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張飛的人物形象分析

生活經驗 閱讀(9.73K)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是廣大讀者熟悉、喜愛的人物形象。但在眾多的《三國演義》研究論文中,有關張飛形象的專題論文似乎並不多。沈伯俊曾有言:“《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是一個帶有較多民間色彩和市井氣息的英雄。”的確如此,《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既不像諸葛亮一樣被神化得不食人間煙火,也不像趙雲一樣形神完美,毫無缺點,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可敬可愛、貼近我們生活的有瑕疵的英雄人物。張飛是性情中人,是本色英雄,他的身上既有 “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的政治目標和道德理想,又有一般市井小民的粗俗魯莽,甚至有著重大的性格缺陷。“粗獷魯莽”就是張飛最好的性格標籤。當然,他身上還彙集了其它諸多優秀的品行,本文將著重對其性格品行作詳細分析。另外,張飛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也將就此作簡要闡述。

張飛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三國演義》中張飛的形象特徵

(一)張飛的外在形象分析

在古代戲曲舞臺上,張飛的扮相大多是黑臉、眼大方正、虎虎有威,彷彿不這樣就難以突出張飛的“英雄氣概”。以致於很多人一提到張飛的外在形象,都會用“豹頭環眼”來形容。其實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往往擅於用“驚人之筆”,誇張地凸現人物的形貌、聲音、氣勢等。比如,寫張飛出場那一段:劉備讀了招募義兵的榜文正在嘆息,忽聽背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為國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只見來者“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頜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這便是對張飛形貌、聲音、氣勢的描寫,寥寥幾筆,就把一個威猛霸氣的猛張飛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反觀全書,還有很多章節都對張飛這異乎常人的外部特徵進行了大肆渲染,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了張飛“威猛、魯莽、豪放”甚至有點“令人生畏”的外部形象。

在古代藝術樣式特別是小說和戲曲中,人物的外部特徵總有點“臉譜化”。張飛的外部形象從《三國志》開始,經過《三國演義》的加工,隨後歷經宋元民

間話本及舞臺的進一步加工,越來越被臉譜化為一個威猛、豪爽但又粗魯、暴躁的武夫形象。這種臉譜化的處理其實是很多古代小說為了刻畫人物性格的需要而採用的慣用手法。於是,《三國演義》中,仁劉備、義關羽、莽張飛、智孔明、奸曹操的外在形象就被彷彿被定了型。自然而然,張飛的“燕頷虎鬚、豹頭環眼”就成了其外貌的“標籤”了。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羅貫中對張飛外貌的誇張描寫,“莽張飛”形象才會如此地深入人心,得到人們的喜愛。我想,假如張飛的形象被描寫成相貌儒雅、知書達理,恐怕會使很多人接受不了。

(二)張飛的性格品行分析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和其他人物相比,其實不算一個著墨很多的人物,但卻是一個性格異常鮮明的藝術典型。從人物的外部形象中我們也可以解讀這一藝術形象的部分性格特徵:如威猛勇武、魯莽粗俗等,但通過對《三國演義》的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張飛這一形象傾注了羅貫中的個人感情,他不但寫出了張飛的“莽和直”,也寫了張飛的“善惡兼具”、“智勇雙全”,使這人物形象擺脫了以往小說“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的慣例,顯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1、忠和義的結合。

張飛與劉備的結義不單純是由於仰慕或是傳統理解上的恩義。這從結義的誓辭 “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中可以看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可以說是忠和義的最好統一。劉、關、張結義的根本出發點是他們都想“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他們還擁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就是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是所謂的“漢室宗親”。《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擁劉反曹”,作品是把劉備當作“仁德愛民”的聖君來歌頌。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就可以將他們看似不合法的起義行動合理化,甚至將他們變成漢朝的希望,正義的化身。

我們上面在分析張飛的外在形象中引用了張飛第一次出場的話語,其中也表現了張飛的“忠”的性格特點。“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張飛覺得男子漢大丈夫就當為國出力,報效國家。所以當他一旦知曉劉備的王室身份時,就覺得劉備是可以讓他實現這種願望的人。這就是他願意與劉備結義的心理基礎。

另一方面,雖然忠義在張飛身上基本是統一的,但兩者相比,忠高於義。比如他怒鞭督郵時,主要原因是“督郵逼勒縣吏,欲害劉公”。也就是說他怒鞭督郵不是為了救民救國,而是為了保護哥哥不受別人欺辱。古城會要殺關羽,也是忠高於義的體現。關羽投降了敵人曹操,既不忠,且不義,所以他要殺此不忠不義之人,所謂的兄弟之義就不復存在了。長阪坡大戰時,他懷疑趙雲背叛他的哥哥反投曹操去了,於是要“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了!”所以說,對於張飛來說,他首先是忠,而且張飛之忠,首先在忠於劉備,而忠於劉備是建立

《張飛的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