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湖南中元節的習俗

節日慶典 閱讀(2.82W)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民俗的中元節,是一個道家的節日,佛教也稱此節是盂蘭盆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這次正在湖南,所以也算對這個節日的一些體驗吧和了解吧。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七年級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在湖南感受中元節 自七月之初,在湖南城市鄉鎮可看到各色各樣的祭品,冥錢、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開始焚香燒紙。據說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現在多選擇在傍晚時),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 按照卲陽農村的風俗,每年大概從7月初起。要把自己的祖先從另外一個世界裡接回來住上幾天,吃上幾天飯。當地叫接老客。在接老客時家裡將神龕上的祖宗牌位請下,每日三餐奉祀。農家則煮新米飯,做時新瓜菜,請祖宗先試新,叫薦新。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燒包送老客,叫薦包。有的宗族還設有燒衣會,自七月初起,即舉家折金銀紙錠和衣包,由長房長孫恭寫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書某某子孫敬具。到夜晚,便成群結隊上祖墳祭祀燒包,或在月亮初升時抬至水濱行禮焚燒。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些紙錢,否則人們寄託給自己亡親的錢物,就會被那些孤魂野鬼搶去。人們常常把這種燃點香燭、供奉祭品、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的祭祀儀式,稱之為燒包。由燒包引發的紙紮文化,成為了一項民間手工業技術和民間藝術,成為了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中元節的習俗

湖南中元節的習俗 [篇2]

自七月之初,在湖南城市鄉鎮可看到各色各樣的祭品,冥錢、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開始焚香燒紙。據說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現在多選擇在傍晚時),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

按照當地的風俗,每年大概從7月初起。要把自己的祖先從另外一個世界裡接回來住上幾天,吃上幾天飯。當地叫“接老客”。在接老客時家裡將神龕上的祖宗牌位請下,每日三餐奉祀。農家則煮新米飯,做時新瓜菜,請祖宗先試新,叫”薦新“。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燒包“送老客”,叫“薦包”。有的宗族還設有燒衣會,自七月初起,即舉家折金銀紙錠和衣包,由長房長孫恭寫“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書“某某子孫敬具”。到夜晚,便成群結隊上祖墳祭祀燒包,或在月亮初升時抬至水濱行禮焚燒。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些紙錢,否則人們寄託給自己亡親的“物,就會被那些孤魂野鬼搶去。人們常常把這種燃點香燭、供奉祭品、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的祭祀儀式,稱之為”燒包”。由燒包引發的“紙紮文化”,成為了一項民間手工業技術和民間藝術,成為了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接老客”的那一天。家裡人把家裡的衛生搞好,乾乾淨淨的,在家裡堂屋的正中間擺上一張大桌子,四條長登。桌子上擺上乾乾淨淨的碗筷和茶杯。象是貴客到來的一樣。有錢的人家殺一隻雞買上幾斤肉,熱熱鬧鬧地煮好了飯菜,恭恭敬敬地把飯菜和茶水酒倒好。家裡的長者洗了手,乾乾淨淨地,在祖先的牌位面前點上蠟燭和香火,燒上一把錢紙。口中念著祖祖輩輩的老人的什麼什麼老祖宗什麼什麼老爺爺的名字,唸了之後又到大門外燒上一把紙。口裡仍然是念叨著祖先,請他們回來,一路上還畢恭畢敬地喊著“某某爺爺你好走”“某某婆婆你腿不好你先走”等等。然後把祖先們請入席,按照祖先的老幼長輩依次坐下。

飯來了菜來了。恭恭敬敬地擺在桌子上。家裡人要站在一旁伺侯著。要老人們吃菜要老人們多吃點飯。就這樣,每天恭恭敬敬地敬上飯菜敬上酒和茶水。叫作好酒好飯接待自己的祖先。

