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彙報>

縣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彙報材料

彙報 閱讀(6.3K)

篇一:生態文明建設彙報材料

縣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彙報材料

尊敬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調研組各位領導: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謹代表山西省發展改革委對何炳光司長一行蒞臨我省視察指導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下面,從三個方面就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能源資源節約工作彙報如下:

一、主要成效

山西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產供應基地。建國六十多年來,累計生產原煤120億噸,外調80億噸,支撐了全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資源環境損耗高達萬億元以上。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破解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約束,促進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途徑,紮實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全面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穩步實施資源整合和兼併重組。同時,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山西先後被列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迴圈經濟試點省、迴圈經濟統計試點省、生態建設試點省、半導體照明產品應用示範試點省、迴圈經濟認證試點省、全國首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省。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的成效,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十一五”期間,全省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2.66%,以能源消費年均6.4%的增速支撐了GDP年均11.2%的增長,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由“十五”時期的0.68下降到0.57,扭轉了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持續增長的勢頭,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截至20xx年底,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xx年的151.6萬噸下降至20xx年的124.92萬噸,累計下降17.6%。化學需氧量由20xx年的38.67萬噸下降至20xx年的33.31萬噸,累計下降13.93%。11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4%;10個重點城市、93個縣(市、區)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省地表水監測的97個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上升10.8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27.7個百分點。汾河水庫斷面水質首次達到一類水質標準,下游河段基本達到農灌標準,全省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三是資源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截至20xx年底,全省資源綜合利用率由20xx年的不足20%提高到了50%左右。其中,洗中煤、煤泥利用率達到95%以上;焦爐煤氣利用率提高到86%;礦井瓦斯抽放氣綜合利用率達到55%左右;焦油、粗苯加工回收率達到100%,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

四是礦產資源開發整合成效顯著。通過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併重組,全省煤炭礦井數由整合前的4389座壓減到1053座,煤礦辦礦主體已減少到130個,30萬噸/年以下的小煤礦全部淘汰,平均單井規模由36萬噸/年提高到110萬噸/年,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採,煤礦採區回採率由20xx年的47%提高到79%以上,選礦回收率和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非煤礦山由整合前的4194座關閉壓減到2917座,礦產開發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大型礦業集團為主體,大中小型礦山協調發展的礦產開發格局。

五是煤層氣開發利用水平穩步提高。20xx年,全省煤層氣(含煤礦瓦斯)抽採總量42.78億立方米、利用總量21億立方米,分別佔全國的46.88%和54.08%,生產規模、增長速度均居全國前列,成為我國煤層氣開發利用的領跑者和排頭兵。

六是水資源開發利用更趨合理。20xx年,全省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88.7%,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50;城鎮供水管網漏失率下降到15%,節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50%。萬元GDP用水量由20xx年130.55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65.83立方米下降到28.52立方米。

二、主要做法及基本經驗

“十一五”期間,我省圍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總體要求,重點抓了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工業新型化為核心,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為方向,出臺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進一步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和環境汙染末位淘汰力度,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443.36萬千瓦,淘汰落後鋼鐵產能5346萬噸、水泥2586萬噸、電石鐵合金181.3萬噸、焦炭3282萬噸、造紙29.8萬噸。對新建專案嚴格土地預審、環境評價、節能評估審查等審批條件,從產業准入、行業佈局、能耗限額、信貸投放等方面,加強對電力、冶金、化工等“兩高”行業的專案審批管理,嚴格控制新增能耗,抑制了高耗能高汙染行業過快增長和產能過剩。深入推進服務業“1+10”工程,積極推動低能耗產業發展,實施了218個促進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專案。全省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三次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

