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知識·理解·生活美文欣賞

文學 閱讀(1.2W)

泱泱華夏,積澱著五千年的文明,在聲聲不息的文化長河中,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論語》穿越時空,一直將和諧、理解、學習的聲音傳遞到現在,傳遞到未來。

知識·理解·生活美文欣賞

——題記

汲取點滴之長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70多人的集體裡,就有許多小“能人”:他們有的是書法好手,有的是繪畫巧匠,有的是象大師,有的是球場精英……多向他們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良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他們都是平凡人,平凡的如一粒沙子,可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人身上汲取點滴之長。

“理解萬歲”?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悟了這句,我感慨萬千。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絡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裡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苛求別人,那我們之間便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大家都可曾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古往今來,多少偉人不曾有過不被理解的事情:商鞅實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捍衛真理?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時代又怎麼會進步?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人們堂而皇之的.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與人生進行著一場毫無意義的角逐賽。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一味的追求理解,就算被理解了,又有什麼意義呢?孔子很早就這麼說過了,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心靈所需的快樂生活

07年,“百家講壇”推出的于丹老師講《論語》,在社會掀起了一波波的“《論語》熱”。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其實就是讓大家懂得,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種遺憾,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這就是《論語》,是智慧,是真諦,也是心靈良藥。在微微燈光下,讀著論語,雖說是懵懵懂懂,不解其意,但那份珍貴的道德財富卻讓我喝了一碗溫暖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