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教育論文範文: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及其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1.53W)

摘要: 筆者對現代化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提出教育現代化的概念主要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教育發展較高的水平狀態,是教育的整體轉換,其核心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同時指出,教育現代化的主要特徵是培養人的現代素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全民化、終身化、開放化。

教育論文範文: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及其意義

關鍵詞: 現代化; 教育現代化; 概念; 基本特徵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教育現代化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教育現代化對於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的重要作用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教育現代化的概念是什麼?它有哪些基本特徵?至今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教育事業是一項巨集偉的極其複雜的事業。發展教育事業,僅憑書本結論、樸素的經驗,甚至長官意志是絕對不行的,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巨集觀視野。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是很深刻的。因此,探討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和基本特徵,不僅具有理論意義,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對現代化概念的理解

教育作為社會系統中的子系統,其變化、發展總體上是要受到社會這個大系統的制約。因此,我們探討教育現代化的概念和特徵,必須首先探討現代化的概念及其特徵。國際上,現代化研究是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興起的一門社會科學的邊緣學科,首次提出現代化概念的是美國學者赫爾( John W. Hall)和賴肖爾(EdwinO Reischauer)1960年8月底在日本箱根舉行的近代日本研究會議上。此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學者開始從本國國情出發探討現代化理論,突破了現代化理論的西化特徵,轉向了現代化研究的多元模式。在我國,對現代化的探索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且成為當時研究的熱點。當時一些人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今天,我國正進行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那種在理論上把現代化等同於西化的觀念顯然已過時,一個新的現代化的概念正在形成。但是,“現代化”一詞的涵義究竟是什麼?目前尚無定論。

羅榮渠先生在《現代化新論》一書中對現代化概念的研究作了四個方面的概括:第一,現代化是指在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後特定的國際格局下,經濟上落後國家通過技術革命在經濟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第二,現代化實質上就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第三,現代化是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總稱;第四,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同時也包括文化和精神發展,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上述四點,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了闡述。可見,現代化過程具有多層面性,既有政治層面、經濟層面,還有人的思想行為模式層面,即人的現代化層面。

李秀林等學者在《中國現代化之哲學探討》一書中從社會整體角度出發,認為現代化包括社會各個領域,如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際現代化、科技現代化、文化教育現代化等等。同時指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社會現代化就是人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過程的兩個側面,二者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共同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程序。

李秀林等同時對現代化特點進行了概括:

(1)在經濟方面,現代化是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的轉變;

(2)在政治方面,現代化是由專制制度、過渡型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轉變;

(3)在組織方面,現代化是由單一性的、不分化的社會組織向結構多樣、功能專門的組織轉變;

(4)在觀念方面,現代化是由宿命論、迷信向理性化、知識化轉變;

(5)在活動方面,現代化是由壓抑人的潛能向解放人的創造力和開發人的潛能轉變;

(6)在交際方面,現代化由封閉的、地域性的人際關係向開放性的、全球性轉變;

(7)在生活方面,現代化由以農村為主體向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為中心轉變;

(8)在能源方面,現代化由以有生命動力源泉為主向以無生命動力為主轉變;

(9)在環保方面,現代化由順應自然條件向改造自然環境和與自然界實現協調轉變。他們還認為,社會現代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應當是人。因此,現代化最重要的是不僅要建設一個適合於現在人們生存的世界,而且建設同樣適合於未來人們生存的世界。

總之,關於現代化概念及特點的論述還有很多,恕不一一列舉。綜合這些觀點,可以形成如下幾點認識。首先,現代化是指一種水平或已達到的狀態,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以及相應的民族心理所達到的一種狀態。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標準。其次,現代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是指落後和不發達國家趕超先進、發達國家,不斷獲得發展並具有現代化社會特徵的過程。再次,現代化是指一個社會整體的綜合的發展過程。包含著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其中人的現代化特別是人的觀念的現代化是前提和核心。

二、教育現代化的概念

關於教育現代化的概念,是前些年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有的從教育現代化與現代教育的關係來考察,有的從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不同側面來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現代化的內涵。顧明遠教授在1996年提出,現代教育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能夠滿足全民學習需要的教育活動。現代教育的主要特色或標準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在滿足全民學習需要方面,有三個特點:一是教育民主化與平等化;二是教育的終身化;三是教育的個性化。張人傑教授認為,教育現代化應以社會現代化的“五化”(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科技化、國際化)為大方向來規範和界定。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自身必須現代化,主要包括教育人本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科技化、教育國際化等。儲巨集啟教授認為,教育現代化是指與教育形態的變遷相伴的教育現代性不斷增長的歷史過程。教育形態的變遷是指教育的各個層面的變化、演進過程,主要是指教育結構(行政管理體制、學校結構、課題結構等)分化和教育功能增生、改變的過程。

教育現代性是教育一些特徵的集中反映,它體現了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教育呈現出的一些新特點和新性質,教育現代性的增長是教育現代化程序的根本特徵[1]。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它一方面具有現代化的共同屬性,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對教育現代化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認識:

第一,正如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科技以及相應的民族心理所達到的較高水平狀態一樣,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教育發展較高的水平狀態。教育現代化不是一種純形式的東西,而是表明教育發展達到的較高水準。而且,這種水準是與該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科技以及相應的民族心理相適應的水準。同時,教育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教育現代化水平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之中。認識和把握教育現代化的概念,既需要從縱向方面追蹤其全程,又要從橫向的方面總攬其全域性。從縱向看,教育現代化具有歷時性,表現出發展階段性。從橫向看,教育現代化同社會其他方面的現代化是緊密聯絡的,而且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表現出不平衡性。