二是以迴圈經濟為基本路徑,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通過制定完善政策,加強組織領導,創新發展模式,加強科技支撐,加大資金投入,開展試點示範,初步建立完善了迴圈經濟發展的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大了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和迴圈利用,節約型社會建設初見成效。先後成立了各級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發展迴圈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工作領導組和迴圈經濟促進會、迴圈經濟研究院等服務機構,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迴圈經濟的決定、關於支援迴圈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措施等,《山西省迴圈經濟促進條例》已進入人大立法二審程式;公佈了《工業企業迴圈經濟評價導則》、鋼鐵和焦化行業迴圈經濟評價實施指南;開展了“煤炭行業迴圈化發展”等專題研究,提出了《關於推進煤炭行業迴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編制了《山西省迴圈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煤矸石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山西迴圈經濟》雜誌雙月刊、《迴圈經濟在山西》畫冊等。針對我省資源稟賦、產業相近、容易耦合等特點,以試點示範為帶動,確定兩批省級試點單位共120個,積極探索符合省情特點的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如煤炭行業的“煤-電-材、煤-焦-化”、煤化工行業的“洗煤-焦化-冶煉-水泥-餘熱發電”等。每年與迴圈經濟相關專案的政府投資約57億元,達到省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的67%,迴圈經濟總體規劃中的100個專案已建成75%以上,總投資約1400億元。通過綜合利用資源,每年可減少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固體廢棄物排放量2700萬噸以上,減少焦爐煤氣等餘熱資源排放8億立方米以上,形成矸石磚、粉煤灰砌塊等利廢建材生產能力150億塊標磚。

三是以節能降耗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先後以國家“千家企業”、省“雙百家”企業和“省千家”企業行動計劃為載體,積極實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餘熱餘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電機系統節能改造等重點工程和節能技術改造重點專案,實現節能能力2500萬噸標準煤以上。支援建設了約50萬用戶的大型沼氣工程、約630萬平方米地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築示範工程、約2.5億平方米以燃煤工業鍋爐改造為重點的城市集中供熱工程、約2086萬支以農村和公共機構為重點的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程、約65萬盞以市政交通、商業建築等為重點的半導體照明產品應用示範工程、39萬平方米公共辦公建築的節能診斷與改造工程、48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工程、1000萬平方米建築按熱計量收費的熱改工程等,社會領域節能形成年節能能力約980萬噸標煤;初步建立健全了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統計、監測體系和重點能耗企業網上能源消費月報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需求側管理、節能自願協議等節能新機制,全省節能服務公司已發展到80餘家,節能投融資能力達到30億元以上。積極實施每年兩次的山西省能源緊缺體驗日活動、全國節能宣傳週等專題活動和“以步代車”、停開電梯、關停公共照明燈具等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引導全社會民眾進一步樹立節約意識,形成了“節約能源,從我做起”的良好風尚,營造了“節能減排,人人有責”、“節能攻堅,全民行動”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是以城鄉生態化為突破,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全省投入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資金600餘億元,按照縣縣有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生態公園的目標,支援汙染防治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132座城市汙水處理廠,城市生活汙水處理能力由20xx年的143.61萬噸/日提高到295萬噸/日,圓滿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縣城汙水處理廠“全覆蓋”工程。實施了太原西山環境綜合整治、汾河流域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十市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2+10”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汾河清水複流和生態補水取得積極成效,流域地下水位較治理前平均回升3米以上,區域性地區地下水位回升達16米,汾河多年季節性斷流後實現了全線複流;實施了100個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工程,有效控制了農村面源汙染。全省燃煤電廠提前兩年實現了全行業脫硫,焦化行業已基本實現焦爐煤氣全脫硫,基本實現了電力、冶金、焦化等行業生產廢水“零排放”,9208家重點工業汙染源實現全面達標排放。20xx至20xx年累計植樹造林1653萬畝,森林履蓋率由20xx年的13%提高到18%以上。

五是以資源整合為抓手,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工作。按照國務院於20xx年4月做出的在山西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的重大戰略決策,省政府下發了《關於推進煤炭企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的意見(試行)》,通過了《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辦法》(省政府187號令),實施了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非煤礦山企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煤礦企業兼併重組整合等三大專項行動,截止目前,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併重組工作已全面完成,礦產開發產業集中度、產業素質、產業競爭力、安全生產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積極加強對煤炭資源開發的巨集觀調控能力,我省12個煤炭國家規劃礦區的礦業權設定方案全部獲得國家批覆,對新設立的煤炭礦業權實行有償使用,徵收礦業權價款。同時建立了煤炭礦業權價款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制度,主要用於解決因採煤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和國有企業辦社會等歷史遺留問題,以及關閉合法礦井的補償和煤礦企業所涉及鄉村的地質生態環境治理等。

