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關於戰爭論讀書筆記隨感

文學 閱讀(2.26W)

篇一:《戰爭論》讀後感

關於戰爭論讀書筆記隨感

《戰爭論》讀後感

1832年,普魯士過世將軍克勞塞維芡的著作《戰爭論》問世,這本書首度以戰爭事實來印證探索戰爭的共通法則,迥異於僅描述戰爭或只研究武器技術發展的兵書,而成為近代兵學的原典。時至今日,《戰爭論》被譯成多國文字而影響了現代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戰略思想,並被列為西點、聖西爾等重要軍事學校必讀經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理論家。流傳150餘年的《戰爭論》,字字珠璣,隨處摘取一句作為論例,頓覺光芒四射,今天,它終於在我的手中! 讀完全書後,我得到一個結論:要做營銷,就一定要讀《戰爭論》!克勞塞維芡將戰爭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讀著都可以聞到一股濃濃的硝煙味,似乎參與了這一場“大戰”!

書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我覺得是最經典的,特引於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帶領隊伍前進。”

一個人的能力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是否在最劣勢的時候,甚至處於最被動的狀態下,是否發光,哪怕是一絲光線,也能指引後面的所有人前進,這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然而,我們身邊太缺少這樣的領導者了。在戰爭開打後,許多領導者往往不知道怎麼做,多數都不懂怎麼

帶領團隊,更不要說是去發光了。

克勞塞維芡《戰爭論》,教導我們怎麼在一場戰爭中去把握更多的機會;教導我們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態和態度,畢竟具備這些,是參與戰爭的前提條件,它決定了戰鬥力是否爆發出來,是否更有“勁道”,決定製服敵人的力度。

作為中國企業,太需要“領航員”了,克勞塞維芡已經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也告訴我們怎樣去參與一場戰爭。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衝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他說:"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著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係"。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絡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於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裡:所思考的物件"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

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衝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

要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戰爭,必須依靠情報。他指出: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瞭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由於戰爭是一種敵我雙方互相欺詐的行為,一方為取勝對方,總要千方百計地隱蔽真實企圖,製造出種種假象,互相誘騙,因而使得在戰爭中所獲得的情報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不確實的。

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特性: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著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百折不撓的、天生的勇氣、強烈的榮譽心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蔽在雲霧裡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實的。人們對隱藏著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

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瞭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程序。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髮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克勞塞維茨通過闡述戰爭特性,指出了戰爭認識的特殊性,他說:"在實際生活裡本來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裡,就更難做到了。在戰爭同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過分誇大了戰爭的不確實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說:"戰爭中的一切情況都很不確實……一切行動都彷彿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進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雲霧裡和月光下一樣,輪廓變得很大,樣子變得稀奇古怪。這些由於光線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須靠才能去推測,或者靠幸運解決問題。因此,在對客觀情況缺乏瞭解的場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運了。"

《戰爭論》,從戰場血淋淋的角度,讓我真正領教到它的殘酷,也體悟到商戰的激烈,透過這本書,我慶幸有緣能比別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在我們前進的同時,點亮一絲光束,告訴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進!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遠成不了好的“領航員”。

今天,真的感謝克勞塞維芡《戰爭論》,也感謝他給了我一把光束,我會緊握著這道光,告訴我身邊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進!

篇二:戰爭論讀後感

《戰爭論》讀後感

1832年,普魯士過世將軍克勞塞維芡的著作《戰爭論》問世,這本書首度以戰爭事實來印證探索戰爭的共通法則,迥異於僅描述戰爭或只研究武器技術發展的兵書,而成為近代兵學的原典。時至今日,《戰爭論》被譯成多國文字而影響了現代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戰略思想,並被列為西點、聖西爾等重要軍事學校必讀經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理論家。流傳150餘年的《戰爭論》,字字珠璣,隨處摘取一句作為論例,頓覺光芒四射,而在鄒校長編著的《百家經典選讀》中,更是將其列為我校學生應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書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我覺得是最經典的,特引於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帶領隊伍前進。”

