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5篇)

文學 閱讀(8.08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悲慘世界》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5篇)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

大家都明白世界著名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的之一便是這一本《悲慘世界》。週末,我開始閱讀起這本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為了不讓姐姐的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為四次越獄增加到十九年。當他一無所有的走上社會卻發現自我衣食無著時,一位主教感化了他,讓他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最終當上了市長,一名大富翁,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善事。還曾為了不嫁禍於人上法庭承認自我的真實姓名。他舍已救人,在槍林彈雨中救助了他的“女婿”,最終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想想我們的生活,和這些人比起來,算是多麼的完美啊!我們曾因為想得到卻得不到而哭泣,也曾會因為想做什麼卻不能做而難過,但看看這本書中的冉阿讓、芳汀、“百靈鳥”珂賽特……我們曾受過的所謂的“傷”都算得上什麼?此刻有許多人,包括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總是會覺得什麼都該是自我的,不應當受到委屈,所有人都應當聽自我的,按照自我的心意去辦,都不曾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過,但這樣的我們長大後,改怎樣去融入社會呢?所以,請大家從小做起,試著儘自我最大的力量幫忙需要幫忙的人,對生活堅持進取的態度,進取地應對一切挫折,不要畏懼。同時,我期望大家要珍惜此刻的生活,並懂得感恩,感恩這個世界、感恩這個國家、感恩這個社會、感恩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愛我們的人……

我只想說,人是不分貴賤的,要堅持一顆真、善、美的心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完美。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2

《悲慘世界》是維多克. 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整治生活的長篇史詩。才讀了幾頁,我就愛不釋手。當合上這部書時,心中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油然而生,我感覺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這本書讓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冉阿讓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一個善良,受人愛戴的市長,這是一段多麼心酸的過程,然而這部聞名世界的名著卻將荒蕪慘淡世界中人性種種改變盡收眼底,我不禁對這位浪漫主義作家心生敬意!

整部小說在於怎樣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也讓我深切體會到社會最底層窮苦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善惡,並且時而為之感動。光明磊落,寬厚善良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陰險狡詐,自私自利的小人會永遠遭到人們的唾棄。書中有許多角色也真是這個社會的縮影,比如店主德納第,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時聲稱自己是演員,一時又說是畫家,但再高明的欺詐手段,也掩蓋不了自己丑陋的內心。在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事情:比如有人為了提高自己的績效,而不惜一切代價,爾虞我詐,這種行為不但欺騙了領導,同事,但卻永遠欺騙不了自己,欺騙不了自己自身的能力。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

冉阿讓曾經是一個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但是他卻被教主一點一滴的感化著,讓他棄惡投善,對他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愛,也許這就是人心的魅力。“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也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憤怒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掌聲。懂得愛,懂得寬恕,讓每一個人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中來,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是何等的和諧啊!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3

《悲慘世界》是在一位被人們譽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的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手中誕生的。它刻畫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現實,繪製了一幅規模龐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圖畫。

它描繪了主人公冉阿讓坎坷、悲慘的一生,更突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正,它就好像是一幅五彩繽紛的畫,把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愴的客店,,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汙納垢的下水道……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寫的很真切很細緻,而畫幅的形象又是如此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不是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嗎?在這一本《悲慘世界》,讓我深有感觸,也讓我領略到不同的偉大:就像冉阿讓人格的偉大;沙威對待良心與職責的偉大;米里哀主教寬容的偉大;愛潘妮對待愛情的偉大……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4

悲慘世界是我十分喜歡讀的書之一,這本書是維克多。雨果的作品。講述了冉阿讓幫忙貧困的姐姐撫養7個孩子,在一年冬天,看孩子餓得臉色蒼白,他為了不讓孩子餓著,就打破了一家蛋糕店的玻璃,偷了一塊麵包,被判刑了19年徒刑。出了監獄後,他想報復好心收養他的老人,他拿起了棍子,看見和藹的老人躺在那裡,他卻不忍心下手,拿走了銀器逃走了。當他被抓到得時候,老人並沒有指責他,而讓他把銀燭給了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你許諾過我,你拿了這些銀子是做一個誠實的人。”正是老人的這一句話,打動了他,他改了名,換了姓,當上了老闆,發了財。但他始終沒忘主教的恩惠,他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忙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而冉阿讓也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我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又被抓走做苦役,死亡了。

