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人際關係心理學怎麼和人打交道

生活經驗 閱讀(1.65W)

和人打交道一直都是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際關係心理學怎麼和人打交道,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際關係心理學怎麼和人打交道

出身和運氣是無法選擇的,但"一個人的才華和學識是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如果你通過努力成為優秀的人,那麼就會有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願意為你提供幫助。這種像市場交換的"等價原則",聽起來殘酷,卻是人脈的本質所在。

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

事實上,資源分佈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

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兒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麼?答案並非肯定。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那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麼?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隻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一、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

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概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

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

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裡,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併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考利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所以,可以想象,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

事實上,生活裡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裡,"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裡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後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別人求助於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牴觸,卻又怕別人說我是所謂的"不夠意思的人",於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別受傷的時候,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並不是來自於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於我自己的精力並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餘的同時,還有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己經是正在過河的泥菩薩。後來,我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痴,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與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兒,因為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

1)承認自己能力有限;

2)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

3)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二、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並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註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準確的觀察。

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最終更可能使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每次交換的落空,都進一步造成自己的損失,使得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進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淪為"索取者"一一惡性迴圈,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還有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並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究竟如何。對於這樣的人,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他們,"謅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等。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故意非要如此的。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夠藉助其他的力量。而一個人越是渺小,越是襯得他的慾望無比強烈。

整體上來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的話,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瞬間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尤其在這些資源的獲得更多地依賴出身和運氣的現實世界裡。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也好學識也罷,是可以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

一個人心智慧力一旦正常開啟,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世界裡,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艱苦,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六個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象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至少五年,長則二十年"。

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又發現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預想到的事情(當然我現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當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的時候,沒有人求他幫忙—因為身邊這些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好是因為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才被認為是優秀的。

如果,終於有一天,你己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會驚喜於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將來自完全不同的層面,來自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你是被找來提供幫助的呢。

甚至,你會獲得意外的幫助。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那麼就會有很多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為你提供幫助。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幫助往往確實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做到救死扶傷之後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的一樣,那些品質優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

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己經比什麼都重要,並且可以令他們身心愉悅。然而真正有趣的現象是,被幫助的你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皆大歡喜,只因為"溝通成本幾近於零",同時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迴圈。

三、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如果人脈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重要的話。事實上,我總覺得關於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其實非常虛幻,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我並不是說,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需與任何人打交道了。善於與人交往也是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一種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那麼多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好你與你身邊所有人的關係。瀏覽一下你的手機通訊簿裡的名字吧,有多少己經很久沒有聯絡過了?這麼多年,我只見過兩三個人回答我說,"最長時間沒聯絡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其中一個還是特別固執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裡,總計才有22個名字。

畢淑敏一次曾提到她自己的一件事:…我學心理學課程一事,純屬偶然。朋友XX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我在自家牆上的掛曆上寫了一行字:"每週給XX打個電話。"我當醫生出身,知道臥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著聊聊天。後來我就按照掛曆上的提示,每週都給這個人打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儘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出一點時間,讓她開心。後來有一次,她隨口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到北師大帶學生……我問,我能跟她學習麼?朋友說,那可不知道。後來感謝那位朋友,我能學心理學,多虧你摔斷了腰。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個表現:為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這也很容易理解。

因為,當你把時間花費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的身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終,"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己。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寫兩本書都可以的話題。以下是我的幾個簡單的,但實踐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建議:

1、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

2、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

3、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4、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5、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儘量迴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

6、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回避了。儘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7、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願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際關係心理學怎麼和不喜歡的人打交道

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我們接觸的每一個人都友好、善良、體貼、細心又慷慨。他們能聽懂我們的笑話,我們也能聽懂他們的。所有人都生活在愉悅而又快活的氛圍之中,沒人生氣、沒人煩惱,也沒人會被批評。

然而,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完美。總有一些人要把我們逼瘋,而我們(必須承認)也會讓另一些人感到抓狂。那些我們討厭的人輕率又衝動、他們批評我們的性格,質疑我們的動機,期待我們能弄明白他們的完全不知所云的笑話。

面對這樣的現實,聰明的人應該怎樣做呢?