一個人的能力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是否在最劣勢的時候,甚至處於最被動的狀態下,是否發光,哪怕是一絲光線。積少成多,許多人一同努力發光,那麼就不再是微光,而希望之光,勝利之光。

克勞塞維芡《戰爭論》,教導我們怎麼在一場戰爭中去把握更多的機會;教導我們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態和態度,畢竟具備這些,是參與戰爭的前提條件,它決定了戰鬥力是否爆發出來,是否更有“勁道”,決定製服敵人的力度。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衝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他說:"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著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係"。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絡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於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裡:所思考的物件"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衝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 要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戰爭,必須依靠情報。他指出: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瞭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由於戰爭是一種敵我雙方互相欺詐的行為,一方為取勝對方,總要千方百計地隱蔽真實企圖,製造出種種假象,互相誘騙,因而使得在戰爭中所獲得的情報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不確實的。

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特性: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著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

困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百折不撓的、天生的勇氣、強烈的榮譽心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蔽在雲霧裡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實的。人們對隱藏著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瞭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程序。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髮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克勞塞維茨通過闡述戰爭特性,指出了戰爭認識的特殊性,他說:"在實際生活裡本來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裡,就更難做到了。在戰爭同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過分誇大了戰爭的不確實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說:"戰爭中的一切情況都很不確實……一切行動都彷彿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進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雲霧裡和月光下一樣,輪廓變得很大,樣子變得稀奇古怪。這些由於光線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須靠才能去推測,或者靠幸運解決問題。因此,在對客觀情況缺乏瞭解的場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運了。"

《戰爭論》,從戰場血淋淋的角度,讓我真正領教到它的殘酷,也體悟到商戰的激烈,透過這本書,我慶幸有緣能比別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在我們前進的同時,點亮一絲光束,告訴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進!

今天,真的感謝克勞塞維芡《戰爭論》,也感謝他給了我一把光束,我會緊握著這道光,告訴我身邊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進!

2013.12.29

篇三:《戰爭論》讀書心得

《戰爭論》讀書筆記

什麼是戰爭?戰爭的本質就是搏鬥,戰爭的雙方都力圖用體力迫使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所以戰爭是一種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暴力行為。戰爭的特點表示為:物質暴力為主要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敵人為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做到的是讓敵人喪失反抗能力因此戰爭的目的又可以解釋為“是使敵人無力抵抗”。

戰爭行為是迫使人們最大的使用暴力的行為,即使在今天也是,榆次同時又不是單純的理智行為,它受思想,情緒等人的因素影響。最終使人們儘量最大的使用暴力,儘量多的使用力量。而戰爭是實際行動所以現實會對戰爭的計劃謀劃和實踐給予修正。它受多種現實因素制約也影響著多方面。戰爭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而非一場或幾場戰役決定關鍵戰役只會影響戰爭而非決定戰爭。因此戰爭的結果也不是絕對的,戰爭中的概然性代替了邏輯的極端概念。戰爭中現實的政治目的也迫使戰爭趨向極端的暴力。

軍事行動的間歇,交戰雙方之所以發生衝突是因為他們存在著敵對因素,軍事行動的間歇中著種敵對關係並未解除,所以間歇是源於交戰雙方中的某一方而不是雙方。若原因存在於雙方則敵對關係不成立那麼戰爭就該終止。一單間歇結束,軍事行動再次出現連續性,則一切又相著極端發展了。

戰爭是一種類似賭博的行為,因為有偶然的因素存在。

與此同時戰爭中人的感性,主觀意志和客觀環境都是時時刻刻變化的對戰爭的情況影響巨大。這也是戰爭類似賭博的原因。同時,戰爭的情況依然是嚴肅的,手段也是嚴肅的,但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戰爭也是千變萬化的。

