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教育隨筆:玩是最高階的學習

文學 閱讀(2.49W)

說到玩,我絕對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是玩大的孩子!

教育隨筆:玩是最高階的學習

有趣的是,前些年與同學聊天,聽說他們小時候上過課外班,或者經常去少年宮,我竟然暗暗羨慕。小時候,我也向往有一些玩具,或者學點顯得特別“牛”的本領,比如滑冰、彈琴、打乒乓球等等。成年以後,我陸續嘗試過笛子、吉他和古箏,最後,我不得不艱難地承認:我對音樂本身沒什麼熱情,如此執著地折騰,不過是在完成童年沒有完成的願望——想變得很“牛”。

我的童年,完全是沒有章法地瘋玩。我是家族裡的“孩子王”,常常領著十來個孩子玩鬧嬉戲。我們的玩耍都是即興的,除了丟沙包、跳皮筋、捉迷藏之類的常規遊戲,我們更喜歡自由地設定規則,而且往往是就地取材。比如我們一起挖螞蟻洞,爬樹,做手工,或者設定障礙跑,除此之外,我們的一大愛好,就是爬上山坡,採野花、捉螞蚱,登高遠眺,盡情呼喊。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自己的童年完全荒廢了,沒幹過什麼“正事兒”。最近幾年,我愈發明白,其實,無拘無束地玩,本身就是很“牛”的事情。

玩似乎沒有明顯的“功效”,如果非要

說說玩耍的好處,似乎很難羅列得那樣具體,也正因為如此,在很多年裡,我都認為玩的唯一功能,就是用來打發無聊的時間。漸漸的,玩的益處,就像陳年的美酒,飄蕩出屢屢清香。我觀察了身邊童年玩得比較充分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傾向,比如,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那種沒來由的愉悅感,以及沒有邊界的好奇心,主動選擇的能力,還有敏銳的直覺和判斷,等等。以我自己的親身感受來看,孩子眼裡的“好玩”,一定是可以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的事情。很顯然,一個機械的玩法,會讓人產生厭倦,遠離這美好的感覺,因此,孩子如果想始終保持愉悅狀態,那麼,一定要主動選擇,而且一定要創新。別笑,這不是空洞的口號!如果仔細觀察孩子的獨立玩耍就會發現,孩子會不斷嘗試新的玩法,在成人看來,這些方法未必新鮮,對孩子而言,他們超越了自己現有的認知和經驗,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且,孩子也喜歡大人用“創新”的方法陪他們玩,我自己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陪小孩玩,一定要富於變化,哪怕是做鬼臉,每次都要有一點差異,如果連續三次做同一個鬼臉,孩子的熱情指數便會直線下降;相反,如果每次都有一點小變化,他們能馬上捕捉到,並作出熱烈的迴應,孩子的觀察力絕對令人讚歎!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創造力,是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玩出來的,因此,我非常欣賞那些愛玩、會玩,可以玩得花樣百出的孩子。而且,這個玩耍的過程,孩子會漸漸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愛好,比如,有的孩子開始對無線電產生強烈的

興趣,有的孩子則對生物的多樣性充滿好奇。我自己呢,在玩耍中發現自己對教育有強烈的熱愛。我可以組織很多孩子一起玩,為每個孩子帶來歡樂,他們的笑臉,是對我最好的回報。這種從玩耍中發展出來的愛好,沒有功利的成分,沒有學術研究中那種條條框框的約束。我跟著自己的直覺和好奇心往前走,比如,很多年當中,我心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他的感覺是怎樣的呢?我甚至異想天開——如果能有一個魔法。讓我完全變成那個孩子體驗一下該多好啊!我終究沒有找到這樣的“魔法”,到頭來發現,好奇心本身就是最神奇的魔法。不斷地去觀察孩子,多少年反覆揣摩和體會孩子的感覺,漸漸地,對孩子的判斷就越來越準確。如今,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籍,某一天,我忽然驚歎,其實,大部分心理學的理論,都是在解答我童年的這個問題。有時候,一個孩子能憑藉直覺,找到最核心的問題。

現在,我們習慣性地把玩耍和學習對立起來,彷彿只有那種正襟危坐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在我看來,這是極大的誤區。課堂上的學習,往往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學習未必感興趣的內容,那麼,這就成了被動的學習,這樣的學習,缺乏原始的動力:好奇心。玩則不同,它沒有痕跡,沒有目的,沒有限制,以好奇心和愉悅感作為動力,是主動的學習,看上去什麼都沒培養,其實,什麼都培養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玩是一種無形資產,也是最高級別的學習。

