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隨筆

文學 閱讀(2.77W)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隨筆1

上星期我和學生也開始研究擺了。以下就是我在“擺的研究”中的感悟和體驗;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隨筆

1、怎樣才能控制擺的軌跡:按照擺動軌跡的不同,擺可以分為平行擺和圓錐擺。在實驗中我發現,我們的擺都成了圓錐擺,雖然在後面我強調學生放手時要讓擺自然擺動,但還是無法改變成為圓錐擺的命運。而且越是傾斜的角度大,成為圓錐擺的跡象就更明顯。這個問題到現在我還沒有想到解決的辦法。

2、怎樣儘量減少無關的干擾:我們是用鐵架臺作為擺的支撐架,最初只是把擺的固定點用鐵夾或者橫杆固定,結果擺擺動的時候總是會撞到豎杆上。於是有的小組就乾脆把長的豎杆橫放,用手壓在桌邊上作為固定杆,這樣無論擺的軌跡怎樣都不會撞到了。另外在改變擺錘質量的實驗中,我們採用的是把鉤碼都掛在線上,而不是把鉤碼相互連掛,這樣就避免了擺繩的改變。在以前我聽過的課中有一老師採用的是把娃哈哈的瓶子剪去上半部分然後作為容器,把重物放在裡面,可隨意改變質量,這更是一個好方法。

3、測量的規範性是實驗成功的保證:為了便於觀察,怎樣才算擺動一次?(從初擺點開始來回一次為擺動一次)數擺的次數的時候要注意什麼?(擺到最高位的時候再數不能提前和滯後,而且數數時一定要簡潔乾脆不拖音)測量擺繩的時候應該是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之間的距離?一旦這些細節都注意到了,學生的實驗資料就比較合理了。

4、實驗的指導和要求要適時: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注意,所以這個星期的實驗課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在每個實驗開始的時候,我都把學生的部分實驗器材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跟學生說明實驗的要求,並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猜測和思考之後,再讓組長來領材料進行實驗。而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有的小組遇到了一些具體的問題,我這時候到他們那集團中去指導,因為是學生自己主動提出的求助,所以聽講特別認真。而且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我都做到給幾分鐘對實驗現象進行交流和總結。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隨筆2

科學課,是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科學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保持或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問題。

探究的過程是一種實踐的過程,一種體驗的過程,也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而要充分給予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在科學課上,我正是如此給予學生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在發展學生富有個性的綜合科學素養的過程中,意外地讓我也有了極大的收穫,更深地理解了“科學”的涵義。

我們的小船

學生們紛紛舉著小船來上課(這是《沉與浮》單元的最後一課《造小船》)。課前我已佈置好造一艘小船了,這節課是要來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運得多。

我把裝的物體分發到每個小組,先小組裡比一比,選出一艘船來代表小組比賽,看著學生興致勃勃地試著小船,我也觀察到幾個細節: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這是第八小組裡的學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膠粘一下。”說完,小組裡其他成員早就幫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進好了。

“你放慢點,兩邊都要放,要不船會倒了,水就會進去了。”這是第五小組在試小船。“為什麼要在船的兩頭一起放貨物?”我問道。“因為放了一邊,小船容易倒,要進水的。”“是啊,我們剛才就是這樣,小船沉下去了。”原來他們是經驗之談。

“老師,借塊幹抹布。”“用來幹嗎,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濺開來了?”我邊問邊把抹布交給第七小組的同學。“不是,我們小組的男生放小船的時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溼了。”“溼了沒關係啊,我們的船是用鋁片做的,不怕水。”我有點好奇,因為其他小組放的時候也有學生會不小心弄翻了溼掉。“但是船艙裡溼了,有水滴,貨物也全溼了。這樣有水的,就比原來要重了,可能會有影響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來這樣,看他們小組是求勝心切了,不過還真夠細心的。

看著學生們試小船、改進小船,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親自動手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科學探究的過程是一種實踐的過程,是一種體驗的過程,也是一種發現和創造的過程,看學生造小船,我也深切體會到:科學不是一個定論,只是一個過程。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隨筆3

五上第一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實驗胡蘿蔔是沉是浮時,學生說是浮的,理由是書上是這麼寫的,但事實當胡蘿蔔一放下去就沉了,學生紛紛說,上當了,課本原來也會出錯。