六是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支撐,強化政策措施保障。採取財政貼息、稅收優惠、差別電價、階梯水價等措施,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機制,支援接續替代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繼續深化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建立起了以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為主的生態環境綜合補償機制。建立和完善迴圈經濟促進機制,探索建立資源型產業與非資源型產業均衡發展機制,引導優勢資源投向轉型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專案。建立流域跨界斷面汙染補償機制,排汙權交易制度、超量減排獎勵制度。成立了山西省排汙權交易中心。設立了環境質量改善獎勵資金,每年對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2個市、20個縣(市、區)進行獎勵。

三、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的大力支援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山西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發展理念、產業結構、體制機制、管理方式、能力建設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問題:

一是重經濟發展速度輕發展質量的問題仍然存在。有的市、縣在發展觀念上重GDP增長、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一些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社會責任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樹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政績觀,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增長依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是產業結構畸重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山西煤、電、冶、焦、化、建等六大高耗能行業比重佔規上工業約90%左右,能耗比重佔規上工業的95%左右,增加了節能降耗、產業結構調整與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之間的矛盾和壓力,一產弱、二產重、三產不強的產業結構重型化趨勢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扭轉。

三是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的壓力十分巨大。山西每採1噸煤炭造成水資源損失2.48立方米,每採1萬噸煤炭造成土地沉陷0.33公頃、水土流失235公頃。據測算,因採煤造成的生態環境經濟損失高達115元/噸。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難以做到“漸還舊賬,不欠新賬”。

四是能源需求將呈剛性增長。山西屬於欠發達省份,當前最大問題就是發展不足。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實現轉型跨越、再造一個新山西的巨集偉目標,這就需要通過以一定的能源消耗來支撐經濟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五是礦權重疊問題亟待解決。煤炭和煤層氣礦業權重疊的問題導致煤炭和煤層氣綜合利用開發水平不高,制約著煤炭和煤層氣在勘探、開發、利用方面的發展。

四、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

“十二五”時期,我省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推動產業結構大調整。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大煤炭、焦化、冶金、電力等資源型產業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改善能源資源利用水平。依法淘汰“兩高”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發展高階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旅遊業打造成重要的支柱產業,努力使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

二是加快生態治理大修復。實施生態“大修復”工程,以汾河流域和大同礦區生態修復為龍頭,全面推進全省11條重點河流以及國家規劃的18個重點礦區採煤沉陷區、採空區、水土流失區、煤矸石山的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保護重點工程。全面推進尾礦庫安全治理與閉庫。開展生態建設示範區和生態文明試點工作。

三是全力推進汙染大治理。實施汙染“大治理”工程,加大執法力度,推進工藝改造,加強工業生產全過程汙染防治,嚴格控制新增汙染物排放量,確保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控制在國家約束指標之內,煙塵、工業粉塵排放得到嚴格控制,單位GDP能耗降低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四是開展植樹造林大綠化。實施太行山、呂梁山和荒山、荒溝、礦山、道路、城鄉重點區域“大綠化”工程,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鄉綠色生態體系。集中建設晉北晉西北防風固沙林區、呂梁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區、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養林區、中南部盆地防護經濟林區四大生態屏障。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

五是促進迴圈經濟大發展。全力推進迴圈經濟試點省建設。從企業、園區、區域三個層面推動迴圈經濟發展。開展“一市一園”、“一縣一企”省級迴圈經濟試點,推廣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迴圈經濟發展典型模式。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園區和生態工業園區,用迴圈經濟理念和模式對各類園區進行再規劃、再改造,形成以園區帶動社群、輻射區域,逐步形成小迴圈-中迴圈-大迴圈互動格局。加快推進國家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試點工作,帶動建設一批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提高全省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

六是加快建設山西大水網。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積極推進大中小型水庫建設,完善地表水利用配套工程,做好山西大水網規劃和實施工作,建設山西“大水網”。加強汾河、海河流域城鎮生活和工業汙水處理能力建設,提高城市中水迴圈利用效率。完善引黃配套供水體系,改造提升提黃能力,推進提黃灌溉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大礦井水、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

