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詩經·秦風·蒹葭》賞析

校園 閱讀(2.11W)

《蒹葭》為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從內容和形式上看,這首詩都是極美的,叫人回味無窮。

《詩經·秦風·蒹葭》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悽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圖畫,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個痴迷悵惘的青年,在河岸邊徘徊,尋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卻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懷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這情躍然紙上。

詩中的景是悽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悽惋的。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融,榮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寫,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體,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悵惘的心情。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秋景牽動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環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詩的意象是模糊的,給人一種朦朧美。詩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離是能產生美感的。我們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麗的、高潔的,她若隱若現、閃爍不定,給人以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縹緲之感。這樣的情境似幻似覺,沈德潛《說詩語》捲上有此語:“蒼涼彌渺,欲即轉離,名人畫本,不能到也。”難怪錢鍾書先生感語“企慕情境”(管錐篇)。

詩篇採用了重章疊句和賦比興的藝術手法、一唱三嘆的結構形式,文字簡約,卻建構出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詩中沒有直接抒情,而是採用曲筆。姚際恆《詩經通論》:“‘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願見之狀。於是於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覺點睛欲飛、入神之筆。”詩雖只寫主人公左右求索,尋找“伊人”的行動,但他那痴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儲蓄的表達出來。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所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餘音繞樑。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方玉潤《詩經原始》),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濃烈。“蒼蒼”、“悽悽”、“采采”,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涼悽苦。白露“為霜”、“未希”、“未已”的變換,用時間的推移,寫出主人公尋人不著的焦急、惆悵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點的變換,真切地描繪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長”、“躋”、“右”和“央”、“坻”、“址”的變換,從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繪出主人公尋見“伊人”困難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幾組變換的詞,使詩的意味更加雋永淳厚,讓人百讀而不厭。

讀完《蒹葭》,腦海中有這樣一輯鏡頭,揮之不去——蒼穹下,清冷索漠的曠野中,一條回曲盤紆的河流,河邊長著密密的開著白花的蘆葦。一個青年徘徊在河邊,他望向河的另一邊,對岸飄現一個美麗的身影,她穿著白色的長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近,她的裙襬的一角隨風飄起,柔柔的青絲如此飄逸。他走啊走啊,可怎麼也走不到她身邊。忽然,他覺得這白衣女子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的小島上,他遊向她,可怎麼也遊不到她身邊,她又不見了。那個倩影彷彿就在青年眼前,可卻無法觸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邊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