從下午6點開始,大街上就陸陸續續的開始了鞭炮聲和燃起了一堆堆的蠟燭和燒紙錢,人們拿來一堆堆的紙錢,放在地上燃燒,嘴裡還說念著方言。在河裡還要放河燈,這些都是對祖先的一種祭祀和懷念,也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湖南中元節的習俗 [篇3]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湖南民間的中元節,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允許他們到人間“探親”,於是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湖南的“接客”習俗也正是於此。為亡故的人準備一頓豐盛的飯菜,舊時祭祀祖先品嚐新收穫的節日,而現在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湖南人們從農曆七月初七或初十開始接新亡客,初十以後接老亡客,有“前三後七”一說,每日三餐飯茶,禮儀相敬。接客是一件很講究的細緻活,特別是家中的有老人,更是分外的隆重,準備工作也是極為細緻與充分。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爐、燈盞等,都要清洗乾淨;準備好祭品、紙錢香燭;準備好豐盛的菜餚,其中一隻雄公雞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還有一些對祖先許下的諾言或者祖先託夢交代的事情等等。

接客是要準備兩套祭祀用品的,一套在堂屋,規模大些,並在祭桌下放一隻大冬瓜;一套在大門外,規模小些。所有的祭祀以及貢品,卻是完全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不是每一個祖先都能進屋享用的,有一些祖先可能因凶死在外,那就不能進入屋內,如此就只能在外面享用了;年內過世的,俗稱接“新客”,那一般辦得更加隆重,燒的紙錢更多,親朋好友也會來一同參與。祭祀的過程是相當的虔誠:先是水果、零食,然後是飯菜,做飯菜的過程一定不能品嚐,否則祖先們就不會享用的。而且是酒要敬三次,飯要添三次,飯後敬茶。在祭祀的過程中,焚燭燒香,點清油燈,特別強調不能移動桌椅,免得打擾祖先的用餐。只有在這一切環節全部完成後,家人才能夠開始吃飯。

有接客,當然也就有送客,一般在當夜或翌晨送客,每逢中元節前後,不少群眾會在路口或水邊“燒包”,綿延千年祭祖的傳統習俗,“燒包”包括“金銀紙包”、“衣冠箱”,這些“財包”也都是一早就已經寫好收件故人,並且按一定的規則摺好的成捆的冥錢,按親疏關係在祭文中作了分配,在路口或水邊焚燒,讓他們領著後人的孝敬,開心快樂回家。

每年的七月半,整個城市都是煙霧瀰漫,火焰騰騰,錢紙飄飄,還真像鬼片裡的情節。拋開這些,其實對於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來說,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能靜下心來,燒點錢紙,思念離去的親人,回憶逝去的過往,這還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湖南中元節的習俗 [篇4]

中元節又稱“鬼節”。在農曆七月七年級至十五日。是漢族最隆重的傳統鬼神祭祀節日。傳說十五日這一天,地官來到凡世,考察人間善惡,因此各地道士都舉行“普度” 祭儀,超脫鬼魂。佛教傳說,釋迦弟-子目連見其母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求佛超度。釋迦要其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果食,供養十方僧眾,便可使其母解脫,故興起盂蘭盆會,意為“解救倒懸”。因此,中元節既是道教節日,又是佛教節日。中元節與清明節類似,內容為祭祀祖先。唐宋時已成為民間節日。人們把麻、谷、秫縛在一起,掛在大門及中堂(堂屋)的天地祖先神位兩旁,或設果品牲禮及麻谷於中堂或墳山(墓地)祭奠祖先,燒香點燭,燃放鞭炮,焚燒紙錢,紙衣等。有些地方在七月十五晚上有放河燈的習俗。一說是給鬼魂引路。另一說是預報秋成。河燈多為竹篾編織的蓮花燈籠,燈籠安裝在木塊上。燈籠裡放置點亮的蠟燭,放於水面隨風飄蕩。放河燈的活動吸引許多人來觀賞。如今,此習俗的迷信成份漸漸淡化,並已變成了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娛樂性活動。

益陽人民從七月初七至十四日期間任何一天都可以給亡故的先祖及親人舉行祭祀儀式,謂之“中元化包”--“燒包”,即給已故的先祖和親人舉行的祭奠儀式。主要有燃點香燭、供奉祭品、焚化紙錢等活動內容。此俗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