兒子在美國上學前班之後,我發現他在學校裡天天就是玩:做手工,聽故事,學著講故事,唱歌做遊戲,在外面瘋跑、玩滑梯、打鞦韆,偶爾學點知識就是將數字和幾個實物畫線連線起來,從亂成一團的路線中幫助小動物找到回家的路……這種學習方式看起來還是在玩。我在跟兒子的老師聊天時提起中美兩國學前班的差異,中國的學前班孩子要上課學認字學算術,而這裡的學前班不教知識,孩子只是聚在一起玩。她告訴我說:“孩子玩是主動學習,上課是被動學習,主動學習才會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孩子在玩中會感知這個世界的結構和事物規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她強調對於學齡前孩子,讓他們盡情地玩就是對他們進行的最好的教育。

美國孩子不僅在學校裡玩,回到家裡還是瘋玩。美國的父母們提供各種條件讓孩子玩,他們會帶孩子到大自然裡爬山、野營、騎馬、滑雪……讓孩子們跟朋友玩,一起踢球、騎車、聚會、玩集體遊戲……同時,父母也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自己跟自己玩,隨心所欲地消磨時間。

美國人讓孩子盡興地玩,並沒有降低整個社會的教育質量。他們出了全世界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近代引領世界潮流的新技術、新發明絕大多數都出自美國人

之手。

因為他們的養育方式符合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孩子的好奇心、創造性和自我意識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開發。

相比於美國的孩子,中國孩子玩耍的時間太少了,童年過得太苦了。關鍵是那些苦並沒有讓孩子得到益處不說,反而讓孩子們深受其害。他們一直在被灌輸知識,在強行記憶那些隨處都可以查到的知識和事實,失去了探索世界、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的機會,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這對於孩子的個性成長是毀滅性的。孩子們最後變成了沒有獨立意識、人云亦云,沒有生活情趣,只會考試、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低能兒。

很多父母也許不知道,童年失去的東西是以後再也彌補不了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發育具有階段性。比如6歲之前是語言的敏感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語言刺激,那麼以後再怎麼教他,他能夠說的話也是很有限的。狼孩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他十多歲回到人類社會,始終沒有學會用語言與他人交流。

在3歲前,孩子需要接受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的刺激,平衡發展腦部功能。玩耍是全面提供這些刺激的最好方式,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對孩

子進行早教,讓孩子學習認字、識數甚至加減運算,會使孩子的一部分大腦得到過分的刺激,而另外一部分卻得不到足夠的刺激,這部分大腦會一直處於原始未開發的狀態。3歲以後是孩子發展情商的時期,同時孩子的思考能力也要逐步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和同伴一起玩對於孩子更重要了,會奠定以後他適應社會、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的基礎。

中國父母早早就讓孩子在各種特長班之間穿梭,覺得孩子玩就是浪費時間的概念,違背了孩子生理心理髮育的規律,雖然暫時看來孩子掌握了一些知識,但是孩子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他們失去了全面開發智力的機會,失去了開發創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機會,失去了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培養社會性和情商的機會。這些素質沒有具體的指標可以驗證,不像認識了多少個字,會不會做算術題可以用考試的方法檢驗出來,但是,它們卻對於孩子的人格完整、智力完整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回國時,我曾問過一些高中生、大學生幾個問題:“你們喜歡做什麼?你們將來打算從事什麼職業?”

他們的答案令人難以置信地幾乎都一樣:“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將來幹什麼都無所謂,只要能掙錢就行。”

“要是掙到了錢,你想幹什麼?”

在她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她就很會帶那些比她還小的孩子,並且讓性格各異的一幫小傢伙服服帖帖,是名副其實的孩子王!長大,她讀了北師大的教育學博士。現在她是教育專家,是專業的諮詢師!她是楊傑!

真妮,她在美國,卻擁有著最多的國內粉絲!她說: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她一點一滴在踐行,並用最大的熱誠把這踐行的過程、體會和成果——分享給每一個為人父母者!

“有錢了就去玩。”“玩什麼?”

有的孩子說:“玩遊戲。”還有的孩子說:“什麼好玩玩什麼。”

這些從小沒有盡興玩過的孩子,長大了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連想玩什麼都說不清楚。

父母別用學習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給佔據了,讓他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玩玩吧。那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對孩子至關重要的教育。

10歲之前是平衡開發孩子大腦的關鍵時期,也是美好童年的關鍵所在,千萬別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學習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