戰爭的目的和手段

戰爭的目的就是用一種暴力的方式迫使敵方屈服於我們。它的目標就是打敗敵人。一個國家的要素可以概括為三個:軍隊,國土,意志。戰爭目標的實現前提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就是讓敵人的軍隊陷入無法作戰的境地,不能作戰的境地。所以敵國的領土必須佔領,否則敵國就可以在那裡產生新的軍隊。與此同時消滅了軍隊,佔領了領土只要敵人的意志沒有屈服於我們則戰爭仍未結束。因為意志為屈服就存在反抗,就算簽訂了合約也可能在上述情況發生,但簽署了合約後,緊張關係就會緩和。因為那些傾向於和平的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國家與民族中都是很多的。從現實角度講,簽訂合約後戰爭基本結束。

軍隊與國土是相互關聯的概念。軍隊是用於守衛國家的領土,領土可以供養軍隊。打敗軍隊便於我們佔領國土。佔領國土可以削弱軍隊。而意志是凌駕於這兩個概念之上的的存在,它雖然受軍隊與領土影響但更主要的事去影響軍隊和領土。甚至是軍隊被消滅,領土唄被佔領只要意志沒有屈服那麼戰爭就沒有結束。

用暴力手段迫使敵人屈服這一概念是抽象的,戰爭離不開實際,那麼實際情況對戰爭的影響巨大。所以在無力抵抗之外還有兩個促使求和的條件,一是獲勝機會渺茫,二是勝利代價過高。

總而言之消滅敵人的軍隊永遠是最高目的。在戰爭中危險,勞累,情報,阻力都是戰爭氣氛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那麼面對這些東西一個優秀的將領必備的品質就是沉著它能減少以上的阻力。同時訓練所得的經驗不比實戰經驗,將軍的經驗不同於軍隊的經驗。和平時期聘用一些有戰爭經驗的外國教官也是不錯的選擇。

《戰爭論》雖然是19世紀軍事理論偉大著作但是再今天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篇四:戰爭論讀後感

戰爭論讀後感

篇一:戰爭論>讀後感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為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必須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這裡的軍事力量應該包括軍隊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所以其必須在感情的範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應該忽視也不能忽視,特別是在一些關係生死的殊死的鬥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徵可以是簽訂和約,要求苟合。這些特徵至少說明敵人目前承認 了失敗,以後怎麼樣那是以後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鬥爭趨向於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必須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為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為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程序的變化(相對於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於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程序對原來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為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來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為有限。需要說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程序。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程序,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麼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情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篇二:戰爭論讀後感

《戰爭論》,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峰的偉大之作,可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後研究了

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非軍事界的人可能沒有系統地讀過《戰爭論》,但相信大多數人對'軍事是政治關係的延續'這一名言都耳熟能詳,這一名言即出自《戰爭論》。《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的觀察、研究、分析的結晶。它既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又是一部哲學著作,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勞塞維茨,普魯士將軍,被稱為研究戰爭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題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採取一種對軍事史的任何階段都能適用之理論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參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後進柏林陸軍大學就讀。做過拿破崙軍隊的戰俘,一年後又投入各種戰鬥。1818年升任少將並擔任母校校長。1830年離開軍校接任炮兵訓練總監。這部軍事哲學書,是他把自己歷史研究的成果和戰爭經驗融合成一個完整的觀念。在他突然去世後,被其遺孀在一個密封的包裹裡發現。克拉塞維茨曾一再強調,他的原則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導。——“教育未來戰爭領袖的心靈,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導,卻不陪伴他走上戰場”。合理的理論並不能代替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這是克勞塞維茨的一貫堅持!經過了一戰、二戰的炮火,儘管有作者所處時機避免不了的侷限,這部書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數軍事院校列為經典,為世界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熟讀。克勞塞維茨被認為真正觸到了戰爭的本質,他本來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這部書是哲學,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戰爭的人,不管是軍人還是文人,都應該有所瞭解”。

