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理想國讀書心得筆記

文學 閱讀(1.52W)

理想國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讀者讀了有何心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理想國讀書心得筆記,希望對您有用。

理想國讀書心得筆記

  理想國讀書心得筆記1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體現和反映人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座標和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規劃。他認為,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裡接受考驗,積累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講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看見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裡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可見,人的一生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磨練自己,不斷接受考驗最終才會看到善,走向頂峰。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僅僅侷限與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這種觀點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主任達夫把終身教育理論概括為20條,使終身教育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1994年,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習大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為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視。終身教育的思想,讓我們有能力自身發展,學會認知、學會生存。 另外,我認為《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為,為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他們的統治者首先要設計出抽籤的方法從而使優秀的男人和優秀的女人結合,他們為了保持治理者品種的純潔,對於優秀的者的孩子帶到託兒所進行撫養,竭力不讓母親認清自己的孩子,而對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祕密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很多閃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就好比美麗畫中的風景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不能說這幅畫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儘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最後,柏拉圖給大家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神和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裡還是我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裡還是將來在我們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清晰的世界,我們還需要一直追尋!

  理想國讀書心得筆記2

記得在上西方哲學史的課時,講到柏拉圖時老師的幻燈片上有懷特海的這麼一句話:全部西方哲學史不過是對柏拉圖的註解。由這句話可見柏拉圖在西哲學乃到整個人類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圖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說他的代表作,則是人盡皆知的《理想國》。所以當我捧起這本代代人推崇備至的偉大著作時,不期望能一下子讀懂它,只希望能夠從這本凝結著柏拉圖和希臘智慧的結晶的書中,得到那麼一點點的啟示和認識罷了。

《理想國》一書乃柏拉圖壯年時期的力作,也可以說是其巔峰之作。柏拉圖的著作多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的對話體的形式以示讀者,此書也不例外。自知僅讀一遍是無法體會其精髓,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有不解之處便匆匆帶過,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譯者在引言中的介紹已經能令我大體瞭解到本書的博大精深,談到書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由於我的無知和欲速則不達,實在無法領略到本書的真意,因此僅在此回憶下本書的主體內容和所帶給我的一點幫助和啟發。

譯者在介紹中談到本書討論到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婚姻自由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等一系列的問題。不過這是學者在多次研究此書所總結歸納出來的結論,而對於我這種沒有一點學術功底和走馬觀花似的閱讀方式,實在無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細緻的結論。只能就此簡易回憶下本書的大概內容了。

第一卷在蘇格拉底和幾個書中的人物開始對話之後,很快便引入本書所探討的一大主線——關於正義的定義。色拉敘馬霍斯首先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要蘇格拉底不要光提問題,而是要直接對正義下定義。而他對正義的定義則是: 正義是強者的利益,是當時政府的利益。而蘇格拉底則對此定義予駁斥。

第二捲到第四捲開始以從城邦來看正義比從一個人來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討一個城邦的正義。接著在第三講到城邦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護衛者以及如何來培養的問題。接著談到全體公民應當按天賦各就各業,城邦的正義在於智慧、勇敢和節制,城邦的三種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義的。再由城邦的正義引到人的靈魂裡有三種品質:理智、激情、慾望。

第五卷蘇格拉底又談到關於婚姻的問題,提出一個觀點:最好的男人必須與最好的女人結合,而最壞的要盡少結合,以使品種保持最高的質量。

接著一系列的論述談到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優秀的哲學家,並且提出哲學家是最完善的護衛者,也就是哲學家是最好的國王這個著名的論點。

第七卷接著談到囚犯看陰影的比喻,講到了靈魂要觀看所有實在中最明亮者,即我們所說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總結了一個理想的國家應該具備的條件。並且談到了四種不好的政制:斯巴達和克里特政制;寡頭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種政制所對應的五種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義者。

斯巴達政制——好勝爭強,領略榮名。

寡頭政制——愛財,寸利必得,省儉。

民主政制——快樂間的平等,生活沒有秩序,沒有節制,平等主義,集合最多習性於一身的多樣的人。

僭主政制——被惡所充滿,醒著時能夠幹出睡夢中的那種事的人。

第九卷談到人的基本型別:哲學家或愛智者、愛勝者、愛利者。

三種人的快樂對比:哲學家能體驗另兩種快樂和學習事物本質的快樂。靈魂中用以學習的部分的.快樂是最真實的快樂。

快樂和痛苦之間的中間狀態,痛苦時想要平靜為快樂,快樂時停止為痛苦。這是快樂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種欺騙。通過身體傳到心靈的那些所謂最大的快樂,其實是某種意義上的脫離痛苦。

第十卷談到理念的模仿。畫家,造床匠和神誰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種技術,使用者的技術,製造者的技術,模仿者的技術。

