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如何瞭解幼兒的心理

熱點 閱讀(4.22K)

一、幼兒心理是什麼

如何瞭解幼兒的心理

伴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建設,城市在增添了喧囂的同時也變得浮躁,成人和兒童的心理也或多或少的承受著各式各樣的壓力和不良情緒,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不能及時的發散勢必會產生負性情感的淤積,對工作學習、身心康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成人會有自己的發散方式,從而得到部分緩解。簡單的說人類是通過對情報進行輸入和輸出來維持心腦的平衡。正常情況下人類的輸入不會出現異常,因為輸入是通過五感時時刻刻來進行的,但是在如此浮躁的生活環境下,想要依靠自然的方式去輸出較強的負性情感和無意識情感就相對比較困難了,由於兒童正處於語言和自主行為能力的發展期,相比成人就更需要及時的幫助和引導發散(也就是輸出)。

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禮儀素質,小則屬個人修養,影響事業和人生成敗;大則屬社會公德,影響國家形象。說起幼兒禮儀教育,有家長認為,從小培養禮儀素質,使他們成為品德優秀的人,能為他們將來發展奠定基礎。也有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懂禮了。其實,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懂禮儀、有禮貌的。從小培養孩子謙恭禮讓、與人為善、尊重別人,對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非常重要。在家庭中實施幼兒禮儀教育父母要以身示範,樹立典範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做到與人交往時相互尊敬,相互謙讓。日本人頻繁地深度鞠躬,美國人常說的“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就是尊敬人和克己謙遜的體現。幼兒的模仿性強,他們是在模仿中學習做人的。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物件。如果父母平時敬老愛幼,關心幫助有困難的人,這種善良的情感行為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因此,在我們的現實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互諒互讓,互相尊重。晚輩要尊敬長輩,謙虛接受長輩的正確教導和意見;吃飯要請長輩先就坐,要給長輩盛飯,拿碗筷;晚輩上學,放學,外出及回家都應該向長輩打招呼、問好;親友來訪要熱情接待,親友帶來禮物應該表示真誠地感謝;禮物要由家長處理,孩子不要當著客人的面迫不急待地開包、分發或分吃;親友告辭時應該起身相送,對老者要攙扶照顧乘車等。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禮節、規範,每個成員遵守這些規範,才能造就和睦溫馨的幸福家庭,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在家庭中實施幼兒禮儀教育要注重傳統節日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祖先們遺留下來了許多的傳統節日,在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因此,每逢傳統節日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與,除了讓孩子能夠銘記我國的傳統佳節外,還讓孩子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瞭解我國獨特的傳統禮儀,讓孩子們知道禮儀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譬如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等。在春節期間,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過一個熱鬧、快樂的節日,孩子們也能從中感受到尊老愛幼、家人相互關心的美好道德風尚。在家庭中實施幼兒禮儀教育要講究方法家長應經常把孩子帶入社會大課堂,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如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損壞公物等)。家長要善於結合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如,看見奶奶蹲在地上摘菜,有心的媽媽可以提醒孩子:“奶奶為咱們摘菜,蹲在那兒多累啊。”家長要抓住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當孩子出現禮儀禮貌不當時,家長要及時地告訴孩子這種不禮貌的言行錯在何處。同時,還要監督孩子改正,教會他怎樣做。播下禮儀的種子,收穫“博愛”的果實。作為家長,我們要“以禮帶禮、以小帶大、以練導行”,相信孩子一定會成為知規範、懂禮儀的文明人。

二、幼兒各年齡階段心理活動

(一)、3~4歲幼兒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

幼兒3歲以後,在生活和活動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進入了幼兒園這個新的環境,這對於多數幼兒來講是個重大的變化,3歲是他們生活上的一個轉折年齡。正是從3歲起,幼兒才開始離開父母進入幼兒園,過起了集體生活。對幼兒來講,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如何使幼兒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其中最關鍵因素是師生之間建立感情。因為這一時期幼兒突出的特點是情緒性強。

