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安徽亳州習俗有什麼

節日慶典 閱讀(5.59K)

亳州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燦若星晨的風流人物,英雄豪傑、文人墨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安徽亳州習俗有什麼,希望有所幫助!

安徽亳州習俗有什麼

  安徽亳州節令習俗

(一)春節

農曆正月初十,當地舊俗稱“過年”。這天五更起床,先放開門炮,而後淨手、焚香、點臘燭;男女穿新衣。下湯(下扁食)時,放鞭炮。飯菜做好後,不食。首先全家叩拜天地,保佑全家平安,而後再向祖宗牌位、尊長叩頭拜年。飯後,全家主要成員帶著火紙、鞭炮、祭品(酒、肉、果品等)到祖墳拜年。返家後,到同族鄰居家給長輩行叩頭禮,平輩互相同好。各家備麻葉(一種油炸食品)、花生、瓜子、麻糖等食品招待,至親長輩給晚輩小孩壓歲錢。拜年以午前為度,午後參加各種文娛活動。八年級,帶大饃、點心、麻糖等禮物到外祖父家,九年級到姑母家,初四到岳丈家拜年。如誤期,見面時需說明原因,否則受責。走親戚、串朋友至正月十五日。城鎮商店初五開始營業。

(二)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農村叫“小年下”。元宵晚上,屋內焚香、點臘燭,晚餐吃元宵。門外面掛燈籠,放焰火,不論城市和農村,均燈火通明。燈籠式樣品目繁多,有“紅火炭”(用竹蓖扎的用紅紙糊的燈籠)、走馬燈、紗燈、龍燈、鳳燈等等。當晚放焰火,大型焰火是群眾集資辦的,也有各家自行購買的。在屋外跑動燃放。建國後,迷信習俗廢除,掛燈籠、放焰火、吃元宵之俗尚存。80年代,高蹺、“鬼會”、小車乾旱船、戲劇等,均到街頭演出。

(三)二月二

農曆二月八年級日,俗稱“龍抬頭”,這天家家戶戶早起圍倉。“圍倉”即用青灰在院子裡打麥場裡撒成圓圈,最少要圍三圈,中間放一撮五穀雜糧,用土或磚頭蓋住,以此祈求豐收。這天早晨,家家吃煎餅、大饃。歌謠雲:“二月二龍抬頭,打著犁子趕耕牛,大囤尖,小囤流。”建國後,農村仍有這一傳統的習俗。

(四)清明節

清明節,男女盛裝,攜帶祭品,遠足郊外,添墳祭祖,俗稱“掃墓”。在家裡插柳招魂,以表示紀念。另外用柳條穿燒餅,掛在房簷下或牆上,至立夏給孩子吃,據說這樣可以治小兒“苦夏”(小孩子食慾不佳,身體瘦弱)。建國後,掃墓之俗尚存,清明節前,機關、學校列隊持花圈到烈士陵園掃墓,聽陵園管理人講述革命先烈事蹟,啟迪後人。

(五)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舊時人們認為這時蠍子、蜈蚣、蛇蜂、蜮等俱出為害,人稱“五毒”。於是畫五毒形象貼在門口,小兒塗雄黃於耳、鼻、眼窩肚臍處,防疫除病。婦女用香料繡成荷包,或用絲線纏成粽子、糖糕形狀,給小兒佩戴或用黃布為小兒做肚兜、虎頭鞋,是日穿戴,以避“五毒”。早晨,戶戶插艾。早餐城市吃粽子、糖糕、油條;農村吃粽子、糖包。中午飲雄黃酒。對至親厚友,以此相送為禮,表示祝願。建國後,飲雄黃酒、縫香包、龍舟競渡等習俗廢,唯插艾、吃粽子和糖糕等習俗尚存。近年來,兒女節前以雞、魚、酒、肉等孝敬父母岳丈之風盛行。

(六)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這天家家戶戶掃墓,祭把祖先。據傳七月十五瘟疫流行投河淹死的、上吊死的、被人暗殺的等等“冤鬼”、“厲鬼”出來作祟。據舊志載:城西北隅有州厲壇,每至中元,州官在壇上公祭厲鬼,致禱詞,要他們念祭把恩德,不要在人間作祟。是日夜,威平寺和白衣庵的和尚,搭臺唸經,超渡亡靈。人們施焰口、放河燈,給冤鬼引路指津,藉以驅除鬼祟。建國後,此俗已廢,唯存上墳這一習俗。

