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國小語文的”大閱讀“ 與 ”語言運用“答題技巧推薦

文學 閱讀(1.16W)

廣州: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語文教育的終級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文化根基。

國小語文的”大閱讀“ 與 ”語言運用“答題技巧推薦

對此,我們在實驗研究中,為學生開闢和創造大閱讀的機會和任務,讓學生在學校要求和教師指導下大量閱讀,積累語言文字材料和精神內容,並以語文課堂為語言運用和精神成長的平臺,實現學生語文學習的良性迴圈上升。改善教師只重視教材,只重視文字解讀的狹隘語文教學觀,嘗試語文課程的科學建構,嘗試語文教學的創新與改革,進而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給予時空,讓學生行走在大閱讀的路上

開闢和利用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開展大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的質和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大閱讀舉措。有的學校學生每天的學習生活以閱讀為核心,設計成幾個板塊,倡導以課前、課中、課後為層次,形成規律性的三讀。

1、讀國學以養德

經典誦讀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精髓,在誦讀的音韻美中感悟古聖先賢文章的境界,提升美感。此外,國學經典中所涉及的歷史、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識很豐富,可以培養國小生學習有關知識的興趣,開闊知識面和眼界。

早晨上課前的十幾分鍾,書聲朗朗,或誦或背,浸潤在國學的溫習中,學生沉靜了心思,讓凌亂浮躁的情緒得以安定。除晨讀和主題誦讀外,另有學習間隙零碎的小時間,也讓課堂生氣盎然:高年級,課堂老師上課聲音剛落,學生伴隨起立的過程齊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學生的注意力瞬間轉移到課堂當中,氣定神凝;中年段,課堂小組合作環節,開始小組學習的聲音剛落,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齊頌成為了合作開始的指令,為學生帶來了正面的心理暗示;而低年級學生每天放學前收拾書包的兩三分鐘,也可以伴隨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為學生即將到來的與家長相處的時間帶來積極的影響。

總之,巧妙地將國學誦讀滲透於書本學習外的零碎時間當中,潤物無聲,假以時日,國學思想便會不知不覺融入心靈。

2、延伸閱讀以豐盈

為學生推薦或自薦閱讀內容,讓學生群體內產生話題的共鳴,是國小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而順應課文文字擴大外延,是對課內外都大有裨益的好手段。

(1)擴大式閱讀。

很多語文課文是根據原作改編或節選的,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把原作印發給同學,作擴大式的課內閱讀。學生由於已有讀懂課文的基礎,再讀原作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會特別有興趣。如教學《凡卡》一課時,學生心繫凡卡的命運,不知爺爺是否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是否能回到鄉下與爺爺一起快樂生活。老師將作者原著結局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擴大了閱讀面,瞭解了凡卡最終悽苦死去的悲慘命運,同時,更加深了對文字本身的理解和體會。

(2)檔案式閱讀。

學生課前預習中搜集和查詢資料,教師引導學生從作者簡介人物簡介時代背景寫作背景等中整理資料並形成關於課文的一個完整的檔案筆記,這些為課文建立的小檔案自然成為學生學習語文寶貴的一手材料。

(3)類比式閱讀。

以文章體裁為中心,發散出同類別或內容相近的文章推薦給學生讀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篇科學小品文《琥珀》的學習,讓很多學生對這類文體生動的語言、大膽的想象充滿興趣,教師趁機推薦《種瓜得豆》等幾篇同類型的小文章讓學生讀,不僅與課文的教學相得益彰,而且擴大了孩子們的知識視野。此外,課文中不乏名著微縮,在學習《魯賓遜造船》後,引導學生類比閱讀《環遊世界80天》,這些經歷類似卻又各具性格的人物,就會在學生內心中產生急速的碰撞,帶來全新的感受。

(4)引入式閱讀。

推薦與課文有關的整本書給學生,以少代多,以小帶大,開一扇門,將學生引入閱讀名著的殿堂。學生往往不會主動去啃大部頭的書,通過教材中的名著節選等激起學生興趣,引發懸念,讓學生到課外去找原著來讀,是一個非常好的促讀方法。比如,由《草船借箭》即可引發赤壁之戰三國演義四大名著等一系列關聯性極強的發散式閱讀。

3、課後樂讀以成習慣

在國小階段,學生養成愛閱讀的習慣,可以說是學校和老師最大的教育成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願意讀就是好事。孩子大多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力,可能最初的閱讀只是圖新鮮,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但只要在這一階段,學生能把足夠的注意力在這個誘惑如此之多的大千世界中集中到樸實的書籍上,就意味著孩子的閱讀邁出了極其重要的第一步。