七是促進能源利用效率大提高。到20xx年,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40%,煤炭資源回收率達到75%,煤矸石利用率達到68%,焦爐煤氣利用率達到100%,煤層氣及瓦斯氣抽採回收率達到70%。加強專案節能評估,嚴格限制“兩高”行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實施高耗能行業重大節能和清潔生產示範工程;推進交通、商貿、市政及居民生產等社會領域節能;大力實施以燃煤工業鍋爐改造為主的集中供熱“全覆蓋生態文明建設彙報材料(20xx.2.1)”工程。

八是合理控制能源總量。大力調整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

結構,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轉換升級。合理控制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場交易機制,引導能源消費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區和企業。建立能源消費總量預警預測機制,及時預警和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切實改變敞開口子供應能源和無節制使用能源的現象。堅持將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與節能目標、GDP增長指標、經濟結構調整指標以及配額市場化交易相掛鉤,建立嚴格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評價考核體系。

五、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政策建議

山西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高度關注、關心、重視和鼎力支援,懇請今後繼續給予大力支援。

一是進一步理順煤炭等資源使用開採的體制機制。繼續完善煤炭礦業權按市場原則有償取得制度,礦業權價款收益除用於資源勘查、保護和管理支出外,主要用於支援轉型發展和分離國有煤礦企業辦社會職能。提高煤炭等資源開採准入標準。鞏固完善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煤礦轉產發展資金政策。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保障資源枯竭企業平穩退出和社會安定。開展國有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改革試點。

二是深化煤層氣開發與管理體制改革。按照“氣隨煤走,先抽後採,採煤採氣一體化”的原則,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和綜合利用。第一,“本著尊重歷史,面對現實,著眼未來”的原則,對煤層氣礦權人登記面積過大、勘探開發進展緩慢的區塊,建議國家參照建設用地開發期限規定,予以清理、調整和重新稽核登記。第二,對煤炭現採區和10年左右將要開採區域的煤層氣,由當地大型煤炭企業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劃部署統一開發;對山西12個國家煤炭規劃區的煤層氣資源,原則以煤炭企業為主,煤炭企業和煤層氣企業共同開發;對煤炭開發的遠景區煤層氣,由煤層氣企業為主進行開發。第三,利用好我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這一平臺和載體,貫徹“先行先試”這一最大優惠政策,在我省率先深化相關煤層氣開發與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煤炭資源和煤層氣資源礦業權一體化設定,並在政策和資金上予以重點支援。

三是完善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財稅政策。擴大生態環境轉移支付補助範圍,加大對山西水源保護、生態恢復的支援力度和社會保障、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民生專案的轉移支付力度。“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對山西的轉移支付達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或平均水平以上。探索開展地方政府發行債券試點,用於支援資源型經濟轉型。完善資源環境稅收制度。統籌推進各類礦產資源稅費制度綜合改革。加快推進煤炭等資源稅改革,將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徵改為從價定率計徵,促進資源高效節約利用和生態保護。研究開徵環境稅。完善和創新有利於資源綜合利用和迴圈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

四是推進國土整治和土地復墾。建立集約節約用地獎懲考核機制,實行單位GDP用地考核制度。開展對採礦業土地整理和朔同地區成片鹽鹼地改造利用,組織實施國家級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建立財政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土地開發整理多元投入機制。開展煤矸石佔地、採煤沉陷區、工礦廢棄地的土地復墾,將復墾地與建設用地調整利用相掛鉤,實施用地指標置換,優先用於煤礦企業轉產和資源性經濟轉型專案。探索露天採礦用地方式改革,露天開採礦山用地按暫時用地審批管理,煤礦開採完畢後進行恢復。探索推進土地審批、耕地佔補平衡、重點轉型專案用地保障、未利用地審批等改革。

五是給予山西能源消費總量的政策傾斜。“十二五”時期山西要實現轉型跨越,加速發展,能源需求量仍保持較快增長,目前國家給予山西2.3億噸標準煤的能源消費總量,恐難滿足山西經濟發展的需要,建議國家在能源消費總量上對山西予以傾斜。

六是健全資源節約機制。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把礦業權取得、資源開採、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安全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退出和轉產、改善民生等費用列入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實現資源開發外部成本的內部化。加快水權轉換和交易制度建設,開展跨行政區域水權交易試點。