從這本書中我感到了,冉阿讓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好人”,大家都很感激他。我明白在我們此刻的生活裡,也有許許多多像冉阿讓一樣在生活中有許多波折的人,如果我們能夠去發現他們,同時也幫忙他們,就不會冤枉這些人。但我們此刻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卑鄙小人,處處為難他們,和他們作對,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法,這樣是不對的。如果我們像那一位收留冉阿讓的神父一樣,那他們就會過的很開心。我們必須要樂於助人,幫忙需要幫忙的人,我們的世界也會變得完美、歡樂,不會有爭執。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5

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悲慘世界》。大多數人聽到這個書名就知道書中所講的了。

最張我感動人物是芳汀,芳汀這個人物也許在那個充滿著宗教的,君主專制的時代並不足為奇,但在現在這個高喊著人民自由幸福萬歲,人人安居樂業,不愁吃穿,不愁吃喝,不愁花錢的,所謂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上不可想象的,除非他喪失人性的家庭,不沾沒人會這麼幹。

書中芳汀是個美麗漂亮,善良,有著柔順頭髮的,潔白亮麗牙齒的少女,先是她的“男友”拋棄了她,扔給了她一個三歲大的孩子,反覆聽為了生計,先是將她的孩子暫時託付給了一家人,那家人看似“友好”,他們先是向芳汀索要了一大筆錢,等芳汀走後,他們不但特別對待那個孩子,不給她吃好的,穿好的,還讓她吃的沒狗好,住的沒狗大,穿破衣服,都是洞,沒有任何補丁,還數次寫信騙去一大筆錢,還要芳汀每月給一樣的錢,為此芳汀賤賣了頭髮,拔了兩顆門牙給賣了,最後出賣了自己的肉體,在悲慘中死去,並且這在現代社會很正常,不過是家常便飯,乃至當官的也是如此。

現代社會表功你不公!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6

假如世界上所有的書是一片遼闊無邊的大海,那一本書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條小魚;假如世界上所有的書是一片蔚藍的天空,那一本書就是天空中一朵潔白無瑕的雲朵;假如世界上所有的書是一座大金庫,那一本書就是金碧輝煌的金庫中的一塊小金塊。《悲慘世界》在我的眼中是一條稀有的魚兒,是一朵最美麗的雲朵,是一塊最耀眼的黃金。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先生所著的。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因為飢餓過度而偷了一個麵包,這使他在監獄裡度過了他一生最黑暗的十九年。當他再度從監獄裡走出來的時候,再也沒有一個人願意去理睬他了,每個人都歧視他,就這樣,冉阿讓終於在絕望中崩潰了,但是,在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奇蹟出現了,一個善良的主教幫助了他,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

從那以後,冉阿讓開始竭盡全力地去幫助別人,想用做好事來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可是,當別人知道他曾經是一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一直把他拒之門外,因為在人們的眼中他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他一點也不介意,仍然好心地去幫助別人,但是,他最終還是悽慘地死去了。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為冉阿讓感到憤憤不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就永遠都不能悔改了嗎?難道一個只是一不小心犯了錯誤的人就一定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嗎?