篇三:戰爭論讀後感

何謂戰爭,《戰爭論》作者克勞維茨對戰爭的理解是“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但不可否認反恐戰爭、區域性戰爭等各種戰爭危險仍然充斥著這個世界。研究戰爭不是為了殺戮而是為了和平鴿能展翅在天空;研究戰爭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制止罪惡槍聲的響起。

《戰爭論》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著作,在軍事思想上反映了資產階級初期的進步傾向和革新精神,對戰爭本質等問題提出了一些正確的見解,對軍事思想的發展曾起過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一著作至今仍為資本主義國家軍事界所推崇。閱讀此書能讓我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批判的選讀這本書後,讓我對“國家使命”四個字有更深的理解。

今年是我軍建軍八十三週年。在這風風雨雨的八十三年裡,我們歷盡磨難,飽經戰火的洗禮。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而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邊境衝突、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乃至中美的數次軍事交鋒無不堅持自主、自強、自衛的基本原則,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可動搖。

所謂自強,就是緊緊抓住新時期軍事變革的難得機遇,儘快實現中國國防與軍隊建設質的飛躍。引述《戰爭論》中的一段話,“面對重大的歷史變革,唯有跟上歷史發展的潮流,才能擁有自主決定權。”中國的主權與安全,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不能寄希望於任何人恩賜和施捨。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家一再發表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實際上就是“威脅中國論。”就是威脅中國不可壯大軍力國力,扼殺中國這頭雄獅於睡夢中。應對這些心懷叵測的人,唯有自強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經。加快發展中國軍事力量,當中國的國防力量與別國對等,才能擁有同等的地位和話語權,“中國軍事威脅論”也就不攻自破。但我們在自強的道路上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以“超英趕美”或“取代美國,爭霸世界”為目標。中美軍事戰略有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國土防禦戰略,後者是全球進攻戰略。如果我們參照美國的軍事戰略,不僅走偏了方向,更是貶低了自己。

所謂自衛,就是科技強軍加快建設的步伐。我們不能任人欺侮,必修有能力讓任何威脅我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侵略者付出應有而又慘重的代價,並且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但我們的自衛必須有嚴格限定,不能像《戰爭論》中所述暴力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我們堅持不能“打第一槍”更不能去挑釁別人。和平解決爭端才是首選的方式。

當我合上這本書,不禁長吁一口氣。我們 90 後該如何肩負使命,我們該如何挺起中國人的脊樑。引用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上將的一句話“國防不是軍防,一個民族、政黨、國家,每一個人,如果不愛國,不重視國防,民族也好,國家也好,就會任人宰割,在世界民族之林永遠站不起來。”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對國家負責任的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逐漸挑起國家這個重擔。只有我們熱愛國家,重視國防才能對身後數萬萬的同胞負責,才能對中華民族負責,才能讓五星紅旗永遠飄揚在世界之林。

篇五:戰爭論-讀書報告

研究生讀書報告表

- 1 -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是西方的《孫子兵法》。該書研究了一般戰爭問題,對我們的軍事理論學習,尤其是研究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具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閱讀《戰爭論》,我糾正了過去對戰爭存在的錯誤認識,對許多戰爭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由於從未真正接觸過戰爭,很多東西都只能依靠間接經驗和自身的想象來理解,因此書中某些觀點難免晦澀難懂,不能很好地領會作者的思想。以下是我對該書的幾點感悟:

