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例項分析

教育考試 閱讀(2.81W)

改革開放的程序加快,大批農民工進入城市。由此,一個特殊的群體產生,這個群體就是留守兒童,他們也是最弱勢的群體、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群體。大量“留守兒童”的產生不僅給農村教育、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新的問題,而且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許多“留守兒童”出現逃學、厭學、學習適應不良、人際關係緊張、情感淡漠、脆弱、無助感、被遣棄感、無價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內向、攻擊性行為、退縮性行為、小偷小摸、自殺行為等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和溺水、觸電、燙傷、燒傷等生命安全事故。正因為留守兒童缺失親情的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懷與愛,他們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竭盡全力幫助這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材施教,讓他們健康的成長、愉快的學習。現將本班的一個留守兒童進行分析。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例項分析

一、 個案現狀

學生祝某,男,9歲,他是我姑媽親戚的孩子。暫住在我姑媽家。他的父親是山西煤礦的工人,母親去了廣東打工。由於父母的感情不和,誰都不想管孩子,互相推卸責任。他們家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姐姐上七年級,她就成了家裡的“家長”,除了上學還要給妹妹、弟弟洗衣、煮飯。父母別說管他們的學習了,就連他們的生活有時也沒保障。由於沒有父母的管教,缺少親情的關懷,他到班上一個多月,我發現了他的身上存在以下問題:

1、自由散漫,上課不認真聽講,懶惰,從不寫作業

2、個人衛生較差,人好像都不願意接近他,還經常撿掉在地上的零食。

3、貪玩,有時逃課去網咖,甚至還和班上的其他孩子去網咖。

4、調皮、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二、 問題分析

我通過觀察,和他交流,我發現他的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幾種情況引起:

1、父母的溺愛,在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他們姐弟三個,只有他是有戶口,兩個姐姐都是“黑人,”父母沒對他嚴加管教放任自流。從而導致了他貪玩,不完成作業,老師催促他時他就拖,放學了趁老師不注意就偷偷地逃跑。

2、父母的方法簡單粗暴,父母的感情不好,在家時經常吵鬧,對孩子也沒耐心,愛的時候什麼都滿足,有情緒時就是拳腳相加,不和孩子做感情的交流。長期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他自己做事也就沒有耐心,學習上就“破罐子破摔。”

3、內心的孤單與自卑,父母都不在身邊,自己的想法、需求都無處訴說,長期以來就形成可他孤僻的性格。別的孩子即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還有其他長輩或親人的關懷,而他沒有,孩子的內心深處非常的自卑。加上平時在學校沒有了老師的表揚,同學的關心、幫助,他從不參加班裡的任何活動。

4、自我控制能力差,平時父母疏於管理,自己也沒自覺性,放學後不回家,在街上東遊西蕩。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發現他身上的問題只要源於父母的疏忽,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於是,我決定從家長和他本 人 入手。

三 只要措施

1、希望他們父母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平時多打電話回家關心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愛。有時間要經常回家與孩子交流,給他買上生活和學習的必用品。

2、孩子犯錯誤時不要只是粗暴的打罵,要講究方法,要及時糾正,並多鼓勵。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能慢慢改正。

3、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鼓勵他多問同學、老師,還可以藉助工具書,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4、我會在他小小的進步後給與表揚,讓他找回自信。發現他的問題,有策略地提出,並幫他改正。讓他儘快融入班集體,找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5、針對實際情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讓他知道學生要以學習為主,每天按時上學、認真完成各科作業,這是一個合格學生的起碼標準。