《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瞭解了這個我很少接觸的社會。在社會上,有的人像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無惡不作甚至迫害別人。像在20xx年裡,美國為了得到石油,向伊拉克與伊朗這兩個盛產石油的國家開火;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甫志高貪生怕死,為了能夠活下來,投靠了日本人,將中共地下黨的祕密洩露了出來…….但社會上除了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這些人有一顆無私善良的心。他們常常幫助他人,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也去幫助別人。這些人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的社會有了光明,讓我們在嚴寒中感受到一絲溫暖,一絲生機,我們中華民族就需要這樣的人。

冉阿讓雖然死了,但是我相信:他那顆善良和無私的心將一代代地傳下去,讓我們的那個被破壞和諧的社會重新充滿光明。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7

《悲慘世界》講述了一個叫冉阿讓的囚犯獲得假釋後,仍賊心不死直到後來遇到了善良的卞福汝主教——米里哀先生。最終這位主教把他冰冷的心融化了。冉阿讓不斷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成為了市長的艱苦歷程。

本文把冉阿讓作為一面鏡子,反映出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的腐敗和善有善報的道理。

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由惡改善的人。在西晉滅吳國的時期有一個叫周處的人,父親早逝,缺乏教養,在村子裡無惡不作,為所欲為,村裡人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裡的蛟龍並稱“三害”。後來他用弓箭射山虎,用鋼刀擒蛟龍,成為了一名清官。最終轉仕西晉戰死沙場,傳為美談。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小時候十分頑皮,曾用父親送他的小斧頭砍倒了兩顆櫻桃樹,被批評後重塑自我。長大後,領導美軍擊敗英國侵略者,解放了美國,成為了美國首任總統。

當然內心始終充滿邪惡的人也會得到報應。原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位狂熱的“戰士”一把火點燃了歐洲。他指揮軍隊發動了對歐洲各國的侵略戰爭,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當盟軍兵臨“總理府”門下,他仍負隅頑抗,最後飲彈自盡,葬身火海。

只有心中充滿善念,樂於助人,為他人著想,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8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冉阿讓,使我認識到了愛能戰勝一切這一深刻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冉阿讓是一個越獄的苦役犯,但他是善良的。他出獄後,雖然獲得了自由,可身無分文,陷入了困境。在這時,卞福主教幫助了他,冉阿讓十分感動。後來,他帶領一個城市的人民致富,成為了市長。可是,他是苦役犯這一事被發現了,被終身監禁,在海上服役時為了救人掉進海里,僥倖逃生

看完了書,我覺得冉阿讓是一個善良的人,他幫助一位母親贖回孩子;他是一個有商業頭腦的人,帶領一個城市致富;他是一個捨己為人的人,為救船員掉進海里;他是一個勇敢的人,在槍淋彈雨中人。

我要向冉阿讓學習,他捨己救人,勇敢頑強的精神令我敬佩!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9

“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窮困,幾乎總是後母,有時還是親孃;困難往往孕育心靈和精神的力量;艱苦是志氣的奶母;不幸是哺育高尚人的好乳汁。”這是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的感嘆。

書中的冉阿讓原是一名普通的人,他因父母早死,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當時的他連食物都買不起,過得十分困苦。終於有一天他橫下一條心,去麵包店偷了一塊麵包,結果卻被抓進了監獄。在他出獄的時候全身上下沒有一處完整的地方。他被人嫌棄,遭人排斥。他曾說過自己連狗都不如。生活將他打敗,使他一蹶不振。

大自然是平等的,有苦也有樂,有酸也有甜,有黑暗也有光明。

卞福汝主教來到了他的身邊,告訴了他這悲慘殘酷的世界中還有高尚的人,只要你樂善好施,就一定能受到人們的尊重。寫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了現在的社會。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有像德納第夫婦一樣的黑心商人,有像母親芳汀一樣的小白鼠,它們中的第一者不斷地想方設法吞併第二者;有像冉阿讓一樣的慈善家,有像沙威一樣錚錚鐵骨、實事求是的警探。

世界是悲慘的,但少不了高尚的人,只有經歷了磨難還為他人著想,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人。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0

今天,我讀了媽媽給我買的《悲慘世界》,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法國人。我看完後回想一下,故事的內容、情節都十分感人,催人淚下。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當上了市長,成了大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卻濫判無辜,他為了不嫁禍於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這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