是啊!科學,我們要尊重事實,用實驗來說明。

後來我查了一下教師教學用書,書上說,教科書圖中採用胡蘿蔔做實驗,材料不夠好,教師最好選用會浮的白蘿蔔(說明白蘿蔔也是有沉有浮的),找來白蘿蔔,都是沉的。

教學用書最後出了殺手鐗,如果找不到能浮在水面的蘿蔔,也可以用蘋果代替。天,這哪還是同種物質構成的,學生會不會越搞越糊了。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隨筆4

國小科學與國中科學的最大區別就是國小重點在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而不是知識的積累。剛開始擔任科學老師的時候,我把實驗和知識的學習一併放在首位。但經歷那麼多的聽課活動、教案的研究以及自己上課的實踐經驗,讓我茅塞頓開,頗有頓悟的感覺,在此淺談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體會

新的教學形式下,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不斷提升,每一門課程都在進行革新,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各個能力。國小的自然常識課程變成了一門科學課程,而其目的也是如此,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引起他們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為以後深入的科學學習和科學探索打好基礎。

但是國小的科學課到底怎麼上?既然國小科學是國中科學入門前的培養,自然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樣了!國小科學不注重知識積累的多少,而是在於學生對於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現在國小科學課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就是以探究過程為核心,在活動中學習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素養。但這個“活動”也不是學生按部就班跟著老師的指令做。教師的角色引導者和活動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揮家。科學課上學生會有很多的想法,老師更多的是參與他們的想象和實踐。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能隨便的否定學生的每一個想法,或許我們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它的不存在,但是對於未有涉及理論知識的國小生,我們的鼓勵是對他們養成動腦和探究習慣的支援。我們可以借其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走。

我覺得,科學課上氛圍很重要。如果每個學生都安安分分坐著聽,老師說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的學習沒兩樣;如果學生過於活躍,那整節課帶來的只有混亂的感覺,最後只能一無所獲。學習氣氛也是需要老師的引導的,我們應用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能很好的來協調這一點。探究式學習過程有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動手實驗,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在第一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中就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通過自己的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能給予學生釋然的感覺,更具有成就感。通過自己的探索從未知變知之,也不難理解有些學生會開心得說上科學課比較有意思。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隨筆5

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如何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情感,真正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視角去理解科學的成果,這是擺在每一個國小科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我認為,良好科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對國小生至關重要,它將為後繼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外界資訊輸入的視窗。觀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需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看見了”不等於“觀察到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歸功於科學家細緻的觀察結果,如:牛頓就是從大家熟視無睹的蘋果落地現象,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簡單的單擺現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轉的。所以,良好的觀察品質的養成對學生今後的發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觀察品質主要包括:

一)觀察的客觀性:“求實、客觀”是培養科學過程技能的基礎,更是科學精神的精髓。應使國小生從小養成對待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察時說實話,說真話,不偽造結果和編造資料,真實反映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

二)觀察的永續性:有價值的科學發現絕不是“走馬觀花”的結果。如: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通過24年的物候記錄,發現了太陽黑子活動週期和植物花開花落等物候之間的關係。達爾文也是經歷了幾十年含辛茹苦的觀察與實驗,寫出了著名的《物種起源》。所以,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分析,要培養學生耐心持久的觀察品質,從而培養他們一絲不苟和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觀察的敏銳性:科學上的成功往往在於能否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以及能否從細微處捕捉事物的本質,伽裡略就是從教堂吊燈擺動現象,得出了單擺的等時性。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隨時保持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高度警覺”,這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的關鍵之處。

四)觀察的全面性:要引導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把零碎的,看上去並不關聯的孤立事物放在整體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中對古代《受水型水鍾》的觀察,要將漏斗、水筒、浮標、齒輪、刻度盤、刻度尺等綜合起來,進行全面地觀察,才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聯。同時,要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同一事物。如對一個蘋果的觀察,如果同時使用味覺 、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去感覺,其觀察效果顯然更全面。

五)觀察的選擇性:國小生由於年齡小,他們經常抓不住觀察的重點,注意些不該注意的東西,如:用酒精燈加熱物品時,本該觀察被加熱物發生的現象,但有些學生卻只看到了酒精燈的火焰在跳動。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只有帶著明確具體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觀察的準確、全面、細緻。所以要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方向,養成有意識、有目的的觀察習慣。

