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冬至時節的風俗活動及注意事項

生活經驗 閱讀(1.4W)

冬至節氣風俗活動

冬至時節的風俗活動及注意事項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注意事項

1、冬至注意事項之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時候,人們應該要護理好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在起居上,人們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應該在陽光出現的時候才能夠出外活動。出去的時候人們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這樣做能夠有效的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

冬令時節人們如果能夠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能夠幫助人們滋養腎精。此時人們應該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到了冬至的時候睡“子午覺”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2、冬至注意事項之審慎調食

都知道藥補不如食補。大家在冬至可以恰當的選擇既美味,並且能夠為身體補充營養的食物,這一點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主要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人們首先應該要選擇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

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進補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3、冬至注意事項之運動保健

冬至前後的天氣都是非常冷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就會比較懶,很多人都會在房間裡面不出門,這樣就很有可能出現很多疾病,所以在陽光大好的時候還是應該出去多走走的,只有這樣才能把吃的'東西給充分吸收了,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是離不開運動的,在小區的樓下鍛鍊鍛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樣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並且很多人在霧霾這麼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氣更應該多運動運動了。

4、冬至注意事項之充足睡眠

養生中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氣很冷也很乾燥,新陳代謝也變的緩慢了很多。這個時候大家早點休息,對新陳代謝也是有促進作用的,並且保證足夠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讓大家不感到這麼累,對身體的幫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常見、愛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