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節日慶典 閱讀(1.11W)

在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有很多大多數人都不怎麼熟悉的古老民族,他們雖然不像漢族那樣人口眾多。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下面小編推薦烏孜別克族風俗習慣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烏孜別克族的風俗習慣

節慶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 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過“肉孜節”前的齋月裡成年人都要封齋,吃齋飯時,親友鄰里要互相邀請,如有客至,主人要熱情款待。古爾邦節要屠宰牛羊炸油 餅,吃手抓肉和抓飯以及民間特有的風味食品“那仁”。 每年春季,烏孜別克族還要舉行“蘇麥萊克”儀式,屆時以村為單位,大家自帶各種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鍋熬熟後共餐。在此過程中,人們聚在一起進行歌舞 娛樂活動,預祝風調雨順、人畜兩旺。

禮儀

烏孜別克族注重禮節,尊重長者,說話行路均讓長者先。騎馬外出時若二人同行,則長者在前,幼者在後,男在前女在後。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後握手;婦女相見,手放胸前鞠躬後可擁抱。 用餐時,長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還分席用餐,一般情況下孩子和婦女要另設一席。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過去許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飯前飯後都要洗手,用毛巾擦乾,不能亂甩。現除牧區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烏孜別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調匙。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 烏孜別克族好客,對遠道客人盛情款待。他們常用抓飯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點,否則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恭。老年人吃飯時常用雙手摸面作“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

服飾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花帽為硬殼、無沿、賀形或四稜形,帶稜角的還可以摺疊。花帽布料彩墨綠、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豔。男子的傳統服裝是一種長度過膝的長衣,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長衣有兩種款式,一種為直領、開襟、無衽,在門襟、領邊、袖口上繡花邊。信服上有花色圖案,十分美觀;另一種為斜領、右衽的長衣,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腰束三角形的繡花腰帶,一般年輕人的腰帶色彩都很豔麗,所穿領邊、袖口、前襟開口處都繡著紅、綠、藍相間的彩色花邊圖案,表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老年人卻愛穿黑色長衣,腰帶的顏色也偏於淡雅。烏孜別克男女,傳統上都愛穿皮靴、皮鞋,長靴外面還常穿膠制淺口套鞋,進屋時脫下套鞋,就可以不把泥土帶進屋內,十分衛生。 烏孜別克婦女很會打扮自己,款式獨特,美觀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稱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澤鮮豔的“朵皮”,並在上面罩一條明麗的花頭巾。老年婦女戴古樸典雅、凝重端莊的素“朵皮”。 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團錦簇的連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繡上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並綴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時,在連衣裙的外面加上繡花襯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別具風采。相對而言,老年則喜歡寬大,褶多的衣裙,不過都是絲綢製成。 婦女的冬裝更是華貴,富有西北風情。她們除毛衣、毛褲、棉、絨上下衣、呢大衣之外,還喜歡穿價格昂貴的狐皮,羔皮、水獺、早獺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雙高筒皮靴。顯得身材更為修長伶俐。 烏孜別克婦女戴的首飾樣式繁多,質料考究。金、銀、珠、玉、絨、絹精工製成的簪、環、花,錯落有致地戴在頭上,再配上精美玲瓏的耳環、金光閃爍的項鍊、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時裝模特的風範。

習俗

用餐時,長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還分席用餐,一般情況下孩子和婦女要另設一席。過去許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飯前飯後都要洗手。現除牧區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烏孜別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調匙。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

飲食

烏孜別克族的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這種土木結構的房屋牆壁較厚,砌有圖案形的壁龕,既美觀又可存放什物,木柱上還雕刻有各種圖案。取暖多用壁爐,也有在室內挖坑,將火爐置於坑內,煙筒伸出戶外,坑上放木板,鋪上毯子,可供坐臥。

烏孜別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為主。麵食以饢最為常見,其做法與維吾爾族烤饢方法大同小異,民間烤饢有油饢和肉饢之分。除油饢和肉饢外,還有窩窩饢、片饢等數種。

饢是主食,做法與內地的烤燒餅相似,是用麵粉加淡鹽水稍稍發酵後烤制而成。在面內可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內軟,稱為油饢。此外還有肉饢、窩窩饢、片饢等。

奶茶是烏孜別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燒奶茶一般用銅壺或鋁鍋,先將茶水煮沸,然後加入牛奶燒煮,攪勻,待茶乳完全交融後,再加適量的食鹽即成。飲時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烏孜別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較簡單,多以切小塊的饢泡奶茶。