二、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國小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又是科學學習的核心,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養,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然而,不少學生沒有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儘管他們從學會說話開始,就可能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很少有父母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會毫無保留地將答案告訴孩子,惟恐孩子聽不明白。進入學校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也是“絞盡腦汁”地將知識通過語言、演示實驗等方式傳授給學生。或者學生只是機械地照著教師指定的實驗步驟按部就班地依樣畫葫蘆,沒有探究性思維活動的參與,久而久之,孩子們習慣於從老師或家長那裡“省時省力”地獲取知識,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所以,國小科學教育應首先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不依賴老師,自覺主動地去探究,自主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樣證明?物體的滾動摩擦大於還是小於滑動摩擦?怎樣證明?遇到這些問題,學生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設計實驗去探究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尋求老師的幫助和解答。當然老師並不是要遊離學生探究學習之外“袖手旁觀”,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麼教師怎樣適時適度地發揮作用,才能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從而使探究活動持久、有效的進行下去?

三、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中國小科學教育倡導“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學習養成“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發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動手”只是一種手段,會“動腦”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國小生往往是樂於動手,但不善於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於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所以科學教育要養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即動手之前先動腦。活動中要提醒學生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的並用,要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於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

如:在探究《電磁鐵》的性質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他們對於電磁鐵感興趣的問題,諸如:電磁鐵是由什麼構成的?怎樣製作電磁鐵?電磁鐵能吸哪些物品?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什麼有關?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若有極性與什麼有關?電磁鐵與磁鐵有什麼區別?然後,讓每個研究小組對本組感興趣的問題,先提出預測,再根據多種實驗材料,提出實驗方案,最後動手實驗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在活動中,要使學生養成勤於做科學筆記的習慣,要及時記錄下自己瞬間閃現的智慧火花,把觀察的現象、發現的問題、預測的結果、對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活動的感悟,都要及時記錄下來,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這樣才是真正意義的探究,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

四、養成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得不到預期的結論,甚至得到的結論是偏謬的,對此,教師既不要指責學生,使之失去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也不要急於否定和糾錯,因為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論,是給探究者提供反思認識的好機會,學生在探究中經歷失敗未必是壞事,如果老師能用賞識的眼光積極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並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覆實驗,重新成功,學生會收益很大。如:學生在進行電路的連線時,經常會出現小燈泡不亮的情況,這時老師不要急於幫助學生查詢線路故障,要激勵學生合作討論、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小燈泡不亮,學生會饒有興致地分析出很多種原因,諸如:電池沒電了;線路某處沒接好斷路了;小燈泡的燈絲斷了;兩節電池接反了;開關連線不對或開關接線處鬆動;連線燈泡的兩根導線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後,根據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線路進行檢查,找到問題所在。這樣對待“失敗”,學生收益非淺,因為強烈地自發地反思過程,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實幹的膽略,處事的機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國小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善於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確看待“失敗”,使之成為獲得鍛鍊和發展的契機,通過總結反思,使學生在成敗中皆受益。

五、養成善於開發利用科學資源的習慣

國小科學具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而教材只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字性資源,它不是課程的全部,教師要引領學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學科學用科學。然而現實中,大多數國小生是獨生子女,家庭捨得為孩子的學習投入,在家長看來,支援孩子學習科學,就是大量地購買課外科技讀物或科技音像資料,而開發孩子智力,就只會採用購買智力玩具的途徑。長此以往,孩子們養成了唯書本而學,唯現成用具而用的被動學習習慣,不會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更談不上去開發生活資源學科學。

因此,國小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敏銳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如:探究居室養花的學問;澆花噴水器的原理;家庭線路的設計;天氣、氣溫、風向的觀測和記錄;食物黴變的研究;探究水壺除垢的方法等。同時,要引導學生善於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如:廢棄的飲料盒罐,可以做土電話、可以做聽診器、可以做小昆蟲觀察盒等很多實驗。還有小藥瓶、飲料吸管、導線、鐵釘、小磁鐵、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絲、螺母、食品包裝盒、袋、繩等,都可以用來做出精彩的科學實驗。因此,科學教育要使學生養成善於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習慣,而課程資源的重要價值正在於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發展機會、發展條件、發展時空和發展途徑,而這正是科學教育的內涵。

總之,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國小科學教育,養成國小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將決定著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追求科學甚至會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