第二,教育現代化是一種教育的整體轉換。教育現代化是一種整體現代化,它的目標和內容涉及眾多因素。從教育的內部來看,既包括構成教育系統的各個方面的現代化,如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方法、教育思想觀念、辦學條件、學校管理等等,又包括各級各類教育本身的現代化,如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從教育的外部來看,包括教育的決策和發展戰略、教育環境、教育投入機制、教育與社會其他子系統的協調與平衡等。當然,在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教育內外部的各方面不可能絕對整齊劃一,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第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和前提,也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因素。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實現社會現代化。美國學者A.英克爾斯認為:“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的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2]那麼,如何實現人的現代化?答案只能是教育。馬克思早就指出:“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專門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3]許多研究和實踐也表明:教育是決定一個人現代性的首要因素,受教育程度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現代性品質的轉變,教育的本質就是使人社會化和文化化,獲得特定社會所要求的社會品質和精神素養。教育現代化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培養人的現代素質。

三、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徵

對教育現代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必然導致對教育現代化特徵有不同的看法。根據前面對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概念的理解,我們認為,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有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人的現代素質

培養人的現代素質或者說培養現代人是教育現代化首要的基本特徵。如果不能培養現代人,就不能認為是現代教育或教育現代化。一般認為,人的現代素質是指能夠適應現代社會要求、具有時代特徵的身心結構要素及其較高層次的發展水平。那麼,它應該包括哪些具體素質呢?對此,眾說紛紜。筆者認為,王策三、黃濟主編的《現代教育論》提到的觀點比較全面和豐富,具有權威性和時代性。他們認為, 21世紀,人的全面發展的豐富內涵可概括為更富創造性、更加成熟化、更有適應性、更具個性化。更富創造性表現在創新意向、冒險精神、開拓能力、批判精神等方面。更加成熟化表現為更加開放化、更具相容性、具有系統觀、更認識和了解自己等方面。更具適應性表現在更強健的體質、主動適應變化的品質、更全面的知識和能力、更健全的心理等方面。更具個性化也是21世紀人才的重要素質。

(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教育實踐已表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化大生

產的本質要求,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3](P530)因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教育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這種意義,首先體現在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已成為“第一生產力”。而且,社會生產的概念也越來越大,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已成為教育(包括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乃至社會生產的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雙向作用的過程,一方面強調教育必須結合生產勞動,另一方面強調生產勞動必須依靠科學和教育。列寧指出:“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育和教學,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4]

(三)教育全民化

教育全民化包含的思想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普及性。教育民主化的程序與教育現代化的程序是同步的,不民主的教育,是不可能成為現代教育的。目前,各國的教育改革,已將教育民主和平等作為其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民主就是使全體社會成員有權利接受教育,人人享有教育的機會。教育平等就是使每個公民都享有充分的公正的受教育機會。具體而言,教育民主與平等要求學校對每個學生負責,面向全體學生;教育過程和教育效果均等,每個學生均等享有教育資源,給每個學生以更好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民主和平等的師生關係等。

教育全民化的另一涵義是教育的普及性。普及教育是國家對學齡兒童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等所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可見,教育的普及性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證。為了有效實施基礎教育,有的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其義務性質,因此普及教育也稱為普及義務教育。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普及義務教育,有的國家如美國的高等教育也已進入了普及階段。

(四)教育終身化

20世紀60年代,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的法國教育家保爾朗格朗首先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並迅速發展為一種國際教育思潮。這種教育思想主張,教育應該貫穿於人生的各個年齡階段,而不只限於兒童和青少年時代。教育應當在每個人需要的時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又提出了學習化社會的概念,認為“每一個人必須終身繼續不斷地學習,終身教育是學習化社會的基石”。終身教育思想導致了各國教育政策、教育內容和教育觀念等的深刻變革。

終身教育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要求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教會學生學習上,放在學生的自我發展與完善的能力上。學習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每個人和人類生活本身的目的和內容。

(五)教育開放化

在當下資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和社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絡,每個國家都和其他國家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絡,一個全球性的社會正在形成,開放性的社會環境,要求開放性的教育,教育的開放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教育的社會化。教育社會化是指教育社會功能的擴充套件和增強,使教育的社會地位發生根本變化,教育視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教育為全社會服務;同時,全社會都關心支援教育事業,參與政策的制定,參與學校教育的管理,甚至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學校課程設定、教學質量評估等學校內部事宜。目前,許多大學教學—科研—產業“一體化”或大學與企業的產學互利合作就是教育社會化的典型體現。此外,教育社會化的另一涵義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體化,這是一種大教育觀的體現,和終身教育緊密聯絡,已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二是教育的國際化。這主要表現為: (1)學生和教師的國際流動越來越多,爭取留學生已成為國際教育競爭的熱點之一; (2)國際學術交流增多,合作進行科研難題的攻關增多; (3)國際間跨國辦學或合作辦學逐步展開; (4)培養理解多種異國文化,具有國際性人際交流能力的國際人正在成為各國的教育目標。以上關於教育現代化基本特徵的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絡的,有的還是相互滲透的。培養人的現代素質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性特徵,前者說明了教育現代化的目的,後者闡明瞭教育現代化的手段。其他幾方面特徵都是它們所派生的,都是教育現代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教育全民化是就教育物件範圍以其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相對狀況而言的,而教育終身化和教育開放化分別是就教育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而言的。

參 考 文 獻:

[1] 儲巨集啟.教育現代化的路徑[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 8

[2] (美)英克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7-8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4] 列寧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