抓飯是烏孜別克族最基本的一種主食。他們也愛吃大米,除去米飯、粘飯和米粥,還精於烹製有“十全大補”之譽的“樸勞”(抓飯)。如菜樸勞(粉條白菜、番茄、辣椒抓飯)、肉樸勞(羊肉丁、胡蘿蔔丁抓飯)、蛋樸勞(葡萄乾、杏幹抓飯)、克德克樸勞(酸牛奶抓飯)、阿西曼吐(包子抓飯)。

納仁

“納仁”飯由羊肉、麵粉、皮芽孜為原料。做法是先將煮熟的肉切碎,盛在盤中,再加上皮芽孜,灑胡椒和酸奶,攪拌混合,澆肉湯即成。據說這是最珍貴的食物,一般只在節日或請客時才做。根據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習俗,用餐時,長者居

上座,幼者居下座。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擤鼻涕或者大聲說話。否則會被認為沒有禮貌。“阿里瓦飯”。

建築

烏孜別克族的禁忌很多。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有壯年婦女一人時,忌外人進家。大庭廣眾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褲。烏孜別克族特別注意飲水水源的清潔衛生,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豬圈、廁所,游泳、洗澡或洗滌衣物。 烏孜別克族的飲食習慣遵守伊斯蘭教的要求,不食豬、驢、騾、狗肉。

禁忌

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畜禽肉及動物血。用餐時,嚴禁脫帽。不能在客人面前咳嗽、擤鼻涕或者大聲說話。交談時忌諱伸懶腰、打哈欠、挖鼻孔、吐痰、咳嗽、打嗝、放屁等。禁止在公共場所光著上身,不準僅穿褲衩、背心串門。不得在清真寺和墓地周圍吐痰、嘔吐、倒垃圾、潑髒水和大小便。

宗教

烏孜別克族先民曾信仰過祆教、佛教,從欽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時代就開始信仰伊斯蘭教。歷史上伊斯蘭教對鳥孜別克族的致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產生過重大影響。

伊斯蘭地毯是烏孜別克族全民性的宗教,經過長期的文化演進,今天,伊斯蘭教已經滲透到民族世俗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民族文化的價值核心,伊斯蘭教的禁忌和禮儀已經成為生活習俗的一個組成部分。

婚俗

烏孜別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傳統習俗和禮儀。 烏孜別克族的家庭,大多數是以夫妻關係為基礎的小家庭,家庭成員一般不超過祖孫三代人,而且,三代在一起生活的家庭為數也不多,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幾乎 沒有。舊社會,個別的烏防備別克族富商和封建上層,也存在著一夫多妻的現象,按宗教規定,最多有娶四個妻子的,但是,絕大多數平民百姓,都是一夫一妻制的 家庭。按傳統習慣,男女青年結婚必須遵循先長後幼的原則,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烏孜別克族男女聯姻要經過訂婚、送聘禮和完婚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與其他民族比較,並無特別之處。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習俗則體現在完婚階段。 烏孜別克人結婚典禮習慣於在女方家晚上舉行。良宵之夜,燈火通明,女家必須以抓飯招待客人。結婚儀式之前,男女雙方父母要媒人一起協商“討休錢”,所謂 “討休錢”,是結婚以後如果男方提出離婚時,男子必須付給女子的款項。對於烏孜別克族來說,離婚是相當可恥的。小兩口恩恩愛愛過日子才是光彩的。因此,在 這個民族裡,夫妻發生離異的現象,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是極少見的。不過,如果夫妻實在不能在一起生活而且離婚又是男方主動提出,當著女子的面說過“我不要你了”之類的話,那 麼,女方不但可以帶走自己的嫁妝,同時男方必須付給一定的“討休錢”。討休錢在婚禮舉行前就商定好,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那種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男子 的一種限制和約束。 討休錢商定之後,在阿訇的主持下舉行結婚典禮。阿訇誦經,詢問新婚夫婦是否願意結為伉儷。當一對新人都表明同意結合後,阿訇拿一塊用鹽水浸過的饢分送給新 郎和新娘各一塊,這是婚禮中很有意義的一項內容。烏孜別克人珍視鹽,認為鹽可以加深夫妻感情,饢又是烏孜別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二者融為一體,象徵 著新婚夫婦好像鹽和饢一樣永不分離,天長地久。