二、動起來,課堂搭建語言運用的平臺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就是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課堂之中,強調讓學生聽出門道、說出特點、讀出個性、寫出規範,即可說是將語言運用落到了實處。

聽聽課文,聽出語感,聽出門道。這其實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很多文字,內容本身學生一讀就能懂,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和說明。但是,文字語言帶來的節奏和音韻感,卻是非通過朗讀而不能感悟的。教師在學生思維瓶頸之處的範讀,便可直擊重點,凸顯妙處。

說落實說寫結合,將語言的口頭訓練與書面訓練相結合,既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規範、連貫、有條理,又能豐富訓練方式、鞏固語言訓練的內容,還能通過表達有效地檢測學生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的情況。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教師應該藉助內容和課文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說一說,隨時進行積累和運用,便於學生掌握語言工具,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去。

讀引導學生領悟、揣摩、品味語言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語文的品味點可以是文字中的精彩片段、寫法上的獨到之處、句式上的有意變化、修辭上的別具一格等凝聚著作者心血的地方。此外,要引導學生關注文體的讀,掌握閱讀不同文體文章的方法,改變不分年級、不分文體的千篇一律的閱讀教學模式。

寫即文字的書面輸出,這裡既指書寫質量,一筆一畫,一絲不苟,端端正正,這種語言運用最為外顯的`基礎,更強化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藉助學習經驗,成就美文篇篇。語言學習只有感悟是不行的,必須注重積累和應用,而運用又是理解和積累語言最有效的手段。在讀中領悟到文化內涵和表達形式,積累到的優美語言只有經過反覆運用,才能逐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文素養。因此,在教學時,要抓住文字的空白點、遷移點、情感點等,巧妙設計一些說寫練習,使這些詞句有用武之地。低年級以模仿為主,在規範的基礎上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中高年級在學習語言表達形式的過程中要強調思維的獨特性,展示出學生獨特的思維,獨立的思考。

如果說大量的攝入,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語言文字的資源庫,那麼課堂的語用關注,則為學生語言的高質產出提供必備的模具和模板,在保底層面保障了語言的產出。

三、大閱讀與語用實踐形成螺旋上升的閉環

當閱讀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覺行為時,必將以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達成愉悅感和成就感,而作為外在形式的豐富多樣的載體,如讀書筆記、預習筆記、手抄報、習作、辯論、演講等,學生在大量閱讀和語言運用這攝入與輸出之間形成良性迴圈。

1、磚與牆由材料提供到物盡其用。

攝入為輸出積累語言材料,這是毋庸置疑的,二者之間的關係誠如磚與牆,若想牆砌得大,必須有足夠多的磚。在這一層面,文字材料從數量上為文字輸出提供資源。

2、怯與勇由遍尋無處到胸有成竹。

語言輸出的初期,心理暗示和自我告誡是極其重要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由最初的遍尋不著,到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在教師、家長的啟發下,開始有信心於自己的表達、寫作,進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獨立性、深刻性得到加強和發展,認識水平不斷提高。高頻的攝入為學生的語言輸出奠定了心理的基礎。

3、仿與創由亦步亦趨到不拘一格。

打造語言的高樓大廈,僅有磚和建造的決心是遠遠不夠的,文字的攝入還為輸出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知識:怎樣開頭、結尾,怎樣組織材料、確定詳略,怎樣過渡、照應等,這些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大量閱讀。學生大量閱讀的過程,也是吸收和內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進行收集整理資訊的過程。教師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他們想要的、所喜歡的資料,創造性地運用知識。

4、思與行由潛移默化到明辨是非。

讀書使人明理。文字高頻攝入,使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的同時,規避掉了種種不利的教育因素,把學生從網路遊戲等不良誘惑中解脫出來,為文字輸出積累了健康的人文情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學生的認識逐步提高,思想逐步深刻,情感逐步昇華,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任何說教都無法比擬的。

通過閱讀攝入,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表達才具有心理前提,使閱讀材料為產出作文提供範例,提供技能模仿運用的直觀形式;反之,作文又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模仿的需要,從而帶動閱讀、促進閱讀,這樣就從輸入內化產出的維度,在學生思維中構建起一個螺旋的閉環,迴圈往復,相互影響,螺旋上升。當高頻輸入與高質產出相輔相成,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恰如其分的結合點,進入良性迴圈上升的狀態時,便為學生營造了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發展情感的大語文教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