6、用自己的愛打動孩子,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缺失了親情,一名好的班主任就要做到自己班上的每個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在你濃濃的愛中一定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老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多觀察他們的發展變化,以及時瞭解、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從而讓他們發現交往的樂趣,進行一定的“親情彌補”,使留守兒童形成與撫養人、老師、同伴間的深厚感情,避免他們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四 解決留守兒童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城市化過程、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進一步流動,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留守兒童的規模將會進一步膨脹。因此,監護人、打工父母學校以及社會組織之間要緊密協作,共同努力,政府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留守兒童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一) 調整政策,妥善解決外地民工子女就學問題。鑑於父母在兒童成長中無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農村隔代監護和親戚監護的種種侷限,政府應通過修改在戶籍、借讀等方面對農民工子女制定的歧視性政策,減免打工所在地學校對民工子女徵收的額外費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學校的收費標準等手段,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最終使留守兒童能夠隨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實現最優的家庭教育模式,促進子女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 要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進一步推進寄宿制教育,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儘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的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是建立留守子女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三) 改變學校教育理念。學校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使他們自尊、自立,幫助他們做到知法、守法,引導他們安全、平穩地度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為他們的健康、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四) 努力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滿足子女親情需求,要通過大力宣傳使父母改變那種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的錯誤片面觀念,充分重視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即使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也應留下一位專門負責他們的學習與生活,以保持親子關係的存在與完整。當兩人都出去時則要改變與子女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最好每個星期至少與子女聯絡一次,不僅僅談學習,也要關注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形式上,除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情感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五) 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由於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強媒體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關注三農,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隨著2005年黨中央的第6個一號檔案的出臺,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對進城務工的農民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我國有近1。5億的農民在外務工,打工者數量還在以每年超過5萬人的速度增長,他們的子女在義務教育年齡段的約為2萬,其中近1萬隨父母進城,被稱為流動兒童。超過1萬留在家鄉,被稱為留守兒童。當前,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關注還僅限於學術界和教育部門,因此,關注三農問題,要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應視為只是農民工自身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我們必須站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從法律上、制度上把這一問題整體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真正做到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站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讓留守兒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凸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儘量減少留守子女,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要減少留守子女就是要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絡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實的市民待遇,讓其子女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

落實支農政策,改善農村中國小的辦學條件,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據我所知當前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普遍較差,2001全國農村中國小危房總面積達411萬平方米,佔全國中國小國小和國中危房總面積的72。6%。全國農村國小、農村國中校舍危房率分別達8。1%和6。%。很多學校缺乏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為此,首先政府應落實支農政策,加大對農村中國小的投入和建設力度,多創辦一些寄宿制學校,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儘快落實農村特別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兩免一補(免雜費、課本費,屬寄宿生的國家補貼生活費)政策。其次提高農村中小教師的素質,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積極開展素質教育,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全面推行農村教師聘任制,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農農村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提高農村教師的經濟地位和待遇,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從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及其個性、氣質出發,因材施教,把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所有孩子一個都不少地納入到學校素質教育的關懷視野內。第三是加大當前農村中國小新課程改革的力度,在為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瞭解知法、守法的知識技能。有條件的學校工要成立心理諮詢機構,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專設心理教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引導兒童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

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強化家庭對留守兒童教育的作用。資料顯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絡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加大宣傳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群教育和監護體系,形成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齊抓共管的格局。由於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進一步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加強媒體宣傳,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讓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共同參與解決。二是建立和完善

農村社群教育和監護體系。我國農村一直沒有培育社群教育組織,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流動人口很少,父母與子女少有分離。但現在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口移動將越來越頻繁,父母缺位情況將越來越嚴重。為此可以充分利用黨政機關的富餘人員以及中國小退休教師,在留守小孩較為集中的鄉村建立一些青少年、兒童活動中心,作為社會教育基地,培養孩子自信、自強和合作的人生態度;政府,婦聯或團組織可以鼓勵有親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們父母的角色,給這些留守孩子生活、心理及學習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關愛,以作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種補償手段,三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要依託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委員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領導小組等機構,協調教育、文體、廣播、司法、財政、衛生、民政、工商環保等相關職能部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公共衛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文體科技、環境整治、勞動用工、經費保障等諸多領域,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