1、行為受情緒支配在幼兒期,情緒對幼兒的作用比較大。對3~4歲的幼兒作用更大。他們的行動常常受情緒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樣受理智支配。3歲幼兒情緒性強的特點表現在多方面。例如,高興時聽話,不高興時說什麼也不聽;常常為了一件小事哭個不停。不喜歡大灰狼等動物,就把圖書上有關狼給破壞掉;喜歡那位老師,那位老師組織的活動就特別愛參加等。3歲幼兒的情緒很不穩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也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感染,看見別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來,這時,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歡的玩具來哄他,他會馬上又破天涕而笑了。家長在瞭解這段孩子的年齡特點後,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的。如每年開學初,小班的孩子都面臨一個上幼兒園哭鬧的問題。尤其是大多數初次離開媽媽的幼兒,剛入園的幾天甚至更長的時會發生哭鬧現象。所以,送幼兒上幼兒園的時候,家長要在開學的前幾天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一定要交代接孩子的時間,千萬不要騙孩子。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一定要馬上離開幼兒園,千萬不要一會兒不放心,偷看孩子活動,只要這樣才能使幼兒能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接孩子要按時按點來接孩子千萬不要提前來接孩子,如果你提前來接孩子,別的孩子就會受影響而哭鬧。

2、愛模仿3歲幼兒的獨立性差,模仿性很強。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就玩什麼,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就要什麼。家長不要因孩子想要什麼就滿足他的要求。要因勢利導,還可以教育孩子和別的孩子交換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歡的玩具,也能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3、思維帶有直覺行動性依靠動作和視覺進行思維,是3歲前孩子的典型特點。3歲幼兒仍保留著這個特點。例如讓他們說穿手中小汽車的個數,他們只會用手指點著小汽車才能數,而不能心理默數。由於3歲幼兒思維還要依靠動作和視覺,因此他們不會計劃自己的行動,只能先做後想,或者邊做邊想。例如,在畫畫之前往往說不出自己要畫什麼,而常常是在畫出某種形象後,才突然有所發現說:“我畫的是太陽”等。由於3歲幼兒思維很具體,很直接,他們只能從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對3歲幼兒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而不能講反話。此外,對3歲幼兒提出要求也要具體,因為他們不容易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

(二)、4~5歲幼兒發展的特點4、5歲幼兒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顯得非常活躍好動。

1、愛玩、會玩幼兒都喜歡遊戲。但3歲幼兒雖然愛玩卻不大會玩,5、6歲幼兒雖然愛玩,但由於學習興趣日益濃厚,遊戲的時間相對少了一些。4、5歲孩子屬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峰期,已經能計劃遊戲內容和情節,會自己安排角色。怎麼玩,有什麼規律,不遵守規則應怎麼處理,基本都能商量,但遊戲過程中產生的矛盾還需要家長幫助和解決。

2、活潑好動正常的幼兒都是活潑好動的,他們總是手腳不停地變化姿勢和活動方式。如果要求他們安靜地坐一會,很快就會有倦意的表現,如果此時讓他們自由活動,一個個立即又生龍活虎一般。活潑好動的特點在4、5歲幼兒身上表現的特別突出,甚至表現為頑皮、淘氣。不少家長都抱怨孩子很不聽話,很淘氣。3歲幼兒還不大熟悉和習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有些還“怯生生的”,加上動作、語言的速度相對慢些,頭腦裡的注意也不多,所以比較“乖”;而5-6歲幼兒懂得道理比較多,興趣比較穩定,自我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強,對自己喜歡的事能比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因此顯得比較懂事。4、5歲的兒童介於兩者之間,既不像3歲孩子那樣乖巧聽話,又不像5、6歲那樣懂事,但他們的可愛之處恰恰在於他們的“活潑好動”。因為活波好動鍛鍊了他們的身體,增強了他們的活動能力,擴充套件了他們的視野。不少研究發現,4、5歲是幼兒許多心理品質發展最快的時期。

