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新疆飲食風俗

節日慶典 閱讀(1.97W)

新疆這個少數民族大家都家喻戶曉,但它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嗎?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新疆飲食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新疆飲食風俗
  頗具特色的新疆飲食風俗

與漢族相比,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食物製作的明顯特點是烹飪方法較簡單:一是用料簡單。常用的食物原料有麥面、大米、羊肉、胡蘿蔔、洋蔥、蒜、西紅柿、辣椒、白菜、芹菜等,調料主要有鹽、孜然等;二是食品種類不多,但獨具特色。如肉食中以羊肉為主,幾乎所有的烤食、煮食、炒食烹飪中都以羊肉為佳品。

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民族,主食以小麥面為主,兼食稻米、玉米麵等。日常飲食品種有饢、餅、饃、家制糕點、拌麵、炒麵、燴麵、餃子、包子、餛飩等。喜吃羊肉,愛喝酸奶、奶茶等。維吾爾族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烤饢和烤羊肉。

回族的油香、粉湯等也很有名。錫伯、滿、達斡爾等民族在飲食習慣上有相同之處,食豬肉,忌食狗肉,愛吃並自制醃鹹菜,肉食製作方式以煮、烤為主,較少炒食。俄羅斯、塔塔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家制糕點種類繁多,香甜誘人。

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主要以肉和乳為主,植物性食物較少。牧民們一般夏秋兩季主要飲食鮮奶、酸奶、乳酪、奶皮、奶油、肉食和麵食,冬春兩季主要是肉、乾酪、乳酪、酥油與麵食。一年四季都離不開奶茶。哈薩克族善於用奶和肉製作各種食品。米麵食有饢、油果、抓飯、炒麥仁等,還喜歡喝馬奶子。塔吉克人常用牛奶與酥油、面或米煮成各類食品,忌食馬肉。

茶在各族群眾的飲食中都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茶水加奶製成的奶茶是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最經常食用的日常飲食之一,既解飢渴,又增加營養。哈薩克族有諺語曰:“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無茶則病”,可見茶之重要。

茶葉一般是茯茶,現在花茶和紅茶的消費也在增加。和田、喀什等地的維吾爾居民多喝藥茶,即將茶與當地特有的植物、礦物質混在一起,共同沖泡,製成有提神、解暑、醒酒、促消化、延年益壽等不同功效的天然茶藥。

新疆飲食一般被分為“清真”和“非清真”兩類;餐館則分為“清真餐館”和“漢餐館”兩類。吃漢餐的可以吃清真餐,吃清真餐的絕不吃漢餐。清真餐飲是新疆大眾型飲食,普及面大大超過了非清真餐飲。

清真飲食與非清真飲食的區別主要在動物食品種類。普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成員吃清真飲食,不吃豬、狗、驢、騾、猛禽等家畜和禽類,不吃自死的、未經放血的、未經唸經就宰殺的牲畜,同時也要求製作食物的刀、案、鍋、鏟、陳放食物的器具,過去未曾製作或陳放過所禁食物。

這是由伊斯蘭教律規範的,在長期的歷史程序中早已內化為這些民族的飲食習慣。虔誠的穆斯林在齋月封齋。封齋時,白天不飲不食,天亮前和天黑後各吃一餐。

用餐方式上,餐具過去多是木製,現在城鎮改用瓷器及銅、鐵、鋁、不鏽鋼等金屬器具,農村還常見木製餐具。城市居民大都有餐桌、椅,坐於桌旁就餐。農村居民多是在院內地面或屋內炕上鋪一潔淨的餐布,家人圍坐而食。用手抓食仍是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常用的方式。吃清燉羊肉等大塊肉必須借用刀子切割,再用手抓食。

在新疆,麵食中以饢、薄皮包子、饊子等最具特色。饢是維吾爾人的主要麵食,也為新疆各民族所喜愛,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麵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揉透,稍發後製成面坯貼在饢坑壁上烤制。

饢坑多用羊毛和黏土砌築成,肚大口小,底部架火。饢的品種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等。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新疆的乾旱氣候,而且食用方便,香酥可口。在維吾爾人的婚禮上,新郎新娘各持一小塊饢蘸鹽水吃下,表示同甘共苦、白頭偕老。

  江蘇揚州春節的風俗習慣

爬門頭

大年三十晚上,吃過晚飯後,老揚州要點上香爐蠟燭守歲,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長輩們開始給晚輩發壓歲錢。這時候大人會關上大門,讓家中個子小的孩子抓著門後的門閂往上爬,因為老式的大門是木製的,門後面從上到下有幾根橫木,中間還有門閂開關,這一風俗就是爬門頭。老年人說小個子三十晚上爬門頭能長個頭,爬得快長得快,爬得高長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們還互相展開比賽,既鍛鍊了身體,又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長輩們都要把雲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雲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蘋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這些風俗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卻有著揚州獨特的寓意。因為在揚州話裡,運氣叫做“局氣”,走運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氣的“局”諧音,所以贈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運氣帶給他人的美好寓意,揚州人新年請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對方走大運,諸事順利。