兒童的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更是如此。因而, 要改變留守兒童不良的教育現狀就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媒體宣傳, 引起全社會關注,加深社會力量幫助兒童的參與程度。我們應該把留守兒童問題擺到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上, 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 加強社會各方面和各層次人士對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權利的關注, 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共同解決。另外, 高校暑期下鄉支教團、扶貧接力計劃, 都與農村教育相關, 可以運用這部分力量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切實解決一些問題。共青團組織設有農村青年中心,可以兼顧兒童成長。

2、父母要有意識地多與孩子溝通, 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多聽聽孩子心靈的呼聲,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很重要。父母應經常與孩子的爺爺奶奶、照看孩子的其他親屬和學校經常溝通聯絡, 交換意見。如有可能, 應把孩子領至務工所在地就讀, 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做到掙錢、處理個人問題與關心教育子女兩不誤。

3、切實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有條件的農村地區, 開辦寄宿制學校, 優化學校育人環境。農村中國小教師要對留守兒童給予特殊的關愛, 在課程教學中靈活多樣地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建立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的家校聯絡卡制度。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 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 與家長交流; 採取必要的保健制度, 及時對患病、受傷害的留守兒童進行治療; 整治校園周邊環境, 徹底根治精神汙染對孩子的毒化, 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社會氛圍, 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4、完善《 未成年人保護法》, 落實政府應擔負的責任,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 各政府部門同抓共管。當前隨著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 許多農民夫婦在外出務工時, 將未成年的孩子交由長輩或他人撫養、監護,這些孩子我們稱之為留守兒童。在長期相對孤立的成長環境中, 如何讓這些孩子健康成長,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地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與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它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通過實施以下綜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去加以妥善的解決:

其一,利用大眾媒體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活動,使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有關宣傳部門和新聞單位應當像宣傳和報道如何預防與治理艾滋病、家庭暴力那樣,去宣傳和報道如何重視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引起社會各方面和各層次人士對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權利的關心和呵護。

其二,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健全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監護體系,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應視為只是農民工自身和農村的事,政府理當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各省、市、縣、鄉都要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以便於統籌、協調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在各級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以便於實施分類管理,並且建立留守兒童情況監測機構和制定留守兒童監測制度,以便於全面、動態地把握留守兒童的情況,在農村社群建立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鄉婦聯、團委和教育主管部門攜手,發動基層村委會和當地學校來共同構建,其成員的組成也可考慮由農村離、退休教師和青年志願人員等構成。

其三,在那些具有一定條件的農村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以便能讓留守兒童在老師的呵護和與同學親切友好交往的氛圍中成長,從而達到對他們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的目的,有關部門應挑選富有生活經驗和教學經驗,同時具有責任心的教員擔任學校負責人,在學校教育中增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或生活指導課程,並且對學校工作人員進行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知識的培訓。

其四,在各地農村應大力提倡利用農閒和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舉辦家長學校,以提高留守兒童家長或代理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教育水平,這項活動應由縣級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牽頭,協調教育局、青年團、婦聯以及留守兒童居住地的村委會來共同進行,在這項活動中,應充分發揮離退休人員、鄉間知名人士以及各種社會志願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經費來源可通過社會募捐、家長少量繳納、基層組織適當支援等多種方式加以統籌解決,

其五,徹底打破城鄉兩元社會管理體制,改善農民工在城市裡的就業與生活環境,並且努力創造條件改善流動兒童在城市學校就學的社會政策環境,留守兒童的問題雖主要表現在鄉下,但其得到有效解決的關鍵卻在城裡,因為農民工在城裡就業與生活環境條件的改善以及流動兒童在城市學校就學環境條件的改善,將能帶動更多的留守兒童擺脫與父母長期分離的不良狀況,雖然目前城裡的中國小校容納力有限,不少處於僧多粥少的狀態,但政府在統籌規劃解決中國小生入學難的問題時,也應將流動兒童的就學難問題充分地考慮進去,因為這既是一個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又是一個涉及到公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的社會公正問題。