3、思維具體形象4、5歲兒童的思維可以說是典型的幼兒思維。他們在解決簡單問題時,可以不再依賴實際的嘗試性動作,但卻必須藉助於事物的形象。事物的形象常常影響他們的思考和對問題的'理解。比如,在他們的頭腦中,“兒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輕人,而長鬍子並滿臉皺紋的人是“爺爺”的特點,因此,當聽人說某個符合爺爺特點的人是某某的兒子時,常常感到不解。他們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帶苦味的東西”;而孔融“讓梨”,是因為“他人小,大的吃不了”。

(三)、5~6歲幼兒心理髮展的特點

1、好學、好問、好探究好奇是幼兒共同的特點,幼兒的好奇心較多表現在對事物表面的興趣上,看見什麼都想去摸摸,去擺擺弄弄。他們經常向成人提問題,但問題多半停留在“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上。5、6歲兒童就不同了,他們不光問“是什麼”,還要問“為什麼”。問題的範圍也很廣、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鳥魚蟲,無所不有。他們不僅希望得到成人幫助解答,同時通過自己實際地嘗試、實驗、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加提高。好學、好問是求知慾的表現。甚至一些淘氣行為也反映兒童的求知慾,這個年齡的孩子特別喜歡拆拆卸卸,他們把玩具汽車拆開,是為了看看它裡面有些什麼,它為什麼會動,為什麼會發音;想拆收音機是要找裡面說話的阿姨。所以家長應該保護幼兒的求知慾。不要因嫌麻煩而拒絕孩子的提問。對類似拆壞玩具的行為也不要簡單訓斥了事,而應該加以正面引導:為幼兒提供一些可以自由擺弄的材料,支援他們的探究行為,對探究過程中的失誤應採取寬容的態度,並適時地交給他們一些科學的探究方法。

2、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5、6歲幼兒的思維仍然是具體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們已經開始掌握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對熟悉的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白菜、西紅柿、茄子都是蔬菜;蘋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針是鐵做的,所以沉到水低下去了,火柴是木頭做的,所以能浮上水面上來)。由於大班幼兒的抽象概括能力開始萌芽,所以可以、也應該進行簡單的科學教育,引導他們去發現事物間的各種內在聯絡,促進智力發展。

3、個性初步開始形成5、6歲兒童初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他們開始能夠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隨波逐流”。顯得比較有“主見”。對人、對己、對事物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膽小害羞,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自尊心很強,有的有強烈的責任感,有的愛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現出繪畫才能……對於幼兒最初的個性特徵,成人應當給予充分的注意。家長應及時配合老師對孩子在幼兒園的教育,使幼兒全面地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22種你該注意的幼兒心理異常

社會問題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區域性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作: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脣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言語發育延遲: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裡不講話,但在家裡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症: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溼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溼褲子。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抽動症:指侷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脣和模仿怪相等,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入睡困難: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覆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症狀,多半發生在入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於5-12歲兒童。

夢魘: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裡的內容,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生在後半夜,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偏食: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佔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佔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願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並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鬱。

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性尿頻: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性嘔吐:指一種反覆的餐後嘔吐,但不影響食慾、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徵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症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為特徵的疾病。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髮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四、兒童健康心理的培養

兒童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兒童期心理就開始不健康,那麼就影響他的一生。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成人後想擁有健康的心理與成熟的人格就會非常的困擾。

所以說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如何來培養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呢?下面問渠心理網就為大家整理了以下幾個方法,家長們只要適當的注意,完全可以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1、不要太嚴厲: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2、不要太關心: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3、不要恐嚇: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4、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5、不要嘲笑批評:孩子一樣也會自尊心,嘲笑批評孩子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6、幫助孩子面對困境:要幫助孩子對面對的困境進行分析,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但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7、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要讓孩子學會獨立,不要讓孩子過於依賴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8、不要勉強孩子:當一件事情孩子無法完成時,不要去勉強,這樣對孩子的自信心建立並沒有幫助。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9、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另外,讚許必須針對具體的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感到你的讚許是真誠的,而不是虛的、哄他的。

10、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家長對待孩子時,如果自己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喜怒無常。這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與穩定性,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變得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