悲慘世界讀後感:“奉獻是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在這句話裡我明白了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就是奉獻,無私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就好像父母親對我們的愛,不斷的付出他們的愛。在這書中我看到了冉阿讓的奉獻精神。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1

我手捧著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津津有味地看著: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為生活貧因,偷了一塊麵包,被抓住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刑期。出獄後,冉阿讓受教主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對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無數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毫無所求,對犯了錯誤的人寬巨集大量。終於他當上了事長。然而,歷盡種種曲折又被抓進監獄……

當我讀到這裡時,我讀不下去了,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時我想起了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冉阿讓也不例外,為什麼,人們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樣有一顆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去呢?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不應該將目光侷限於犯錯誤的人身上,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把心放寬一點。。

這時,我不禁聯想到自己 .記得那次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電視機上擺放著兩隻閃著銀光的水晶天鵝擺設,覺得非常有趣,便伸手從電視機上取下來。“嘭……”水晶擺設竟然讓我打碎了,當時因為沒人在家,我以為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了,可是,這件事卻被媽媽知道了,他拉著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媽媽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讓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小姨:“我…我…,小姨,對不起!”我低著頭,不敢望小姨。“怎麼啦?”小姨摸了摸我的頭問,這時,我已經落淚了,眼淚不由地流下來。小姨知道了這件事後,並沒有罵我,還表揚了我勇於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淚了,我被小姨的那顆寬容的心所感動了。

感動是什麼?感動是心靈深處湧起並波動全身每一條神經的震顫,是心絃在真善美的彈撥下奏出的美妙音樂,是平靜的情感之湖投進一粒石子泛起的陣陣漣漪,是心與心的感應,是絢麗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讓,米里哀教主、小姨這些人物所感動嗎?

“在種種艱辛和逆境中,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為貧窮和值得同情的人們獻出了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但是,本性並不壞的冉阿讓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悲慘世界》,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法國人。書中講述了一個正義與邪惡,虛偽與善良的悲慘故事。故事的內容、情節都十分感人,催人淚下。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當上了市長,成了大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卻濫判無辜,他為了不嫁禍於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這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

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

“奉獻是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在這句話裡我明白了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就是奉獻,無私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就好像父母親對我們的愛,不斷的付出他們的愛。在這書中我看到了冉阿讓的奉獻精神。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2

暑假中,我讀了法國大文豪雨果寫的一部震撼人心的輝煌鉅著——《悲慘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讓·瓦讓的悲慘人生。讓·瓦讓是一個苦役犯,他刑滿釋放後,被一位主教感化,重拾善良的本性,改名換姓,當上了市長,做了許多善事,之後,讓·瓦讓又救了一位可憐的母親,她叫芳蒂娜,她為了她的女兒珂賽特,賣掉了寶貴的頭髮和門牙,可她最終還是病死了,臨終前還是沒能見女兒一面,讓·瓦讓決心把珂賽特從貪婪的泰納迪埃夫婦手中贖回。可他又為了就一個被認為是讓·瓦讓的無辜老頭,再次被捕入獄,一次,他冒險救一個水手而跳入海中,乘機逃跑,人們以為他已經死了。逃走後,他又以重金從惡毒的泰納迪埃夫婦手中,贖回了珂賽特。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社會不容他,到最後,連他辛辛苦苦一手養大的女兒珂賽特也誤解了他,他多次捨己救人,卻只能在孤寂中死去。

讓·瓦讓的善良在當時的黑暗社會面前是蒼白無力的,他無數次的為了一些與他毫不相干的人不受到傷害鋌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樣一個高尚的人,竟然在誤解中死去,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

而當今社會的人們,為了個人利益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比如,公交車上,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扶著扶手,卻無人讓座,這是為什麼?也許這是他們在想:別人都沒讓,我為什麼要讓啊?但如果換個角度想想:當你上了年紀,行動不方便了,坐公交車也沒人讓座,你是什麼感受?再看看我們學生,在考場上,遇到不會的題目,就偷偷地看其他同學的答案,這樣的行為,既欺騙了老師,也欺騙了同學,就算你考了一個好成績,你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嗎?