其六,下大氣力改變優質教育資源過分集中於城市的不合理現狀,努力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升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調整教育發展戰略,為達到城鄉教育的協調發展,提供科學的思路和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有關方面要真正地實施農村教育改革,推行素質教育,擴大農民工子女面向未來、面向社會的發展途徑,

其七,鑑於城市化的道路不是單一的,還存在著能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搭橋引路這條發展小城鎮的便捷之道,或許在一些經濟不發達、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不失其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好出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離土不離鄉、務工不進城的鄉鎮企業發展的鼎盛期,並不存在所謂留守兒童問題,當然,人們也應當檢討以往鄉鎮企業發展中的教訓,力求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能重振其雄風。

1、努力改善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教育公平化。一是繼續加大投入,通過增加教育設 施裝置,改善辦學條件,優化育人環境。二是加強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 提高鄉村學校教師的素質,強化農村 師資力量,提高農民群眾對教師的滿意度和信任度。三是適當提高農村教 師的待遇,提高鄉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強化他們的敬業精神。四是加大對鄉村教育的管理和督查力度。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加大對鄉村教育的督查和評估當作重點工作來抓,要把, 辦讓農民群眾滿意的教育,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

2、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農民工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從多方面關心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 為了保證農民工子女的安全和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學校可實行寄宿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建造, 流動學生,公寓,這樣可對, 流動學生,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使農民工子女切實享受到受教育的平等權利,是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根本辦法。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可通過多方籌措資金設立貧困農民工子女助學基金,採取為貧困家庭子女發放, 教育助學憑證, 的辦法關心、鼓勵農民工子女,讓他們 切實感受到學校、社會給予他們的溫 暖。學校和教師要把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升到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社 會穩定的高度去重視。要熱切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多給他們提供和創造鍛鍊的機會,引導和幫助 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自強自立精神,克服他們心理上的自卑、孤僻和偏激行為。

3、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要特別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功能。農民工子女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所以政府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教師一定要把他們當作特殊的教育物件來研究和教育。學校和教師要為每一位農民工子女建立詳細的檔案,要記錄他們成長、發展的足跡,並從他們發展的足跡中總結經驗教訓,尋找規律,形成科學完善的教育體制和方法。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更要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功

能,要動員社會各種力量關心和支援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學校要加強和學生家長的聯絡,要定期召開農民工子女家長會,加強溝通與交流。家長會每學期不少於兩次,必要時,學校還要通過各種形式對家長進行培訓。用發放徵求意見表等形式徵求農民工的意見,要及時瞭解他們的需求,傾聽他們的心聲。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要特別防止出現5+2=0的效應,所謂的5+2=0效應,就是兩天( 指雙休日)不良的社會影響足可以抵銷五天學校教育的作用。因為農民工子女在學校以外所受的約束和教育顯然要比別的學生少而薄弱,所以對這一類學生加強校外輔導管理尤為重要。

4、教育主管部門在大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加強農村學校教育的 前提下,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制農村學生向縣城流動。如果務工人員子女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城市學校班額過大,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全面提升,那麼,農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美好夢想最終會化為泡影。所以,教育行政部門要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加以控制,鼓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在本地就讀,通過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加強農村教育,走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除了學校、老師,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全國目前有遠超過2000萬的留守兒童,這是我們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視的一大群體,他們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問題,需要政 府、社會共同來解決,不能光靠他們父母來扛。針對這種情況有些省市出臺了比較可行的方案,例如招募志願者當“代理家長”的做法就在社會上引起了積極的響應。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學校”,一些條件較好的公立學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學門檻,這樣也能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但願有更多有識之土能投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來,但願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研究視野要進一步拓寬,我們應該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進行綜合研究,展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全景,研究方法要多樣化,主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