以上就是在看書時所記的一些主要的觀點,自己看都有點對不起柏拉圖這偉大的著作。本書的主線主要是圍繞正義這一主線展開,對理想的國度的一系列規劃,以及對應的人所應當具有的正義。在看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啟發,不過現在想總結卻不知從何說起了。柏拉圖對正義的一系列闡述使我認識到在人生中應當使嚴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該有的慾望,讓理性來引導自己,遠離一切的惡,進入那真正的善。並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識,追求智慧,不斷的充實自我,成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圖關於哲學王的論述,在通過閱讀了本書之後,才明白以前所認為的哲學家為王的觀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圖對於哲學家的定義是非常之嚴格的,並不是隨便一個哲學家都能夠成為一個理想國的國王,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才能夠成為理想國的國王。

書中關於婚姻及生育的問題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類的倫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而關於優生優育的問題也是如此,將那些素質不好的後代棄之更是有悖於眾生皆平等的法則。

書中對政制的描述也讓我對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變,發現民主政制並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過份的自由和寬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複雜性確實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柏拉圖對快樂的論述也給我很大的啟發。原來我們原本所認為理所當然的快樂與痛苦其實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單純,而常常是快樂與痛苦的假象。有時候快樂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時痛苦也恰恰是快樂的停止。這讓我們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夠以更寬廣的心態,更高瞻遠矚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所面對的一切。

而柏當圖的理念論也帶給我很多看見。讓我更懂得去尋找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當然柏當圖的理念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僅一點點的接觸是不足以完全的認識它,但也已經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終於很勉強的將這本書看完,雖然過程挺辛苦挺糾結,但是收穫頗豐。有人說,二十歲讀柏拉圖和四十歲柏拉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相信以後的歲月時,還需要不但的從柏拉圖的書裡來尋求智慧,因為柏拉圖的智慧實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學這個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國讀書心得筆記3

布魯姆與波普爾的論斷誰是誰非?我其實覺得這並不是最緊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或許可以從這種釋讀的差異中,學著重新去定位我們對待經典的態度。我記得黑格爾曾說,對於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經典著作家來說,最容易的事情莫過於批判。我們可以任意地批判,給他挑刺,指出他的問題,這些都是最簡單的事情。其次,比較難的是理解這個文字。何為理解,就像劉小楓先生說的,我們要去複述它,追隨作者的思路和寫作歷程。儘管這個過程很難,但我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工作。當然,解釋學在後來有說到,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儘可能地接近。黑格爾也說到,最難的是理解後批判。只有在理解作者後,再去批判他,我們就不再像開始時那樣進行外在的批判,而是一種內在的批判。

如何正確地閱讀典籍?艾蘭布魯姆給我們的建議是:“我們必須克服自我去聆聽他們,而不是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質詢。因而我們必須將我們的問題先放到一邊,去試圖發現,什麼是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波普爾所倡導的“開放性社會”,亦是我所深感認同的。但我覺得要達到所謂“開放性”,首先需要的是非意識形態化和對真理的熱愛。對古典作品的理解,必須是來自其作品內部,而不能在解讀的過程中夾帶太多私貨,批判是需要的,但批判之前我們需要學會理解,只有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批判才是有力量的。

很多時候,我們理解一位思想家,總是滿足於概括幾個專有名詞概念。譬如柏拉圖,我這學期的閱讀經驗告訴我,我在哲學史的學習中將柏拉圖思想簡單化了,以為只要把握了理念論、模仿說、哲學王就能夠讀懂《理想國》了。而事實上,僅僅透過這些名詞概念認識到的柏拉圖,真的就是柏拉圖本人的思想的全貌嗎?對於哲學,我雖然仍是門外漢。但我覺得在經典的釋讀上,無論是對儒家的四書五經,還是歷史、文學等其他領域的經典,我們應該有一種歷史學的實證精神,對於文字內容的推敲,更要下一番考據的功夫。就《理想國》而言,裡面的比喻、情節、用詞和場景都是承載柏拉圖思想的載體,如何對待這些元素的深層解讀還原,將會得出不一樣的柏拉圖模型。

此外,我還想談到的是,布魯姆與波普爾對《理想國》不同詮釋的背後,所折射的是他們對於所處時代中不同問題的擔憂與關注。波普爾的一生,目睹了德國納粹的極權暴行,以及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擴張,如何防止人類再次墜入極權主義的深淵,如何防止民主政體變成專制政體,是波普爾那一代的知識分子所關注的,所以他的柏拉圖是極權主義的先驅,是需要被樹立起來打倒的靶子。而對於布魯姆,很明顯他繼承了施特勞斯對現代性的批判,他更加關心的是,民主制度多帶來的歷史主義與相對主義會讓我們盲目自大,變得輕飄飄,卻顯得庸俗不堪。

我們時常會用一句“我們都是矮子,但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來暗示今人的優越。但布魯姆告訴我們,“在迷路之時,如果能夠,人類必須回到起點”。我們要清楚的撇開這樣的迷思:我們生活在無比充盈的資訊時代,較之古人,似乎我們要聰明的多,我們在巨人肩膀之上,比他們要看得遠。可是問題在於,資訊是無比充盈的,可是我們具備篩選資訊的能力麼?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是巨人的肩膀是我們隨意就能爬上去的麼?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對待諸如《理想國》之類的經典時,就不應該再滿足於憤憤然的表面批判,而應該結合自己的問題意識,深入的閱讀古籍經典,依照布魯姆的觀點,這也是克服歷史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