空靈的世界中,珍視靈魂,拒絕庸俗,急功近利。

掃去浮華,淡泊名利,親近自己內心最想做的事情,這也是一種有意義的人生。

一如千百年前的《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創作此畫,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自己的心。千百年後,一切煙消雲散,唯有這幅畫長存,這就是堅持信念者所應得到的。

再如李白,年輕時他夢想躋身政壇。那時候,當官是他最大的夢想,一轉身,由於再難當官,故致力於文學事業,揮灑筆墨這件事看似無用,卻也正是成就他的事,影響了無數代人。正是因為這些人的“無用”事業才成就了中華數千年的文化底蘊。這該是怎樣的一個輪迴?無用的事,真的無用嗎?

《白說》讀書筆記4

今天已經是讀書的第十三天了,這十三天裡,看似短暫,但堅持下來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剛開始讀書,我覺得這真是一個督促自己的好平臺。

但漸漸的,我把由督促變為了約束,因為在工作下班後、同事聚會後、出遊玩耍後……真的想躺在家裡歇一歇,讓我拿起書去閱讀,並寫下感想,真的如同吃飽飯讓我去跑步一般。所以這十三天裡我有好幾次想要放棄。今天讀到“走得太遠,別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讓我再次思考閱讀的目的,再次重新找到了堅持下去的理由。我重新思考了我為什麼閱讀,難道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嗎?不是的,最初激情澎湃的閱讀,更多的是為了求知益智、為了修身養性、為了在生命和靈魂中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坦然。

因為我相信,讀書是一件有益於我的事情,更多的是為了促進自己的進步而閱讀。那麼接下來,即使工作與生活依然忙碌,也要堅持讀書,哪怕只是一段,細細品讀後,寫下感想,那麼也是點滴的進步與提高,就沒有辜負我們這個平臺,就沒有辜負自己的光陰。也希望大家繼續閱讀,不要忘記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

《白說》讀書筆記5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去圖書館還書。我們還借了12本書,爸爸還給我找了一套曹文軒和黃蓓佳的書。

我一回來就拿了一本《白說》看了起來,這本書裡說的白棉花可不是真的棉花,是一頂白色的降落傘。

這本書裡講的是克儉和一個美國人傑克,但是克儉他們把傑克聽成“夾克”了,所以他們都叫他夾克。傑克受傷了,克儉和小夥伴們一起照顧傑克。傑克不會說中國話,克儉他們每次和他說話都是用畫畫來表示,有一次,克儉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碗,還在碗邊上畫了傑克,傑克一看就明白了,是克儉叫他去吃飯。還有一次,克儉和姐姐去給傑克買藥,在路上他們到了一座城,門前有一個守衛說要檢查他們的包袱,姐姐沉著地說:“哎呦,大哥你也聞到了我娘做的紅棗糕啊,我娘做的紅棗糕呀,可香了,走出三米都能聞得到。”說完,姐姐在包袱裡掏來掏去,掏出了一塊紅棗糕給守衛,姐姐很平安地走出了城。他們去河邊挖蘆葦,還差點捱了槍子呢。

後來傑克的傷快好了的時候,來了一個人,通知傑克還要去開飛機,打日本兵。克儉聽了很難過:“我說什麼也不要讓他走。”說完就傷心地跑開了。但最後傑克還是走了。

這本書很好看,克儉他們機智勇敢,熱於助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白說》讀書筆記6

為了愛國的緣故,得獎後,我低調了兩個小半天兒,不好意思大聲說我剛在讀村上春樹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讀得好珍惜,直到現在都捨不得把最後的幾十頁讀完,不好意思說,每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都會在夢裡把故事繼續。等著這風頭稍稍冷了一點兒,我從書店借了本彩繪版的《白說》,讀它的原因是我爸爸生前在棉廠工作,似乎有點牽強,但小時候的記憶是很珍貴的,一不小心,就會越來越淡薄,所以我還是決心寫幾段,紀念一下。

先說這本書,封面上寫著這樣一行字:“沒有人這樣寫過棉花。一部農村走向工業化的血淚史詩”。好吧,我的確很少讀專寫“棉花”的書。至於血淚史詩,我不得不說,真的很嚇人。我是晚上讀的這本書,不時覺得冷冷的。且不說這本書的內容,因為讀完之後覺得在情理之中。結尾的猜測也多少讓人覺得可以接受。也不多說裡面的血腥場景,我只是想寫寫另外的關於棉花的閒言碎語。

媽媽常跟我講起爸爸的事。我自己也記得一些。比如爸爸以前在供銷社,算盤打得好,人聰明,後來在酒廠工作,因為不願意離家遠,拒絕在外工作。後來他在棉廠工作,經常出差,小小的我經常在家門口等著他回來。後來看到他在全國各地的留念照,偶爾也會想去他曾去過的城市看看。他的辦公室在廠子大門對著的那個樓裡,那是我們小鄉鎮上最早的樓房。我和家屬院的小夥伴們經常去挖樓道上的小方石磚,我們也曾在棉廠各個囤棉花包的石灰地上奔跑、追逐、玩耍。不出差的時候,爸爸主要的工作,是在辦公室看報紙以及喝茶水,各種開會。所以爸爸有空閒練習毛筆字,以及下棋等等。後來爸爸也在車間忙,很多阿姨操作超級高大的紡車。幾乎很少聽到血腥的事,除了廠子水塔上的貓頭鷹不停地叫,爸爸爬上去跟它聊天。後來廠子倒了,爸爸也喝了很多苦得要死的無數中藥。爸爸的離世,對我來說,是關於棉廠的最血腥的事了。我還記得有一年爸爸在收棉花時,來不及回家吃飯,我跑去找他,叫他回家吃飯。大包大包的白棉花排著隊等著過稱,那時候的物價沒有現在這麼高,好多棉花也賣不了太多錢。我也曾和小朋友們一起騎車去棉花地幫忙摘棉花,也曾見過給棉花打農藥。後來爸爸承包了車間,我也經常去幫忙,有時候是包裝,有時候是幫忙折袖口。爸爸在石灰板上寫著一些粉筆字。那是他對人生的感嘆和疑惑。後來,爸爸最後一次寫字:堅持就是勝利。

