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湖南桂東中元節習俗介紹

節日慶典 閱讀(1.77W)

中元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一定有不少的習俗,那麼湖南桂東在這天有著怎樣的習俗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湖南桂東中元節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湖南桂東中元節習俗介紹

  湖南桂東中元節習俗

一說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另一說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雖然民間有關於牛郎織女七月十五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但在桂東人的心目中,卻永遠抹不去鬼的陰影。“七月十五鬼亂竄”,傳說閻王爺要在七月大開鬼門關,讓眾鬼夜出地府至陽間遊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極有與鬼相遇的危險,因而七月切忌遲歸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這個邪,一定會有人繪聲繪色地向你講敘: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過野外的山巔之上有簇簇鬼火遊動,凝神間還聽到鬼們絮絮之語。保讓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還有心情顧及牛郎織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浪漫!

桂東有句俗諺: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靈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所以人們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說的夜不出戶之外,還有不少傳統禁忌:農曆七月間,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不能開市、討債,免得落個發鬼財、做收帳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於月半,作父母的一定會將其的生日改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與鬼俱來”之嫌;或有長者亡於月半,家人往往會大不高興,說是長者不善作長,死了還要“與鬼同去”……總之,“七月半”在桂東人眼裡是“草木皆鬼”的一個節日!

  閩西中元節習俗

永定地區將舊曆七月十五日稱作“七月半”,也俗稱“鬼節”,村落及土樓的人們“白天敬祖先、晚上祭鬼神”,白天到祖祠、祖堂擺酒食、齋果祭祖先,晚上放河燈並焚燒“金銀”施捨給無家可歸的鬼魂。現在一些地方已經不做祭祀儀式而演變為親朋好友互相走動。

長汀縣CF村舊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接“太公、太婆”回家過節,同時打醮祭孤魂野鬼;DL村七月半接太公太婆回家,八月七年級“祭野鬼”(指本村人死在村子外面的');DT村七月十五晚上在自家廳堂給“太公太婆”燒金銀,傍晚到大門外路旁給野鬼(這裡指死後沒有入祠堂的人或沒有子孫祭祀的魂)“燒路香”。

寧化縣的七月十五稱“鬼節”或“陰節”,是給祖先寄錢的日子。當日中午至下午,各家在房屋的大廳擺桌,供茶酒、三牲、葷素菜、燒香點燭供奉祖先,傍晚各家到屋外道旁焚燒冥幣給野魂們,請它不要搶祖先的錢。

連城縣城關七月十四、鄉下七月十五過“七月半”。相傳古時因市上豬肉供不應求,官司打到縣衙門,於是縣官判定城關鄉下錯開一天。過去各家在大廳放三牲供奉祖先,晚餐時請祖先入席、晚餐後焚香燭、冥幣放鞭炮送行,同時“插路香”施餓鬼。近年來開始出現此日不做祭祀儀式的傾向。

清流縣習俗“七月半”當日午後,各戶在自家門前或路口置放三牲、酒菜、焚燒紙錢“祭祀親人的鬼魂”。宋代至民國36年,曾經每三年一次由縣衙主辦普渡道場祭渡孤魂野鬼。現在已不舉行。

  中元節為啥要吃鴨

如今,鴨子已經成為南寧市民中元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那麼,中元節為什麼要吃鴨子呢?

老家在伶俐鎮南蛇坡的黃阿姨是典型的壯家人。在南寧打工的她,早早就向老闆請了假,提前幾天回去準備過節用品和祭祀祖先的供品。她告訴記者,她們家鄉過中元節的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一家老小團聚,點上香燭,擺上鴨肉、飯、水果等食品祭過祖先後,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共享天倫。飯桌上,一隻鴨,一塊肉,是必不可少的。據黃阿姨家的老人說,祭拜祖宗時,所用的紙錢、衣物是要靠鴨子馱過奈何橋的,所以,中元節一定要吃鴨子。

迷信說法當然不可信。民俗史專家認為,中元節之所以要吃鴨子,是因為在廣西農村種稻谷前,每戶人家都會買上一些鴨子回來養;在割完稻穀後,他們通常把鴨子放到稻田裡,讓鴨子吃掉田裡的穀子和蚯蚓。種晚稻時,農民為了犒勞自己,開始殺鴨子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習慣在這天吃鴨子了。

還有一說,因為中元節正值鴨子當季,正好用來祭祀。廣西大部分是水鄉,養鴨多。以前,人們都是從開春時候,即三四月份開始養鴨子,四至五個月後,也就是中元節這段時間,鴨子長大了。由於古代人們生活比較貧苦,只有到節日才捨得殺鴨子吃,所以,一到中元節家家戶戶就殺鴨子。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