各位領導,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我們堅持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堅定信心、勇於開拓、紮實工作,在先行先試中開闢轉型跨越、科學發展新路,為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新的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篇二:國土資源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情況彙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首次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新常態下,**市委市政府適時提出“一箇中心、四個**”的經濟發展總綱,生態成為這一總綱中的關鍵詞,對我市今後經濟建設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局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的發展總要求,圍繞主打“生態牌”的**經濟新常態,主動作為,努力爭取政策支援,紮實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切實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

一、取得的成效

(一)堅持規劃先導

1、極力保障生態建設用地。充分發揮國土資源規劃的管控作用,按照“合理佈局、用好存量、留足空間”的原則,在全市用地空間佈局上,主要從基本農田、新增建設用地佈局入手,結合城鎮村建設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格局,突出生態保護功能,嚴格控制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專案用地,努力做好“兩個統籌”(統籌基本農田和新增建設用地空間佈局、統籌城鄉建設用地),為生態文明建設預留足夠的用地空間,重點保障民生用地和新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用地,優先保障汙染治理等生態建設用地。我局對**市中心城區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xx年規劃修改(擴規)情況進行梳理,總規模為114.73平方公里,其中生態用地12.11平方公里,佔比達到10.56%。

2、積極申請生態建設保護區。自20xx年以來,我局積極與通道縣人民政府會同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開展向國土資源部申報萬佛山為國家地質公園工作,20xx年12月26日國土資源部對第七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評審結果進行公示,擬授予湖南通道萬佛山地質公園為國家地質公園。省國土資源廳於去年已正式行文批准通道縣萬佛山為國家地質公園。

(二)推進農業生態建設

1、強力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按照省廳和市局要求,以“因地制宜、突出特點、體現亮點”為工作理念,加大專案監管力度,去年我局按時保質保量完成44個各級各類投資專案建設任務,其中,連片推進示範縣4個,一般省投專案5個,災毀復墾專案11個,市縣投資專案24個,全部完成驗收和報備任務。這些土地綜合整治專案大大提高了土地生態涵養能力,通過農田整治,建設了一大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高標準、成規模的基本農田,提高了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有效改善農民居住、生活條件以及農村生態環境。

2、突出強化耕地保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了耕地保護由單一的數量和質量保護向數量、質量和生態協調管護,更加註重國土資源的生態文明建設。1-8月,全市違法佔用耕地面積已立案的涉及耕地10.85公頃。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510.68萬畝,基本農田377.67萬畝,確保了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於444.3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於372.6萬畝的目標要求。

3、做好歷史遺留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工作。按照省廳《關於安排實施20xx年度市縣歷史遺留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專案的通知》,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及時向各縣市區下達了任務指標,已安排各縣市區使用本級開墾費安排1個損毀土地復墾專案,共計12個,資金361.52萬元。同時,加大督導力度,保證專案實施進度和工程質量,按時保質完成省廳下達的硬性任務。

(三)生態環境恢復治理

1、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情況。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去年以來,我局積極落實國土資源部和省廳“礦山復綠”行動要求,對全市36個入選第一批“礦山復綠”行動(20xx-20xx年)的礦山進行細緻安排和部署,結合礦山具體實際和我市正在開展的“碧水青山藍天”工程、“五城同創”工程等活動,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並嚴格落實。今年4月我局對20xx年度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下達的辰溪縣寺前鋪煤礦礦山復綠示範工程進行中期督查,該專案工程資金總額200萬元,整個工程已完成80%。

2、城鎮壞境恢復治理情況。會同安監、環保、公安共四部門人員集中對市區周邊36家採石場、磚瓦窯進行專項整治。今年以來,結合源頭治超巡查工作,組建5個巡查小組,不分節假日連續巡查,目前採石場、磚瓦窯源頭情況穩定,絕大部分進城車輛都能做到平裝密閉運輸,基本杜絕由此給城區環境帶來的粉塵汙染威脅。

3、自然災害恢復治理情況。結合生態環境文明和扶貧開發政策,把安居工程和脫貧致富相結合,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住戶進行易地搬遷,原居住點進行生態恢復和保護,做足生態經濟發展文章,20xx年全市實施搬遷避讓1500戶以上,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按照1個縣1個重大專案、3箇中小工程及一批臨時應急處臵專案的基本原則安排部署和推進,加大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實施治理和搬遷避讓,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從實現專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出發,積極在不斷實踐之中創新思路,現探索出“工程治理+專案開發”的經驗模式,通過治理專案實施,解決了群眾災險隱患問題的同時,還為當地產生一定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達到“實施一個專案,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截至目前,今年自然災害恢復治理類專案已完成竣工驗收4個、其餘1個已完成95%以上的工作量並正在加緊施工中。