你可能在想,那些總是讓你心煩、吃午飯都避之不及的人的存在是理所應當的,你應該學會喜歡你遇到的每一個人。

不過Robert Sutton(斯坦福大學的管理科學教授)指出,你永遠都沒辦法組建這樣一個團隊,其中所有成員都是那些你會邀請去參加後院燒烤的人。即使組建的成也不是什麼好事。

這就是為什麼聰明人會想盡辦法和他們討厭的人相處。

他們通常會採取以下辦法:

承認自己不可能喜歡每一個人

有時我們會陷入牛角尖,我們認為自己是好人,應該喜歡每一個人,即使那絕不可能發生。你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不贊成你的、難相處的人。

聰明人知道這一點,同時也明白價值觀的不同會導致衝突和分歧。

你討厭的那個人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壞傢伙,只是因為你們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你們沒法融洽相處,這種不同影響了你的評判。在不同的價值觀下,不是每個人都和你一樣,你也不需要喜歡每一個人,一旦你意識到這一點就可以將情緒從情境中抽離。而對於不同意見的包容甚至可能讓你們開始相處得融洽起來。

容忍不喜歡的人,而不是忽視或不理睬

當然,你可能厭煩他不停的批評,對她糟糕的笑話無力吐槽,不喜歡他一直圍著她轉圈,但是不喜歡某個人並不一定是壞事。

Sutton 指出“從績效角度來看,對你管理的人過於喜歡要比不喜歡糟糕得多。”

“你需要持有不同觀點並敢於爭論的人”,Sutton接著說,“他們是可以避免組織做出不明智的決策”。做起來可能不容易,但請試著容忍他們。常常是那些挑戰、挑釁我們的人能夠激發出我們的新想法,並有助於推動組織走向成功。記住,你也不完美,但是別人忍了。

彬彬有禮地對待不喜歡的人

無論你對他們感覺如何,對方會很清楚你的態度和行為,並可能以你之道還施你身。如果你對他們很粗魯,他們也會粗暴不客氣地對待你。所以保持公正、公平和冷靜的責任在你身上。

Ben Dattner認為(組織心理學家、責備遊戲的作者)“培養一張外交撲克臉非常重要,你需要展現出專業性和積極性。”這樣就不至於把自己拉低到他們的水平和他們做一樣的事了。

檢查自己的預期是否不切實際

我們常常對他人懷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我們期望他們在某種場合下做的或者說的跟我們一樣,但這是不現實的。

Alan A. Cavaiola, PhD指出:“每個人內在的個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如何做出反應,期望別人和你的反應一樣,等待你的只能是失望和沮喪”。

如果一個人總是讓你有同樣的感受,那就適當調整你的預期。這樣你可以從心理上做好準備,不會再對他們的舉動感到驚訝。聰明人總是這樣做,他們不會對討厭的人做的事出乎意料。

轉而內向,關注自己

無論你怎樣嘗試,總會有人把你惹怒。面對惹惱你的人時,學習處理沮喪至關重要。想想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反應,而不是想這個人有多煩人。有時我們厭惡他人的地方就正是我們對自己不滿意之處。他們不是煩惱的製造者,只是推動了它的產生。

找準自己情緒變化的觸發點,然後你就可以預測、軟化甚至改變你的反應方式。記住:改變你的看法、態度和行為遠比要求他人變成不同型別的人簡單得多。

停下來,深呼吸

Kathleen Bartle(加利福尼亞衝突顧問)說,有些人總讓你勃然大怒,或許是一個常常錯過最後期限的同事,或許是一個講下流笑話的傢伙。看看是什麼讓你生氣,是誰按了那個按鈕,這樣你就可以對什麼時候自己會再次爆發做好準備。

她還指出:“如果你暫停一下,控制住你的腎上腺素泵,啟動大腦的理智部分,你就能更好地跳過評價,進行對話”。深呼吸、後退一步還可以幫助你冷靜下來,保證你不會過激反應,讓你以更開放的思維和心態對待之後的事。

宣告自己的需求,讓對方知曉

如果有人經常性地惹惱你,冷靜地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方式對你造成了困擾。避免職責性的語言,而是嘗試用“當你…時,我感覺…”的句式。

Cacaiola建議你這樣說:“當你開會時候隨意打斷我,我覺得你不重視我做的努力”,說完等一等,看他如何迴應。

你可能會發現他沒有意識到你還沒說完,或者他太喜歡你的想法興沖沖的加入了對話。

保持距離,也是一種方法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聰明的人會和他們不喜歡的人保持距離。放過自己,去走自己的路吧。

在工作中,你可以搬到另一間辦公室或者坐在會議桌的另一端。距離拉開了,你可以換個角度,再加點同理心,說不定你會重新坐回來,跟所有你喜歡的和你不喜歡的人進行交流。

當然,如果我們能期望不喜歡的人都離得遠一點事情就容易多了。可惜我們都知道生活它不按這個套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