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關於自身讀書經歷與感悟的隨筆:讀

文學 閱讀(5.81K)

編者按:讀書天性的背後是安定平和,所求無多。讀書是關於塑造人性的過程,讀書聲聲聲入耳,有的人讀書後才能睡覺。

關於自身讀書經歷與感悟的隨筆:讀

今天翻著翻著,《人類簡史》竟然看到了最後一頁。這是很厚的一本書,四百多頁,一個多月以前買的。我每日晨起翻兩頁,睡前讀兩章,就這樣不知不覺讀到了尾聲。

我突然想,從大一到現在,到底讀了多少書。數不清,也記不住了。

從唐詩到宋詞再到明清小說,從《古文觀止》到《資治通鑑》再到《孫子兵法》;從《烏合之眾》到《人類簡史》再到《全球通史》;從《北歐神話》到《伊索寓言》再到《安徒生童話》;從《環境心理學》到《設計改變一切》再到《工程專案管理》;從周國平的《愛與孤獨》到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再到阿蘭.德波頓的《愛情筆記》;從程耳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到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再到亦舒的《明年給你送花來》;從聶魯達的《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到阿多尼斯的《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再到王海桑的《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

書讀的很雜,連我自己都不清楚大學四年多,到底讀了本,又記住了多少句,也說不明白什麼書有用,什麼書無用,那些書該讀,那些書不該讀。

常有人問,學建築那麼忙,何以還有時間讀書?同樣的問題,其實我也問過別人。以前教過我的有位吳老師,他的設計課氣氛總是很好,也很能給人啟發。我曾經下課以後去找他請教問題,走進辦公室,桌上、櫃子裡都堆滿了書。我就問老師,您這麼忙,還有時間看這一屋的書啊?老師說其實也不難,每天早上早一點到辦公室,正式工作之前,留出專門的看書時間。他還推薦了很多有趣的書給我,像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的一系列隨筆,就是在吳老師的推薦下讀完的。

老師的學識閱歷遠在我們之上,每天還在堅持讀書充電,作為學生,自愧弗如。那時候我就明白,忙從來都不是藉口,說到底,只是優先順序的問題。很多事不是沒時間,只是覺得不重要。我們再忙都不會忘了吃飯喝水,洗臉睡覺。有些事情一旦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習慣,它就有了優先權,也就有了堅持下去的不竭動力。

後來,我開始要求自己,晨起學習之前,先看兩頁書,晚間回寢室,讀書以後才能睡覺,就這樣一直保持到現在。就連最近幾日,一邊上課一邊實習,西溪和紫金港兩頭跑,有時候晚上回來都十點多了,還是要看上幾頁書,否則無法安睡。

小時候,我們習慣於把學習功課叫做讀書,父母老師讓我們好好讀書,將來長大了有出息,那是功用範疇的讀書。我如今卻把讀書歸於休閒娛樂的範疇。從不再被人逼著“讀書”的那個時候開始,才是我真正讀書的起點。

我從小性格比較內向,不喜熱鬧,不慕浮華,不愛觥籌交錯,不慣迎來送往,只願安安靜靜做自己的事情,不聲不響看別人做事。這樣的性格,很難有千朋在側,萬友簇擁,更多的時候是自己陪伴自己。小時候在父母身邊,物質和精神上都有依靠,並不覺得讀書重要;國中高中沒有主見,又忙於應付考試,也沒有時間多看書;到了大學,見識日增,時間自由但卻于思索中迷茫,於抉擇中掙扎。讀書無疑成了最好的安定劑。慢慢地,我自己也能發現,它會讓人從內心生長出一種安靜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平息浮躁,抵抗焦灼。我也能漸漸想得開,看得透;拿的起,放得下;坐得住,走得遠……

因為愛讀,閒了就想寫幾筆,也因此常常有人說我看起來像文科生。我會笑著反問,文科生應該長什麼樣啊?我們總是習慣於用常識思考,在約定俗成的思維定式裡兜兜轉轉。可是誰規定藝術類的學子就吐不出珠璣字句,誰規定理工科的學生就寫不出錦繡文章。人們往往過於看重專業,而忘了在專業與職業之外,你我都是完整的人。是完整的人,就有閱讀與表達的需求。

我從小是播種在理工科的土壤中長大的,汲取著科學和理性的養料,如今誤打誤撞,藉由建築學的平臺或深或淺地探入藝術的世界。但歸根結底,我自知靈魂裡流淌的依舊是人文的血脈。但這並不矛盾,建築學是人居環境科學,關注的是人與周遭物質空間的關係,而文學關注內心,關注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聯絡。如此一邊設計,一邊寫作,一手物質,一手精神,一面創造,一邊表達,相輔相成,彼此平衡。或許未來,建築是職業,是事業,是責任,是使命,而文學是愛好,是寄託,是追求,是夙願。

我總覺得喜愛讀書在某種程度上是天性使然,天性這種東西很頑固,改是改不掉的。這種天性的背後是安定平和,所求無多。坦白地說,我那麼努力,也只不過是為了有能力與世無爭,我只是希望每一個平凡的清晨和夜晚,都能有功夫讀書,無是非入耳……


【本文作者:籽言。(公眾號:尋常)】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