棉花本該是暖人的。記憶本該也是暖人的。借這本血粼粼的小說,記錄下我記憶裡的零星點點。感恩一切的發生。願一切安好——所有的年代,所有地方的人,以及萬物。

《白說》讀書筆記7

很客觀的講說。之前的自己總會是一個小憤青的姿態去看問題,看社會,看國家。覺得貧富問題太過差距,社會制度嚴重不協調,大城市有人文,有氛圍,有環境,小城市,雖然在發展可終歸還是欠缺。國民在火急火燎,卯足勁地向前奔跑。對於這些,之前非常抗拒,心有不平,為什麼天平會如此傾斜,為什麼階級這麼難以打破,為什麼國內國外差別如此之大。可當你心平氣和去了解,去看待這個問題,你會去寬容快速發展的中國夾帶著的問題。更多地就會是理解並減少了抱怨。國情如此曲折,能夠在經歷動盪文革之後捉住改革開放的契機國民生產總值發展越居世界第二,能夠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穩定發展,能夠讓世界看到新面孔。本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面是底子不行,一面是衝力欠缺。就像我們說的先天不足,可不是要後天來湊麼。如此一想,只剩沉重和期盼。沉重地是醫療,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國民幸福指數,地區發展不協調。期盼著不僅國家甦醒改革,個人也能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去奮鬥。

套用一句話來結尾,祖國,愛的深沉。

《白說》讀書筆記8

《白說》與其說是白巖鬆的一本自述,不如說他是在以新聞人的角度與你聊天、話家常,態度誠懇,言語平實,容易接受又發人深思。

用簡單的語言訴說並不簡單的事是一種本領,而能撼動人心則更需要智慧。顯然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積月累的付出與努力。

就拿白巖松本人來說,一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白巖鬆愛讀書,這從他的經歷中看得出,從小泡在圖書館,以書為友共度了幾十年,在全家去搞“歷史”的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從事“新聞”行業,多年後才猛然發現,其實搞“新聞”的人才最狠,其他人都在“挖”歷史,而自己卻是在“做”歷史。二要有獨特的思維見解。白巖鬆曾說“一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來自哪裡?同一條新聞,怎麼報道能抓人眼球,入木三分?同一件事情,怎麼做能彰顯特色,體現價值?這就要從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上做文章。三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古語說,實踐出真知,此話不假。理論再好,不去實踐,也只是空中樓閣、秀花枕頭。

《白說》讀書筆記9

本來並未想到要看這類書籍,但偶然朋友贈給我這本書,那麼還是值得看看的。

白巖鬆我並不是很瞭解,只知道是為著名的新聞人,如今看他的文字,果然,有豐富文化底蘊、有個人獨特的見解才能到他如今的地位。他的語言,直接了當的告訴你說是或者不是,如此這般如此那般,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不委婉、不虛假、不無趣、不耐人尋味。很多文字我都會反覆看上幾遍,覺得噢!那些原來就是我想說的!

我很喜歡這段文字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佔5%,剩下的90%是平淡。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過得不那麼平淡?不太容易,尤其年輕的時候更不容易。

想想自己的生活,就覺得太過索然無味,彷彿平淡有95%至多。看過這段文字,如何把平淡過得不平淡,就值得這個年紀的自己好好想想。

好書,推薦。

《白說》讀書筆記10

看完這本書後最深的感受是,特別羨慕白巖鬆的兒子。羨慕他有這樣一個睿智的父親。全書讀來,就像是一位學富五居的長者向你傳授一些經驗,跟你分享他對於人生、信仰、以及時代的思考。其實讀書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在讀別人的時候,也是在讀你自己。你會看到自己與作者在這個問題上思考的差異。這真是一件奇妙且有趣的事情。既歎服於作者的睿智,又汗顏於自己的幼稚。哈哈,讀完這本書心情真的是略複雜。

這本書主要內容有四部分:

1、有對於人生的思考

2、對於信仰的追求

3、如何更好地溝通

4、對於時代以及中國現在及未來的思考。

這本書是我的好朋友送我的生日禮物,我前前後後看了差不多三篇。無論讀多少次,都不會對書中所說的內容厭倦,反而每一次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與思考,結合書中的觀點以及身邊發生的事情會有新的思考。可以這麼說,這本書讓你開始懂得思考。一邊留意生活,一邊開始思考。

白巖鬆真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工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對於信仰有自己獨特的理解,熱愛運動與音樂。這樣一個人或許就是將生活活成詩的模樣吧。雖然他總是說,生活的真相就是平淡。於平凡生活中尋得些許趣味兒,這輩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