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南方元宵節的風俗

節日慶典 閱讀(1.66W)

不同的地方,元宵節吃的不一樣,元宵節的活動也不一樣。那麼,南方地區的人元宵節做什麼呢?南方元宵節的習風俗又有什麼呢?下面就隨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南方元宵節的風俗
  南方元宵節的風俗介紹

孃家送燈

在福建地區,有著元宵節孃家送燈的習俗,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其寓意都是“添丁”。尤其是已嫁女未生男者,孃家多於正月十五送觀音送子燈。

穿燈腳

在閩南的一些地方,還有著元宵節“穿燈腳”的習俗。就是說在元宵夜裡,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於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於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於告慰祖宗。

喝時湯

在湖南常德,元宵節那天主人會以椒為湯,加入韭菜水果來款待客人。而在 新田縣則有著游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的習俗。

吊喜燈

在廣東地區,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吊喜燈”,就是說大家都會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以祈求“點燈添丁”。另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後生了男孩子,農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並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徵著家中添了丁。

元宵夜偷菜

在臺灣地區,俗語稱“偷挽菜,嫁好婿”。意思是說單身女子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菜,寓意未來將會嫁到好丈夫,家庭幸福美滿。

  元宵節簡介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日起源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 上元節的晚上”,因 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 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