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是《戰爭論》中最經典的一個觀點,深刻揭示了戰爭的本質。什麼是戰爭?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暴力是戰爭的一個顯著特徵,“戰爭是流血的政治”,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本來就敵對情感和敵對意圖,在對方不同樣做的時候,就必然會取得優勢,並且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暴力程度絲毫沒有得到降低。戰爭使用暴力是對方屈服,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達成本國的政治目的,可以說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但是政治目的也不是因此就可以任意決定一切,它必須適應手段的性質,因此,政治目的本身也會有很大的改變。政治目的貫穿於整個戰爭行為中,並對戰爭不斷髮生影響,作為戰爭從事著,我們必須透過戰爭表象,看清其政治目的,這樣才能認清戰爭本質,從全域性把握戰爭。就拿海灣戰爭來說,美國打著人權保護的幌子,其背後的政治目的是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維護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軍隊的武德是戰爭至關重要的精神因素之一。武德不同於單純的勇敢,更不等同於對戰爭事業的熱情。《戰爭論》中描述武德為:深刻了解戰爭的精神實質,激發、鍛鍊和吸取那些在戰爭中活動的力量,把自己的全部智力運用於這個事業,通過訓練是自己能夠確實而敏捷地行動,全力以赴,從一個普通人變成稱職的軍人。一個軍隊只有富有武德,才能在勞累和危險中仍能堅持不懈,才能在猛烈的炮火中仍然保持鎮定,才能在勝利時不至過分驕傲,失敗時仍然充滿信心。獲取這種精神力量,只有兩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經歷一系列戰爭並取得勝利,另一個來源是軍隊經常忍受極度的困苦和勞累,只有在困苦和勞累中軍人才能認識自己的力量。一支滿身創傷、久經鍛鍊的軍隊所具備的武德是那種單靠條令和操練粘合在一起的常備軍的秩序和技能所不能比擬的。我國當前正處於和平的發展時期,尤其是我們這一代軍人,從未經歷過戰爭的鍛鍊,僅僅依靠伊利的嚴厲的要求、勤務規則以及和平時期的操練是無法建立起戰爭所需的武德。和平時期的訓練與實戰存在很大差距,我們所具備的良好的秩序、技能、

- 2 -

意志以及一定的自豪感和飽滿的情緒,一旦遭遇戰爭的殘酷和血腥,受到從未有過的挫敗時,也會容易變得膽怯,甚至變得極度恐慌,手足無措以致遭受失敗。因此,我們必須深刻地看到這一點,時常進行實戰訓練,體會真正戰爭的那種極度的勞累和危險,這樣才不至於在未來的戰爭中毫無心理準備。

以退為進,拖延制勝,“逃跑”是一門藝術。這一點主要是針對防禦者來說的,因為進攻者主要是以前進為目的,強調速戰速決。同時進攻和防禦的特點也決定了這一點,相比與進攻,防禦是可以更有把握戰勝敵人的一種較強的作戰形式。防禦者在進攻者尚未到達之前,以逸待勞,同時,防禦者佔據了地利和人和,時間拖得越久對防禦者越有利。因此,防禦者在沒有萬分把握前是絕不會主動尋求決戰的。當進攻者採取進攻時,防禦者可以退入本國的腹地進行抵抗,這種退卻絕不是純粹的逃跑,這一退卻的目的,是使進攻者的兵力受到削弱,並等待進攻者削弱到不得不自行停止前進,或者至少不能擊破我們在他進攻路程的終點對他進行的抵抗。之所以這種退卻能夠削弱進攻者,一是防禦者在退卻中留下一個或幾個要塞,迫使進攻者不得不進行包圍或者圍攻,因此進攻者兵力就會受到削弱,二是進攻者在進攻終點已經被進攻中的種種困難弄得疲憊不堪,由於飢餓和疾病而受到消耗。相反防禦者等待的利益就會越來越明顯,其地利人和的優勢也會逐步顯現出來。中國抗日戰爭將“逃跑”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打持久戰正是以退為進、拖延制勝的最好表現,“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是無法戰勝的”,因為只要充分發動群眾,再加上足夠的戰略縱深,就足以活活拖垮敵人。中國正是具備了這一優勢,我國奉行的“積極防禦”方針與之相符,但是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改革,立體作戰、精確打擊使得戰略縱深似乎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地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給養是決定戰爭勝負關鍵因素。軍隊給養是取得戰爭勝負的基礎,能夠忍飢挨餓的確是士兵總重要的美德之一,如果沒有這種美德,軍隊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真正的武德。但是,忍飢挨餓必須是暫時的,只能是迫於環境,如果不能及時補充給養,那麼每個士兵的體力和精神一定會不斷受到削弱,最終帶來的只有失敗。中國古代戰爭也將糧草放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位臵,一方經常利用暗夜等條件,趁敵不備將對方糧草燒燬,敵方只能不戰而退,官渡之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了袁軍的主力。給養的方式有幾種,一是倉庫給養,但由於後方倉庫與部隊相去甚遠,因此這種給養方式會耗費相當一部分時間和