現在,像讓·瓦讓這樣為社會、為人們無私奉獻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只要人人都像讓·瓦讓一樣,奉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3

人生快事,莫如讀書。它能讓我們知天地、曉人生。它能讓我們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書是我們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到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善於從書中汲取營養。從閱讀中養成愛好讀書的習慣,體會讀書的樂趣,學習和掌握一些讀書的方法,這不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嗎?

我讀過一本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講述一個貧困的工人冉阿讓為了偷一塊麵包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後,他到處遭他人白眼,於是,他仇視社會,但被一個主教感化,做一個好人。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市長,他答應臨死的芳仃撫養她的女兒珂賽特。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其他警察誤抓一個貧苦工人,準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承認了身份,他又送進了監獄。去監獄的路上,他又逃跑了。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她躲在一個偏僻的修道院裡,多年過去,珂賽特;與馬呂斯相愛。之後,發生一系列生活變故,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品格前投河自殺。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冉阿讓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珂賽特的懷裡。

我想美有許多的人上冉啊讓啊一樣,不為了自己著想,而奮不顧身的承認自己的身份,救了一個無辜的農民。的高尚品格吧。也許換作我自己,可能我也不會像冉啊讓一樣的。

書中的主人公的高尚品質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從書中的主人公的事例,我們也可以知道,就算一個犯了罪的一,依然可以浪子回頭的,他們只是尋要一個人去感化他們。

雨果《悲慘世界》將整整半個世紀的歷史程序中廣闊的社會的生活畫面都一一的給我們有生動的文字描繪出來。這本書使人們認識到當時社會的腐敗、陰暗、恐怖。表現出一些社會的背景。讓我們知道一些當是社會背景。也讓我們知道一些人生的大道理,讓我們去分辨哪些知識我們要學習,哪些知識我們要丟去。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擁有高尚品質的人。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4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你知道嗎?起初我對這句話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是當我看完《悲慘世界》以後我就覺得十分有道理,從中,我還得到了一個領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這個道理是我從哭中領悟出來的。

你們一定都十分疑惑,我為什麼哭?因為我為偉人冉阿讓的死而感到傷心,有為不知羞恥的德納第而表示強烈的憤怒,還為苦命的芳汀感到悲傷,又為善良。有愛心的米里艾主教感到讚歎。

事實其實是這樣的:剛剛出獄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了人們的鄙視時,快要絕望了的冉阿讓得到了善良的米里艾主教的幫助。但是不料冉阿讓又忍不住把主教的兩個銀盤子給偷走了,被抓到了後,主教不僅原諒了冉阿讓,而且把銀燭臺也贈送給了冉阿讓,冉阿讓感動了,併發下了毒誓,從今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好人。

從這,我又得到了一個深刻的領悟:無論是多麼可惡的壞人,只要用愛來寬容他,饒恕他,他也一定會像冉阿讓一樣改邪歸正的。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5

書是知識的海洋,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翅膀,是生活的方向盤。讀一本好書就是找到了一位好老師。書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還能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的確,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一本好書,可以照亮我們前進的路程;一本好書,可以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悲慘世界》就是這樣一本好書!《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冉阿讓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於獲得了自由,由於他犯有前科,儘管他有著強健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連他的好意有時也往往會遭到人們的誤解。他收養了一個女孩並把她撫養成人,他還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別人。

我很佩服冉阿讓,他是一個英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市長,化名馬德蘭,有一個罪犯被認定是冉阿讓,準備被處死時,馬德蘭(也就是冉阿讓)坦白了自己的身份,救下那個罪犯,當我看到這一部分時,我十分感動,我對他的敬意便油然而生。冉阿讓是一個正直、勇敢、善良的人,他為他人做出了許多貢獻,卻不求回報。他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幫助別人找回珂賽特,他這種為他人、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