(七)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農村早晨吃焦饃(用芝麻、麵粉活成面塊,烙成烙饃,烤焦),城裡午餐豐盛。入夜舉家團聚,焚香祭月(多為主婦或姑娘主祭)。祭後,食月餅、瓜果、毛豆等,飲酒賞月,至深夜方散。建國後,舊俗雖易,但仍全家團聚,食月餅、瓜果等。80年代,獨家生活的兒女,節前以月餅、酒、肉、瓜果等孝敬父母,至親厚友亦有禮品來往。

(八)臘八

農曆十二月八日,叫“臘八”。舊時,是日早餐用毛慄、花生仁、紅棗、百合、山楂、蓮子、糯米、紅白糖等,煮成粥,叫“臘八粥”。信佛的'人,是日施捨窮人。而現在臘八粥,用小米、豆腐、粉條、花生仁、芝麻仁、海帶、姜、蔥等煮制,改甜為鹹,改早餐為午餐。因此時已接近年關,所以有“吃了臘八飯,便把年來辦”的俗諺。

(九)祭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各家打掃衛生,清除房舍塵土垃圾,男性用館糖奉灶君,祭時焚香叩頭,並祝禱:“上天好話多說。”為什麼用飴糖祭祀?一說是用館糖粘住灶君的嘴,不叫他上天說三道四。建國後,此俗已廢。

(十)除夕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年二十九日),是本年最後一天,這天家家掃庭院,貼春聯,易門神;入夜點燭焚香,堂屋桌上陳列供品,全家團聚,飲酒辭歲,祝長者長壽,兒女興旺,長者給子孫壓歲錢。而後圍火爐“守歲”;至午夜,放關門炮。

  安徽亳州喪葬習俗

(一)過世

父母年老,兒女預先為其準備喜棺。棺木以柏木為佳,其次粹揪、桑木,再次是楊柳雜木。同時制壽衣3至5件。老人病故,絕氣時不舉哀,及時燒“倒頭紙”。給死者穿好衣服把老人平時最喜歡的物件,置於棺中陪葬。棺木不定材口,全家舉哀;之後,長子守靈,次於敞頭赤腳,到外祖父家報喪。其他至親處由侄、孫報喪。靈棚多設在棺木停放屋前,門前掛幅竹簾,簾外白布(紙)長幅上,書寫“顯考(妣)鬃之靈位”,稱為“銘旌”。

(二)弔唁

弔唁者,以外祖父家為貴。他們前來弔唁時,孝子要全部出動,跑迎於街頭或村外至靈前行九拜禮後,集體舉哀。長子和執事向舅父報告喪事安排情況,其舅父可以提出意見,修改儀程。第二天,全體孝子到土地廟或十字路口“潑湯”。第三天,至親厚友都到,推開材口,淨面。親人禱告後,合材口,釘銀釘,全家舉哀。

(三)喪服

喪期服裝,自清末至建國前夕,喪者兒子戴肉包白帽,穿孝袍,腰束麻帶;侄子、子戴筒帽,其他人戴菱角帽;女兒戴7尺長的白土布,侄女、孫女戴3尺長的白土布,其他人戴1尺長白土布。建國後50至70年代,喪期不穿孝服不戴孝帽,一律配戴黑袖章。80年代,城鄉均有穿孝者,舊俗有所復活。

(四)殯期

殯期,上般在死後3天或7天,親生兒女殯時送“社火”(用紙紮的馬、轎、金山、銀山、聚寶盆、童男、童女等),其他至親送“三生”(肉、紙、炮),一般親鄰只燒素紙。出殯前,請陰陽先生定穴位;開墓後,長子兜一包墳土返回。

(五)出棺

出棺時,孝子手持“引魂幡”、“摔勞盆”。社火響手前行,男孝子由至親攙扶,領棺下地,響手、和尚、親鄰送殯跟後。女眷至墳地即還。孝子引棺急繞墳3圈,謂之“搶墳”。棺木封土後,送葬者集體一揖四叩、哀悼。禮畢,返回宴席款待。喪葬一般待客二三十桌,多者達百十桌。政府雖多次提倡喪事從簡,但收效甚微。次日,孝子到左鄰右舍叩頭“謝孝”。第三天,兒女圓墳,全家痛哭。居喪者,3年孝滿。

(六)做週年

父母死亡1年或3年,子孫至親設供桌祭把,稱“做週年”。有主牌的在家,無主牌的在墳地。供桌旁放一把椅子,即父母有一人健在;放兩把椅子,即父母雙亡。行禮時奏樂祭者在供桌前列隊行“九拜禮”。禮畢,設宴款待。