婚禮儀式舉行之後,新娘隨新郎及前來迎親的客人去男家。 新娘被娶來後,還要舉行“搬新娘”儀式。搬新娘是女家親友來到男家將新娘接走,回到孃家。剛到身邊的媳婦就被接走,似乎有點不盡情理,新郎無可奈何只好帶 著禮物,尾隨著新娘追到女家,獻禮物以“贖回”新娘。按規矩,新郎再次來接新娘時,新娘要抱著母親哭天嚎地,表示不願意離開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慈母。而姑 孃的父親,這時應為女兒祈禱,希望真主降福於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也哭了,新郎禮也送了,情也求了,父親也祈禱了,這些形式過後,新娘便高高興興地跟新郎 回到婆家。 這時,新娘由女方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或新娘的嫂子陪伴。當新郎“贖回”新娘時,男家早在院中點燃了一堆火,新娘繞火堆走一週後,踏著鋪在門前的白布進入屋 內,以此表示新娘已結束了姑娘時代,從今以後將忠於火熱的愛情,與夫君恩愛一生。新娘進屋時,男家主人撒喜果、喜糖等,眾人哄搶,表示恭賀新娘回來安居樂 業,早結喜果。然後,護送新娘的客人,除那位德高年邁的婦人留下外,其餘皆在男家賓客的.歡送聲中返回。

按傳統習慣,烏孜別克婦女從結婚那天開始就必須戴上面紗(烏孜別克語稱之為“赫瓦蘭”或“帕蘭結”,意思是將全身遮蓋)。這種面紗的臉部那一塊是用馬鬃織 的,便於通風、透光。因此有人說,連蒼蠅都很難看見烏孜別克婦女的臉。不過,現在揭下面紗的婦女已經越來越多起來了。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

蘇曼萊克

蘇曼萊克,是烏孜別克族的傳統宗教活動,每年伊斯蘭教教歷的一、二月份舉行。據說是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屆時,烏孜別克族人用麥粒碾成 粉,做成“阿里瓦”(一種甜麵食)一類的飯食。這種食品必須由許多婦女共同製作,做完後以家庭為單位,全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食用被視為神聖之物的 “阿里瓦飯”。

聖紀節

又稱毛吾來提節,聖紀節是阿拉伯語“冒路德”的意譯,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舉行,相傳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節日期間,各清真寺裝飾一新,人們一大早就去清真寺聽阿訇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

肉孜節

又叫“開齋節”,是烏孜別克族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肉孜”是“齋戒”的意思,伊斯蘭教教歷9月為齋月,齋戒期間,凡成年穆斯林教民每天只 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後進兩餐,白天絕對禁止飲食。至9月29日或30日看到新月的第二天為開齋節。老弱病幼、孕婦等可不守齋。節前每個烏孜別克族家庭都 準備了十分豐盛的食品,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節日期間人人身著節日盛裝,相互拜訪,走親訪友,互致賽抗木(問好),表示祝賀。虔誠的信徒日出以後還要到清真寺,舉行集體禮拜。 肉孜節,國家規定烏孜別克等民族放假一天,歡慶佳節。

努肉孜節

是烏孜別克族最隆重的民族傳統節日,類似於漢族的春節。每年陽曆3月22日,烏孜別克族人民都要歡度努肉孜節,以慶祝春天的來臨和新的一年的開始。過努肉孜節時,烏孜別克族都舉行一種稱為“蘇麥萊克儀式”的傳統聚會,在農村,人們還要用麥苗熬製“蘇麥萊克”粥。在熬製過程中,人們圍成一圈,載歌載舞。熬好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將粥分發給大家。

古爾邦節

“古爾邦”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犧牲”、“獻身”,俗稱“獻身節”,又稱“宰牲節”,該節日在肉孜節後七十天。在伊斯蘭教義中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他惟命是從。正當伊卜拉欣準備執行時,安拉深為感動,特派人送來一隻羊代替。伊斯蘭教根據這個傳說,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宰殺牲畜,祭祀安拉。從此以後,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爾邦節。節日期間,家家戶戶收拾得乾乾淨淨,宰羊殺牛,做各種食品,饋贈親友,款待客人,親友、鄰居互相邀請吃飯。烏孜別克族除了載歌載舞以示慶賀外,還舉行體育活動,盡情歡樂。“古爾邦”節一般持繼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