- 3 -

精力,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但隨著如今交通的不斷髮展,已經大大提高了補給效率。二是屋主和村鎮供養,在居民稠密的城鎮,不需要特別籌備也能供養大約同居民人數相等的部隊吃一天,如果部隊人數少,就可以供養幾天,但在較小的城鎮和農村中,由於居民少,就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三是軍隊強徵,一個單獨的營有必要在一些村莊附近野營是,可以指定這些村莊供給給養品。但以這種方式往往很少能徵到所需東西。四是正規徵收,無可爭辯,這是籌備給養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法,與前一種方法的差別在於,正規徵收是在地方當局參加下進行的。總而言之,軍隊給養是十分重要的,是進行戰爭必須加以重視並有效實施的。單從給養來看,防禦者比進攻者是要佔優勢的,首先防禦是在本國進行,因此其後勤倉庫可以源源不斷地為部隊補充物資,其次當地居民對本國軍隊抱以友善態度,軍隊可以輕易從當地獲取所需物資,這些進攻者都是不具備的。 《戰爭論》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啟示,在這就不一一論述了。下面我將就現代戰爭形式的變化及軍事的變革,敘述《戰爭論》存在的侷限性。《戰爭論》是以拿破崙戰爭為依據撰寫的,而如今距離拿破崙戰爭結束已將近兩百年,當前的作戰環境以及作戰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高技術區域性戰爭條件下,雙方對抗是陸、海、空、天、電的全方位對抗,戰爭再也不是從前那樣在陸地上的短兵相接。軍事技術的發展,為戰爭提供了日益豐富的作戰手段,遠距離、高精度武器的出現使得作戰者不用到達敵人陣前就能使其遭受致命的打擊。如今,相比於陸軍,空軍和海軍在戰爭中似乎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已經成為戰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拿破崙戰爭時期是沒有這樣的概念的。之前看過一本叫做《超限戰》的書,超限戰即超越一般界限的戰爭,我認為當前戰爭,不單單是軍事領域,非軍事戰爭領域也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如今也瀰漫著殺戮和血腥,比如網路,網路戰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得到了人們的關注,一個小小的黑客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潛入一個國家的內部竊取資訊,甚至使一個國家的系統陷入癱瘓。再比如金融戰,是利用貨幣資金、通融手段在非軍事領域進行和實施的戰爭,但卻足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衰,索羅斯挑起的亞洲金融風暴帶來的災難足以顯示,金融戰的威力絕不亞於一場軍事戰爭。因此,《戰爭論》中有很多觀點是過時的,是不能直接運用於現代戰爭的,當時是用馬車來運送物資的,既耗時間又耗精力,因此給養大多是依靠就地補充,而如今隨著交通和科技的發展,直升機投送,運輸機、鐵路等的輸送都比較方便,軍隊給養問題已經沒那麼突出。過去的戰爭需要長時間- 4 -

的行軍,身體上遭受的勞累十分大,因此部隊行軍等的損耗往往比真正作戰還要大,而如今 ,更多的是來自精神上的壓力,以及高技術武器帶來的巨大的消耗,所以《戰爭論》中所強調的東西在現在可能不是那麼突出,一些新的因素正逐步影響和主導著現代戰爭。

以上是我的讀書報告,如有不當之處希望導師能夠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