(七)婚喪酒席

婚嫁殯葬,城裡有用“十菜席”待客的習慣。建國初,每桌7人,現在每桌8-10人。80年代,農村用的“十菜席”是,先上4小碟:兩葷兩素涼拌,用以下酒;後上10大碗,以元寶肉、八寶飯、虎頭雞、家常魚為主菜,其餘各菜可根據情況靈活拼制。城市所用“十菜席”,先上6中盤:兩葷兩素兩甜;再上10大碗,以虎皮肉、四喜丸子、家常魚、八寶飯等為主菜,質量好於農村,且較少用肥肉。十菜席常隨季節調劑,夏季多熱湯,春秋多溫拌。漢民席夏季不用羊肉。

  安徽亳州宗族習俗

亳州人向有同族聚居的習慣。渦河、武家河、趙王河、河、油河、西淝河等河流沿岸村莊較密,居民多為一村一姓,多姓雜居者較少。村莊大的多叫某老家、某營子、某寨、某樓、某莊。建國前,比較大的家族建有祠堂,僅城內即有蔣家祠堂(現市糧食局油廠)、李家祠堂(東門裡路北)、姜家祠堂(現市衛生局)、馬家祠堂(華祖廟路北)、劉家祠堂(西門口路北等。家族子孫起名,一般須按宗譜中規定的輩份排,如李姓現代字派是“中心承家傳,紹先景運隆”;蔣姓字派是“尚文慶昭祥,承家傳業久”;薛姓現代字派是“懷仰榮宗象,恆欽煥汝光”等;如不按照字派起名,就要受到同族人的責備;若顛倒字派,即為“亂宗”,要受到嚴厲斥貴。

同家族中有重大事情,多在詞堂商討,由德高望眾有權威的族長出面處理,如不服可訓斥、打罵。若某人有越軌行為,在祠堂可斥責、杖責;如屢教不改,可以送政府關押;寡婦不守節,族人可以將其活埋。一個家族中的族長多為本族中有地位、有錢財、為人正派、樂於助人,而且輩數較長的人擔任。他常常“以族代政”,處理家族中的重大糾紛〕建國前,本地人家族觀念強,同族人比較親密。也常有兩個家族爭

鬥,形成世仇的。建國後,打破了家族中的一些陳規舊俗,人們赤誠相待,和睦相處,很少發生家族間的紛爭。但近年來,有的地方陳舊風俗有所復活。

  安徽亳州舊時生產習俗

1、舊時有“立春不鞭牛”之說。據說若立春這天鞭打牛,則人有災難。

2、過年不過“破五”(正月初五),不準喝糊塗(粥)。據說喝糊塗圪巴地。

3、正月開犁,在地頭要焚香、放炮敬土地神。據說這樣犁地不打犁鏵。

4、不過“破五”,農民不開犁,木匠不開鋸,裁縫不開剪,這些工具不外借。

5、不過正月初十不推磨(磨面),不用臼砸東西。因傳正月初十是石頭神的生日。

6、二月二日“長工吃大饃”。據說很早以前,只有富家二月二吃大饃,但長工不得食。後來長工說:“二月二長工吃大饃不打犁鏵”。富者信以為真,每年二月二就給長工大饃吃了。

7、舊俗栽紅芋,死了不補苗。據說紅芋不招續閨女。

8、買馬不買馱屍旋(背上有旋),買牛不買孝頭牛(頭上有白色毛)。據說買了這樣的牲口,主人有災難。

9、賣牛不賣鼻具,賣馬不賣籠頭,賣羊不賣拴羊繩,賣了就表示以後買不起了。

10、菜園的草不喂牲口。認為園地壯,草有毒。

11、菜園的水池子,不準洗衣服。說用洗衣服的水澆黃瓜,結的瓜苦。

12、宅基上前不栽桑,後不栽柳,兩旁不栽鬼拍手(楊樹)。因為“桑”與“喪”同音,為人所忌;出殯時子孫持的哭喪棒、引魂幡的幡託,都是鮮柳木,因而宅基上柳樹也為人所忌。颳風時楊樹葉子互相碰擊發出聲響,好像鬼拍手一樣,因而認為宅基兩旁栽楊樹不吉。

  安徽亳州舊時商業習俗

1、生意人過年第一次見面,互相拱手說:“發財,發財。”

2、正月裡花轎店第一次出賃花轎,木匠第一次出去幹活,廚師第一次“上事”等,除給賃錢、工錢外,還要送一隻公雞,俗說:“大吉大利”。

3、早晨第一次賣貨物,少賺錢,甚至不賺錢也要賣,因為是頭一宗生意,圖個順利,俗說“一利百利”。

4、出門做生意,早晨不準“放快”,即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如見了野兔,不能說“跑了”。

5、做生意出門碰見花轎,認為不吉利——人財兩空;碰見發喪的認為吉利—發財(發出棺材)。

6、帳本要足一百頁,九十九頁也不用,因為“缺業”(頁)。

7、過年貼上門春聯,不準要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