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湖南飲食風俗有哪些

節日慶典 閱讀(2.65W)

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俗和習慣,湖南就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習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湖南飲食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湖南飲食風俗有哪些
  湖南飲食習俗

一、在湖南,“吃”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涵義。首先在人們婚嫁喪娶等大事中,總是以吃作為其重要內容。其次,“吃”也是人們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之間相互往來,一定要盛情招待,以示主人的熱情、豪爽。

二、在飲食結構方面,湖南人日常飲食一般以大米為主食,副食方面,農村以蔬菜為主,城市則肉食、水果的比重較大。湖南人還喜歡根據節令來製作一些醃菜、乾菜、泡菜、榨菜、臘菜,每逢客至,總要端上桌來顯示主婦的手藝和持家能力。

三、湖南嗜酸喜辣成風。無論是平日的三餐,還是餐廳酒家宴會,總要有一兩樣辣椒菜。湘西苗族和湘黔桂邊界的侗族同胞則長期以酸菜作為當家菜。湖南人嗜酸喜辣之風就形成湖南菜餚中獨特的酸辣味。在湘菜的諸多調味方法中,最注重的就是酸辣味。此外,湖南人還喜歡吃苦味。瀏陽豆豉、苦瓜等帶苦味的菜餚在湖南頗受歡迎。

四、湖南人好吃異味。在湖南,蚌殼肉、螺螄肉一直被當作美味,臭豆腐、怪味豆也很受歡迎。近年來啤酒鴨、牛鞭、羊鞭,在長沙也頗有食客。尤其是在湘西地區,蛇、鼠、鰍、鱔、蝌蚪,乃至各式昆蟲均在炒吃之列,並被視為珍貴食品。

  西藏飲食習俗

藏式菜餚也很豐富,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有灌羊腸、羊肺。灌腸的做法是:把米煮成半熟,加肉末、羊血及首香、鹽、胡椒、野蔥等佐料,拌合後灌滿腸子然後煮熟冷卻,再切成一節一節油炒即成。還有灌牛腸,它的做法是用煮熟的青稞片、牛血和牛肝、肺等內臟剁細拌合,加上佐料灌入牛腸,將它煮熟後即可食用。灌羊肺是先用麵粉做稀糊,把各種佐料磨成細粉和水成汁,加少許香油調勻,然後灌滿羊肺,放入開水中煮片刻後撈出冷卻,再切成片油炒即成。在廣大牧區喜歡吃血腸、肉腸、肝腸和麵腸。血腸的做法是:把切碎的肉丁、脂肪、調料和血拌勻後灌進小腸,放到開水禍裡一涮兩滾,不等腸內的血完全凝固就撈出,捏住兩端邊吃邊吮,味道鮮美。肉腸也叫油腸,用羊腸製作。在切細的碎肉丁里加上調料,從帶油大腸的細端往粗端邊裝邊翻,裝完後以慢火燉熟。面腸是用切碎的羊油放入攪拌成糊狀的麵粉裡再加調料灌製而成,除煮食外,還可將煮熟的面腸切成段,在火上烤著吃。肝腸灌的'是羊的肝臟碎丁,再加適量的羊油和調料煮熟,鮮美脆嫩。

羊頭涼拌和牛肚涼拌是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羊頭涼伴的做法是:將羊頭上的毛拔乾淨後煮熟,然後將內剔出來,加上喱哩粉、茴香和辣椒粉,用羊腦漿拌合印成。牛肚涼拌做法也相似,主要是牛肚必須煮透。還有炸牛肉、炸羊排骨、蘿蔔燉牛肉、銀絲肉丁、烤蘑菇等等。

  北京小吃習俗的來歷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北京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其中較著名的有老北京十三絕等。

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麵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點、夜霄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

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麵等。一些老字號專營其特色品種,為仿膳飯莊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莊的銀絲捲,東來順飯莊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莊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它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

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和局。三大錢兒買甜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糖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麵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爆肚油肝香灌腸,木須黃菜片兒湯。”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北京小吃是深蘊於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一項重要文化成果。它的每一個品種的製作方式、食用方式等,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北京人特有的審美意趣。它既是物化的北京都城史的一塊“活化石”,又是京味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北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北京小吃不僅美味,而且從視覺上也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