二、下一步工作重點

一方面要創新國土資源配置理念。推進新型城鎮化,國土資源部門的資源配臵工作必須站在更高的層次,以理念創新服務城市提質。結合**城鎮發展現狀和階段性特徵,我們的國土資源配臵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統籌實行配臵立體化、配臵生態化。堅持以人為本。土地配臵要從重視“城”轉向關注“人”,把以人為核心的理念貫穿到城市提質改造全過程和各環節,為居民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讓居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城市發展成果,在城市土地利用上保障城市生態用地。實行配臵立體化。就是用地配臵時要將城區主次幹道與背街小巷、城市水系與地下管網、公共服務與城市空間、廣告招牌與路邊立面、亮化綠化與美化淨化等等,一併納入考慮範圍。通過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實現土地資源配臵效益最大化。實行配臵體系化。就是在土地資源配臵前要充分考慮對城市水系、溼地、山體的保護,儘可能減少因建設專案用地對城市生態的干擾和損害,構建完整的生態體系,朝著“城市融入自然”的方向努力,實現推窗見綠、開門見花。

另一方面要紮緊國土資源規劃生態關口。科學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提高土地、礦產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必經之路。國土資源部門要科學統籌土地保障與保護的關係,會同發改、規劃、交通、水利、經信等部門,科學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從嚴管地,合理用地,切實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要嚴把國土資源規劃生態控制關。對“兩高一資”、違反生態要求、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專案,堅決從嚴控制。符合政策的產業專案和基礎設施專案,也要按照實際需求,合理確定供地規模,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同時,要大力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積極促進礦山企業整合,有效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篇三:縣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工作彙報材料

生態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和基礎。××區作為**工業重鎮**市的主城區所在地,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一直領跑各縣(市、區)。20xx年,全區工業化率達到50.19%,城鎮化率達到54.53%,分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66和13.17個百分點。在加快發展的征途中,我們既經歷了高速增長黃金期的輝煌,也深切感受到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生態壓力。20xx年,××區被列為**湖生態經濟區重點建設的38個縣(市、區)之一。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及時確立了綠色崛起的戰略方針,制定了《××區對接<**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方案》,正式拉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帷幕。經過生態文明建設的六年大發展,××區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得到明顯加快,生態環境容量得到明顯提升。連年榮獲國家園林城市、江西省首屆園林城市、江西省文明城市、江西省耕地保護先進縣(區)、20xx年中國六大綠色城市之一、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國家新能源科技城、全國首批8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之一、全國首個合同環境服務試點市、首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等一系列生態名片。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生態立區的基本方針,實現了城市規劃與生態理念的有機結合,生態建立與多城同創的和諧統一。××區十分重視多規合一、多城同創,把制定完善生態區規劃與制定完善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結合起來,與對接落實《**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結合起來,把建立生態××與建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多城同創有機銜接起來,科學編制了《××區生態區建設規劃》這一生態建立的綱領性檔案,明確了生態區發展戰略和規劃目標,確定了生態功能區劃,提出了相應的重點建設工程及其保障措施,並十分注重一規與多規、一創與多創的有機統一,使整個建立工作做到相互策應、相互促進、主題突出、綱舉目張,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奠定了良好的規劃基礎。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轉型升級的戰略之基,實現了治標之舉與治本之策的有機結合,生態××建設與實力××建設的和諧統一。××區堅持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作為生態××建設的治本之策,大力實施不間斷的技術改造提升工程,促進鋼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向終端深加工延伸;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支援光電資訊、裝備製造、光伏發電、動力與儲能產業叢集發展。堅持綠色產業的發展方向,著力發展電子商務、商貿物流、職業教育、文化旅遊和現代金融等第三產業,加快構建集約高效的綠色服務業體系。堅持特色農業產業化,切實抓好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蜜桔)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高產油茶林建設示範縣區、全省綠色(有機)食品十強縣區建設,著力推進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區建立,加快構建生態有機的綠色農業體系,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