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計劃>

第二學期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工作計劃 閱讀(5.29K)

二輪複習從2017年3月開始至5月中旬結束。複習擔負著承前啟後、鞏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備考複習的關鍵階段。

第二學期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1、突出三條主線:即政治文明、經濟文明、思想文化文明。抓住兩個重點:農業文明時代(古代的中華文明)、工業文明時代(近現代英美法等西方國家文明)。突破一個難點:三個領域的文明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係,提高學科內的綜合能力。

2、強化三個意識:“通史意識”、“世界意識”、“現代意識”。“通史意識”要求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解讀歷史現象和規律;“世界意識”要求把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於世界的角度來考察,立體地、多角度地分析問題。“現代意識”要求以當前重大社會熱點問題切入。

3、從“四情”(“四情”是指考情、學情、材情、輪情,是設計複習內容的主要依據。)實際出發,明確複習內容設計的要求,提高複習內容的針對性。依據“考情”,主要確定二輪複習的指導思想、內容範圍,習題、試題的題型、型別;依據“學情”,主要確定二輪複習內容的重點、難易;依據“輪情”,主要確定二輪複習內容的起點、多少、快慢等;依據“材情”,主要確定二輪複習內容中的基礎知識。

二、備考基本策略與措施

(一)內容設計策略

內容設計要解決好複習專題內容的範圍、結構、層次、重點、數量以及呈現形式、課時設計等方面的問題,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要明確基礎知識的範圍,做到點、線、面有機結合。為此,要依託山東省《考試說明》與教材,逐步細化大學聯考考試知識的範圍,即依據《考試說明》中的“考試範圍”確定複習知識的“點”,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確定複習知識的“線”,依據教材中“目”的內容確定複習知識的“面”,做到分解有據、有度,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以有利於進一步夯實基礎在處理複習知識“面”的具體內容時,應主要依據人教版教材來進行,對嶽麓版、人民版教材的相關內容可以進行適度整合,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對教材知識的整合要由厚變薄,去粗取精,做到要點系統準確、概括簡練。

2.要保障複習內容全面,結構合理,層次分明。複習內容主要包括知識結構、訓練題目、方法技巧三方面。二輪複習的知識結構,其主要組成部分是依存於教材中的基礎知識,但另外還應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隱性的知識。

3.要適度拓展複習內容。適度拓展複習內容,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歷史學科的時空範圍,建立起與社會現實、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絡。

第一,要找準熱點,範圍適當,要與政治、地理學科結合,聯絡當前社會和世界上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來選取。

第二,要找準切入口,特別是要有歷史知識的依託,否則就等同於政治學科的時政熱點,就會出現假、大、空的現象。

第三,熱點專題的知識結構要全面,要有相關背景材料,要有相關歷史知識,要有相關訓練習題。 要防止四種導考“不到位”現象:盲目拔高現象、簡單重複現象、貪多求全現象、放任自流現象。

4、對複習內容要分解、取捨適度。為便於課堂實施操作,要將以上各方面的相關內容加以整合分解,確定一系列以課時為單位的課題。根據二輪複習時間短的特點,確定適合學情、班情、校情的課題的數量。取捨課題要突出重點,重點一是指基礎知識中的重點問題, 二是指學生知識中的薄弱環節。二輪複習中,基礎好的學生要重點突出如模組間的聯絡、階段特徵、規律性認識等內容的學習。

(二)過程實施策略(略 )

(三)能力訓練策略

要抓住關鍵,規範訓練,精心講評,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即應考能力與技巧。 1.訓練是提高學生應考能力的主要途徑。

訓練題目的設計包括鞏固性訓練、拓展性訓練、模擬性考試三部分。題目的設計應體現大學聯考命題思路與要求,儘量模仿或超越大學聯考樣題、樣卷,從內容到形式保持基本的相似性。題目設計的途徑一靠自主創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來主義。其中,改造利用應是主要的方式,要嚴把審題關,要特別注意各地市統考試題的蒐集、利用。今年要注意研究性學習類題目、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類題目的設計與訓練。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都要有明確、準確、精練的答案或文字資料。

在保證訓練題目科學性的前提下,二輪複習中要特別注意訓練的

規範性:一是各種訓練要適度,要“精練”,應提高訓練題的質量,控制訓練題的數量,不要搞題海戰術,鞏固性訓練、拓展性訓練、模擬性訓練都要少而精;二是訓練方式要靈活,各種訓練要求有所區別,鞏固性訓練可當堂處理,可採取口頭提問、筆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訓練包括專題訓練可量力而行,由學生自主決定;三是模擬考試要到位,要定時定量,從內容到形式都應體現大學聯考的特點與要求,特別要重視指導學生規範使用答題紙的問題。各種訓練都應重在訓練學生的解題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書寫規範等內容。

《第二學期高三歷史教學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