自稱“我是揚州人”的現代著名散文大師朱自清先生那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背影》裡就寫到朱自清的`父親小坡公在辦完老母親喪事後,親自到浦口車站送兒子去北京,拖著肥胖的身體艱難地爬上爬下特地為兒子買來橘子,深諳揚州民俗的父親給兒子買橘子本身就飽含了父親對兒子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兒子能一帆風順,處處走運。小小的橘子竟也承載著一個屢遭不幸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要糖

大年七年級早上,揚州民間有大人小孩出門到周圍鄰居家裡給長輩拜年的風俗,這時候最忙的是小孩,他們成群結隊挨家挨戶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戶去給長輩拜年。長輩們看著滿臉稚氣的孩子,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喊著“大媽”“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發財”“恭喜身體健康、精神力壯”祝福聲中,他們捧出事先準備好的果盒給前來拜年的小孩散發各色糖果、雲片糕、橘子、蘋果等,也順祝孩子們“上大學”“發財興旺”“早點娶馬馬”等。要糖這一風俗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隔年陳

大年七年級早上吃圓子和麵條,圓子寓意團圓,麵條寓意長久,大年七年級中午也不新做飯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飯剩菜端出來熱一熱再吃,這叫做“隔年陳”,按老年人說法,大年七年級到初五這五天年當中都不能新做飯菜,寓意年年糧食有餘。

掃地聚財

大年七年級民間不作興掃地,正月八年級才可以掃地,這一天掃地也有講究:掃帚要從大門口往屋裡掃,而不是像往常一樣把灰塵垃圾朝門外掃,八年級這樣掃地就是要把大年七年級聚集起來的財氣往家裡掃,先堆在一處然後才清掃出去。

挑財神水

正月初五這一天,民間傳說是財神菩薩生日,這一天天沒亮,揚州民間有一個風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邊或井裡去挑水,這個水叫做“財神水”,傳說誰搶到第一名誰就能在新年發大財。筆者曾問過熟知這一風俗的母親:“誰能證明究竟是哪一個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沒一個人在河邊見證啊!”母親說:“財神菩薩知道。”

七錐子八夾子九錐子十挖子

揚州民間認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薩的生日,這一天民間不作興動針,怕針戳到菩薩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動剪子,初九不能動錐子,初十不能動鍬,否則下田栽秧勞動時蛇蟲等就會來夾人、咬人、蜇人。揚州民間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說法,也就是初十這一天人人都過生日。

  布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布朗族有從妻而居的習慣,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成年,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動。

“串姑娘”是布朗族傳統的戀愛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援。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小夥子們換上新裝,懷抱三絃,結伴來到姑娘的竹樓下面,爭相用恢諧的語言和熱情的歌聲去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梳妝打扮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開啟房門,請小夥子們進來,用對歌、遞煙、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布朗山區串姑娘可以群訪、也可以單獨夜訪。是青年男女進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雙方戀愛感情篤深,男子就會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區許多地方求婚時以花為媒。小夥子把從山上採回的鮮花獻給姑娘,當姑娘確認這個小夥子是真心地愛她時,就在花束中挑選最美麗的一朵戴在頭上,藉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禮也不尋常,一對情侶的婚典要重複舉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儘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勞動生活。直到舉行了第二次婚禮,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當兒媳婦。第三次的婚典往往辦在嬰兒出生之後,這次一定要殺豬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親朋好友。

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雜糧。喜用鑼鍋或土鍋把稻米燜成米飯。尤擅煮竹筒飯,煮時選一段鮮竹,裝好米和適量的水,用火燒熟,剖開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當碗用。米飯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經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類以牛、羊、豬、雞肉最為常見,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蟲。菜餚的烹製技法以清煮、涼拌居多。對許多野味、魚、蝦、蟹、蟬、蟲等食物一般還用舂、炸、蒸等方法烹製。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蟬醬等。還常醃製酸味食品,如酸筍、酸肉、酸魚等,製作方法同當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體相同,但布朗族常在醃酸菜時最上面放一層米飯。

喜歡飲酒,且大都自家釀製。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在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鉤子”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很像翡翠的顏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有酒必飲,飲酒必醉”之習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居住在西雙版納布朗山的布朗族婦女,尤其是懷孕婦女嗜食當地紅土,據說此紅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