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西風古道數滄桑散文隨筆

文學 閱讀(2.02W)

西風斜陽黃草,崇山峻嶺古道。眼前的一幕強烈激盪著心靈,瞬間,我竟迷失在古今交錯的時間和空間裡。

西風古道數滄桑散文隨筆

這是崤函古道上的一處古道遺址,位於陝縣硤(xiá)石鄉的一處山坡上。它是世界遺產絲綢之路上唯一的道路遺址——石壕段遺址。牢牢吸引我目光的是那深深的車轍痕跡,被數千年的歲月深深烙刻在滄桑古道上。車轍寬1.15米,轍壕最深處超過40釐米。在車轍兩邊,可以明顯看出人工開鑿的路面痕跡,寬5米至8米,呈西北-東南走向。這條長200餘米的壕溝,便是灰褐色岩石經車輪長期碾壓形成的道路自然遺存。

走在這段殘存的北崤古道上,聽長風嘯山谷,感受曠遠的氣息。

數千年前,先民們憑藉一雙手掌、汗水和熱血,在榛莽間開闢通道,他們驅逐虎狼,披荊斬棘,沿河谷和土函行進,遇石質路段,則以雜草燒石,冷水激淬,使石質疏鬆以便開鑿,終於使得古道如巨龍蜿蜒在崤山之間、黃河岸邊,輸出也輸入著物產與文明。當然,在這條上演過著名的秦晉崤之戰的古道上,也時常瀰漫著烽火硝煙。

巍巍崤山,東連邙山,西接秦嶺,南合伏牛,北臨黃河,大自然造就的山河阻隔,使崤函古道成為歷朝歷代“襟帶兩京”的鎖鑰。這條西起長安、東至洛陽的古代官道在古陝州境內被總稱為“崤函古道”。由於此道在陝州以東分南北兩條道路,又稱“二崤古道”。

時已暮秋,眼前是深可及腰的蒿草。透過歷史的風煙,我彷彿看到在這條古道上,車轔轔,馬蕭蕭,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演繹了多少古道戰事;駝鈴聲聲,旗幡招展,流淌著不盡漢韻唐風。

在北崤古道上,有兩位名貫古今的人物自此走過,使其成為後人的情感驛站。硤石北側的金銀山,古稱北陵,為崤山主峰。據《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載:“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商代末期,發祥於岐山周原的周人逐漸興盛。為了遏制周的強大,商紂王藉故殺掉了周人首領季歷,並將季歷的兒子姬昌囚禁於河南羑里(yǒu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在羑里,姬昌裝瘋賣傻矇騙過紂王,終於獲釋。他歸心似箭,日夜兼程,返回周原,行至硤石北陵時,風雨大作,無法前行,只得在此躲避風雨,這為崤山增添了千古佳話。如今,陵下有文王避風雨臺。

沿著腳下的車轍印跡翻越山頂,可以看到山谷中的石壕村。公元758年6月,唐代大詩人杜甫從偃師杜樓探家返回關中,在傍晚投宿石壕村。深夜時分,幾個差役前來抓丁,粗暴的砸門聲、老婦人的哭訴聲驚醒了詩人的殘夢,之後,千古詩作《石壕吏》傳唱至今。

在南崤古道上,則分佈著著名的雁翎關。雁翎關作為南崤古道上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洛陽門戶”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幾千年的時光,南崤古道上的雁翎關見證了戰爭的慘烈、官道的繁華與歷史的厚重。如今,當地人在山上放羊時,還不時撿起長滿綠鏽的.銅箭頭。

此時的雁翎關格外寂靜,也不見關樓等遺存。漢朝時官軍與赤眉軍惡戰的血雨腥風已然遠去,李唐天子的龍輦、武周女皇的鑾駕也沐浴著河谷的清風飄然而逝,此時的關隘是塵囂落盡的安寧和平和。

位於雁翎關北側高阜之上的夏後皋墓,在此靜處了4000年。夏後皋是夏代帝王孔甲之子,桀之祖父。今史學界和考古學界認為,夏的活動範圍多在晉南、豫西一帶,由於敵對部落的侵擾,夏朝數遷都邑。由於戰爭頻繁,皋極有可能在轉戰途中死後葬於此地。1956年和1960年,中國社科院院長郭沫若和文物考古院院長夏鼐曾經親歷此地考察。

回望雁翎關,但見崤嶺巍然,林野清遠,牽引我的思緒纏纏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